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翻译难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hsk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是引领学生传承中华古典文化、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纽带。文言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文言文翻译教学是整个文言文教学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说它直接左右了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欣赏、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文言文翻译没有达到 “信”、“达”、“雅”的要求。文言文的翻译出现这种现象,轻则会导致对文章语言、文理把握不透,重则致使对文章感情、寓意、道理等的理解发生极大的偏差。举一例以证之,如《梵天寺木塔》一文中“钱帅登之,患其塔动”一句,有学生翻译为“钱帅登上木塔,担心这座塔动摇”,“担心”是对将会发生事情的心理反映活动,这和“钱帅登之”这一已经发生的事实不相符合,致使文义不通,应该改为“嫌”。
  那么,是什么导致初中生文言文翻译难现象普遍存在的呢?原因有很多,下面仅就四个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是语言发展的趋势因素。每个时代的社会语言都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现在网络的兴起,新词层出不穷。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现在中学生从小生活的语言环境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发展而来的白话文。从当今的社会语言发展趋势来看,白话文将会不断地发展下去,而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没有多少生存的空间。从我们身边放眼看去,无论是图书、媒体传播,还是口语交际,有多少地方能看到文言文的影子?孩子们一直接触的是白话文,白话文早已先入为主。因此让中学生能顺利地翻译文言文确实很难。
  二是脱离日常交际的因素。文言文有说不尽的优点,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造成了中学生翻译的壁垒,同时也是文言文被白话文代替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文言文从一开始就基本脱离日常交际的口语而以书面语存在。在古代,百姓之间是不用文言词语交流的,因为文言文艰涩、深奥,普通百姓难以理解,因此它就成了读书人的专利。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社会里,识字率十分低,有学问的人也如此,因此它的普及面十分狭窄。撇开当今社会,仅就古代而言,一个人从小求学就接触《三字经》《百家姓》,长大一些学习“四书”、“五经”等,可谓每天和文言文打交道,即使这样,一般也要十几年才能用其自如地写文章,可想而知,让今天基本不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自如地理解翻译是多么难。
  三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因素。文言文翻译的好坏不光取决于一个学生对文言基本词语、语法的掌握,还取决于其对文章赏析的深度、中心主旨把握的程度。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基本上只注重学生对文言基本知识的掌握,一味地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背诵。教师不愿深入探究,甩在时代教学发展的边缘,经验式的教学也是这种模式化教学的主要成因。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这就如同一面旗帜,你往哪边指,学生就向哪边走。学生在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活动中不自觉地就形成了只注重文言基础知识、背诵文章的意识,而忽略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这也难怪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出现翻译难现象。
  四是学生排斥文言文的因素。《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次学生对语文学习态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十分排斥。究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内容太遥远,和现实生活没有实际的联系。青少年都有一份探究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然而纵观我们初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很少有几篇在内容上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培养的基石,兴趣是深入探究的动力。这就是说,教材的设置让学生失去了好奇心,没有了兴趣。这就如同让一个石匠去绣花,穿不上针,引不上线,怎么还能绣出楚楚动人的五彩锦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明确提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文言文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祖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要让中学生学会理解、分析、鉴赏基本的文言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决中学生文言文翻译难的问题。社会语言的发展趋势是可顺而不可违的;文言文自身的局限和缺点是既成的事实,也是不可改变的。从教师个人而言,我们做的只能是不断探求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并不断地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如何避免学生文言文翻译难现象的出现。
  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
  对于文言文教学,要有计划性,不可急功近利。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不能一开始就灌输文言文的各种翻译方法,而要让他们对这一新的内容抱有好奇心,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方法和兴趣的关系处理上,老师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方可做到事半功倍。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篇文言文是《郑人买履》,我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安排上首先设置的是让学生说出“鞋子”的别称。学生发言很踊跃,结果也有很多:靴子、皮鞋、凉鞋、趿拉板儿……当同学们再找不出别的答案的时候,我和同学们说还有一个,并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履”字。许多孩子的脸上带着疑惑和好奇看着我。这个时候,我就自然地把他们带到文言文中,并告诉他们,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是我们现在已经不用了的,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跨越时空走进古人的生活中去。然后,我又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哪些内容和我们白话文相似,哪些内容又是不同的。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是很容易解决的,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如“郑人有欲买履”、“宁信度”等和现代语言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置之其坐”、“至之市”等则完全不同。这就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教的前提下,找到能够理解文章部分内容的信心,也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埋下了种子,同时,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神秘。当信心穿梭在神秘的世界里,神秘的密码不久将会被破译。
