簪在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_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多年前,韦庄曾写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诗句,趁着花开的季节走向杏林,风乍起,杏花便飘落在游人的发髻上了。
   在古代,时令鲜花除了“主动”飘落在发髻外,还可能会被人们争着插在头发或帽檐上,从枝头落入人间,从宫廷佩戴走向民间小巷,点缀着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将花插在头上又被称为簪花。(可簪之花既有生花,也有像生花。生花即鲜花,像生花就是仿造花形做的假花。本文谈论的为生花。)
   在汉代,簪花风气虽然没有形成,但是鲜花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如在重阳节这天,汉代人除了登山、饮菊花酒外,还会摘下茱萸花佩戴在腰间,意在避灾驱邪,延年益寿。
   此外,从现存文物来看,汉代贵族妇女的发髻上也多簪插花形的步摇或者花钗。
   魏晋时期,头上簪花逐渐成为风尚,可簪之花的类型也渐渐丰富起来。
   婉婉新上头,
   湔裾出乐游。
   带前结香草,
   鬟边插石榴。
   ——梁简文帝《和人渡水》
   石榴花就被插上了鬓边,用以祈祷平安。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短命二郎阮小二对该花也格外钟情,他的经典装束就是“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破头巾旁还插上几朵鲜艳的石榴花,形象颇为滑稽,但或许也有避灾保平安之意。
   这一时期,鲜花除了祈福的作用外,其装饰功能慢慢凸显。
   晋代潘安和陆机就曾“九粱插花”,九粱指的是朝冠装饰的九条横脊。两人本就是出了名的美男子,风姿俊秀,身着正装后,再在帽子上插几朵鲜花,如此装扮不知要吸引多少人的目光。
   佛教的广泛传播对簪花之风的兴起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据记载,在一些信仰佛教的国家中,君主们均头戴“素冠七宝花”的皇冠,民间百姓则会头戴莲花。
   现如今,我们在隋唐敦煌壁画中,也能看到头戴“花鬘”的菩萨、飞天、舞伎等形象。
   再加上统治者的喜爱,簪花便在唐代成为社会风尚。
   唐玄宗春日游长安时,命令群臣吟诗。大臣苏颋因一句“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得到了玄宗的嘉赏,嘉赏的方式就是“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即亲自为他戴上一朵花。别看只是小小的一朵花,若皇帝亲自赐予也是殊荣无比,令时人羡之。
   在民间,甚至出现了专属妇女的簪花大赛:
   长安士女,于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苑中,以备春时之斗也。
   ——《开元天宝遗事》
   为了在簪花大赛中一展风采,长安士女们纷纷抛掷千金用以求购名花异卉,因为谁家女子头上的奇花越多,谁就能获胜。
   上到宫廷,下到民间,对各种珍贵花卉的需求不断增加,继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花匠。他们以种花为业,钻研名花的培植,为满足市场,有时还将温室养殖的技术转移到花卉种植上。
   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于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
   ——《酉阳杂俎》
   根据上文可知匠人们使用了土窖温火的方式,让原本春末绽放的牡丹在最寒冷的冬季也能盛开。
   唐初时期人们喜欢在头上用鲜艳的小花加以点缀,到了中晚期则流行插诸如牡丹、芍药之类的大朵花。
   如唐代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中的五位簪花妇女,就分别簪了牡丹花、海棠花、荷花、红花和芍药花。艳丽明媚的花卉与头上乌黑的高髻相得益彰,女子的雍容华贵便跃然纸上。
   真正将花的地位推向顶峰的是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宋人爱花风气的养成,无论男女老少都对簪花兴趣浓厚。
   欧阳修就曾形容洛阳人“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少女插花向云鬓,可以“添得几多风韵”,满头插花还能“顿减十年尘土貌”,不辜负美好春光。
   宋代不仅女子爱簪花,男子亦然。
   男子簪花在宋以前已逐渐流行,如唐代杜牧等人在九月登山归来时就个个在头上插满菊花,“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水浒传》中描绘宋代人物装扮时,多出现男子簪花情形,如浪子燕青就是腰间一把名人扇,“鬓边常插四季花”。
   宋代男性官员也普遍簪花——在皇帝因郊祀等活动出行归来时,仪仗队伍中的大臣们都要簪花。杨万里的《德寿宫庆寿口号》对此描绘道:
   春色何须羯鼓催?
   君王元日领春回。
   牡丹芍药蔷薇朵,
   都向千官帽上开。
   元日春归时,一列列簪着牡丹、芍药和蔷薇的队伍从郊外走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浮动的红云。
   每逢这样的节日庆典,百姓们也将大街围得水泄不通,不远千里赶来观赏,“老妇椎和相顾问,也颁春色到诗家”,观赏这淹没在花的海洋中的大宋王朝。
   不仅不分男女,还不分老少。
   宋代的老人也簪花,黄庭坚的词中说“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在这里,看不见伤春叹时的悲情,反而是积极乐观的胸襟与天真烂漫的情态。
   就连犯人出狱的时候,狱卒都要给他们脑袋上插朵花才可以离开,意为去去晦气。
   《梦梁录》中记载罪犯们出狱前身穿褐色的衣服,披荷花枷锁,头上簪花跪在地上。
   狱卒们也会簪花,病关索杨雄在做狱押时,最爱在鬓边插上翠芙蓉,刽子手蔡庆更是因为“生来爱戴一枝花,河北人氏,顺口都叫他作一枝花蔡庆”。
   簪花之风的盛行与宋代养花卖花业的兴盛也密不可分。
   王公大臣和富裕人家一般有自己的小花园,在其间种上心仪的花卉。身处密集市区的普通人家若是爱花,还会在屋顶上开辟出种花的空间,“城中寸土如寸金,屋上莳花亦良苦”。
   花户们则在郊区开辟花田,专门种植花卉运往市场。若路途遥远,为保持鲜度,除了加快速度外,种植户一般会提前将鲜花放在铺满柔软鲜嫩菜叶的竹笼中,再用蜡封好花蒂,防止水分流失和过分挤压。
   为了更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专门设立了花市。手头宽裕的商人们在花市成立店面,用来专门卖花。小商贩们则在篮子或者籮筐中插满鲜花,放在街边。
   此外,还有一些挎着篮子走街串巷的卖花人。
   在词人蒋捷笔下,这些穿行的卖花小贩,被描绘得极富生活情趣:“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白白红红的各式时令鲜花被小贩挑在肩头,熟稔地穿过东西巷口。
   没有他们的存在,估计也不会有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了吧。
   为了更好将花卖出去,这些走街串巷的花贩还会边走边唱歌,不断吆喝。
   是月季春,万花烂熳,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
   ——《东京梦华录》
   清晨或午后,清扬宛转、时隐时现的卖花声从小巷传来,飘过院户,落入买花者的心间。
   不仅万紫千红在卖花声中,连春天也在这卖花声里。
   簪花之风到了元代便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
   元代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往云烟,殊荣都被虚化。
   到了明清时期,簪花习俗虽然不胜,但在某些地区或人群中仍然保留着。
   在辽北地区更是出现为了让鲜花保持水分,把盛满清水的小瓶子也插在发髻里的风尚。
   簪在发髻上的鲜花,盛放的何止是四时芳菲,更是对诗意对生命的眷念与温存,随着时光流转依次妆点着藏在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阿汤哥摘自微信公众号“文化溯源”)
其他文献
1  大学四年,我基本上过的是不学无术的生活。首先,我考上的就是个不需要太多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天,这在当年可是个时髦字眼)的专业,所以学校安排的专业课和必修课都是能逃则逃。有一年期末的晚上,我正躺在宿舍里怀疑人生,突然有人敲门,进来一个温和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见到我,迟疑地问:“这是新闻系的宿舍吗?”  我忙点头:“是啊,您找谁?”  “我是你们中国现代文学课的老师,来给你们做考前辅导。”  ……
对于生命应当作这样的譬解:  要是我失去了你,我所失去的,只是一件愚人才会加以爱惜的东西。你不过是一口气,寄托在一个多灾多难的躯壳里,受着一切天时变化的支配。  你不过是被死神戏弄的愚人,逃避着死,结果却奔进他的怀里。你并不高贵,因为你所有的一切配备,都沾濡着污浊下贱。  你并不勇敢,因为你畏惧着微弱的蛆虫的柔软的触角。睡眼是你所渴慕的最好的休息,可是死是永恒的宁静,你却对它心惊胆裂。你不是你自己
她獨树一帜,看一眼就知道是中国。  她携着三千多年的古风,徐徐吹拂在辽阔的华夏大地。  她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文明厚度,蕴蓄着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传递着熠然不朽的工匠精神。  她曾在农耕时代登峰造极,也曾在日新月异的大工业时代渐行渐远。  她是历史和记忆的见证,是先贤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  她是檐下丹青,云中故乡。  她,就是古建油漆彩绘。  首都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壮美厚重的六朝
【摘要】“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语文教师要想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就应该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深化自身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本文从教师“课感”的培养入手,对教师自我锤炼提高执教能力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感”;自我锤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語文老师在课上都重视对学生语感的
【摘要】课堂有效性影响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听、说、读、写和思维目标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语文教学的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求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比较恰当的比喻是,学生就像教师手中的风筝,要让这个风筝迎风翱翔,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手中的线,做到收放自如。  【关键词】课堂现状;课堂教学;课堂有效性 
【摘要】实际上微课程理念是国外提出的新教学概念,而我国是在2011年起开始正式研究微课程教学。目前为止,现代社会属于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技术正处于向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高职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已将微课程与教学相融合。微课程教学在具体的高职语文教学的应用,能够高效改变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微课;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
苔,是时间之物,是岁月留存的吻痕。它入乎道,近乎禅。它,点化万物,化腐朽为神奇。破敝的木门,伴以青苔,就有了机趣;呆头呆脑的顽石,覆以青苔,就具有了灵性;庭院深深,青苔染阶,便有了古意,有了荒寂之色。它卑微渺小,却有浩然之气,撼人心魄。   它为大地穿上青衣,它匍匐着亲吻土地,谦卑而又虔诚。它悄无声息地攻城略地,召唤浮躁不安的尘埃归于泥土,给辽远空旷的大地带来绵延不绝的生机。   据说屋瓦上的
周济《宋四家词选》说:“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我个人以为吴词不是姜白石所能赶上的。张炎《词源》贬吴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这是张炎的偏见。他又说吴词“质实”,“质实”的结果是凝  滞。可我以为吴词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他的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周济还说他能“返南宋之清 ,为北宋之 挚”。他一方面有南宋的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
我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回到国内,就像是没有纬线,连“尊严”这个词也让人感到陌生。提到尊严这个概念,我首先想到的是英文“dignity”,然后才想到相应的中文。在英文中,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还是人的价值之所在。  从上古
【摘要】高中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在高中语文写作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写作内容就是议论文写作。教师在开展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时候,要从写作的基本特征出发,结合学生的写作现状,让学生真正在高中语文写作中爱上议论文。所以,本文结合现阶段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高中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