  二、找准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光有兴趣当然不行,因为有很多文言知识是学生们没有能力解决的,这就要给他们传授、归纳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因此,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十分重要。那么,文言文翻译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   1.关于词语翻译
  (1)直接誊写。凡是在文言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等都是不需要翻译的,直接誊写就可以了。如《以虫治虫》中“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一句,“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昆虫名,这些都是不需要翻译的。
  (2)前后补充。白话文和文言文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有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其影子,翻译的时候,就可以在原来字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使其成为现代词语。如《小石潭记》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空”可以补充为“空中”;“游”可以补充为“游动”;“依”可以补充为“依托”。
  (3)词义转变。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文言词语一般都是单音节词,很少有双音节词,也就是说文言文和白话文中看似相同的词,其实意义已经发生了转变。因此翻译过程中对每个字基本上都要进行翻译。如“可以为师矣”一句中,“可以”要翻译为“可以凭借”;“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中,“卑鄙”要翻译为“身份低微,目光浅短”等。当然也有一些单音节词词义发生了改变,如《陈涉世家》中“楚人怜之”的“怜”就不是“可怜”的意思,应该翻译为“爱、爱戴”。这些词义的变化只能在记忆和练习中掌握了。
  (4)通假字。初中阶段,通假字的数量有限(80个左右),因此可让同学们直接记忆。在讲解通假字时,我认为,只要指出所通字及其意义即可,不可深入。
  2.关于句子翻译
  一般来讲,文言文句子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但我认为,对于初中生而言,能做到“信、达”二字就可以了。让学生在翻译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句句到位,翻译出来的句子忠于原文,流畅自然,符合语法。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句子确实给学生翻译制造了不少障碍。这些句子一般是倒装句、省略句、互文句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把句子里的每一个词翻译出来,然后用这些翻译出来的词按照原意组成句子,运用“调”、“补”、“删”三种方法对句子进行修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句,“孰与”其实就是“与……孰”,翻译时要颠倒过来,而且还要加上“相比”一词,这里就运用了“调”、“补”的方法,让翻译出来的句子不但忠于原文,而且还流畅自然。
  三、延伸教材,巩固学生兴趣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兴趣能否持久,关键要看这个事物能否不断出现新鲜成分。初中教材中所编入的文言文篇目有限,以苏教版为例,理解性的文言文约45篇,这不可能满足初中生的求知欲。如果反复地让他们背诵这些文章,再大的兴趣也会被磨光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长的篇目,并不让学生全部背诵出来,只是有选择性地让他们背诵一些名句,而其他的内容只要熟读,能通畅翻译即可。节省下来的时间向课外延伸,让他们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这会让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不减,课内文言文翻译轻车熟路,课外文言文翻译也能应对自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在《醉翁亭记》一文的教学活动中,我设置了一个对比阅读环节,向外延伸了一篇《丰乐亭记》。大部分同学能通过对“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等句子的掌握,自然地理解翻译“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等句子。
  文言文翻译对了解传承中华文化至关重要。以上仅是个人教学中的点滴反思和总结,愿每位中学教育工作者都能重视初中生文言文翻译难的现象,让中华古典文化能够乘坐现代汉语这一载体顺着时代潮流扬帆远航。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内容。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多是采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模式,学生则成了学习活动中的“复读机”、“录音机”、“复印机”,直接导致了这一板块长期处于“难教畏学”的不良态势,中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率一直处于低位。本文认为,有效激发学生情趣并切实培养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实践性课题。  一、 传授翻译要素,激发学习信念
通过货币制度理论梳理可知,货币制度研究要遵循“大金融、大系统”的特点,即研究范围要足够大,涉及整个金融体系;时间要足够长,能揭示制度变迁的规律。在古典经济学时代,货币问题本
【摘要】 面向未来LTE-A、LTE-B等无线网技术演进,本文深入研究了PTN网络的发展策略,着重论述和比较了基于现网逐步改造扩容和新建平面承载4G业务两种策略,对中国移动的传送网规划建设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PTN 分平面 LTE LTE-A 4G 5G 发展策略  一、引言  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数据业务需求爆发式增长,面对未来4G技术的发展演进,3G时代建设的现有PTN网
The structure of a Hamiltonian matrix for a quantum chaotic system, the nuclear octupole deformationmodel,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中的基础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核心地位,教师则要恰当地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者的作用,以“和谐共生、互动共赢”为语文教学改革目标。初中语文课程集情感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因此,要积极构建和谐、互动、共赢的语文高效课堂,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同时,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一、重视语文课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
为确保电网调度工作的安全稳定开展,应加强对电网调度前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点的研究与总结,加强对电网工作人员与相关设备的管理,提高对电网调度中出现的危险点的预防。
美育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水平,是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美”应当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美育重视度有待提高,如何让“美”绽放在初中语文课堂这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体会导读下的“美”  语文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无法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去体会,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枯
根据合肥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情况,分析合肥市轨道交通专用无线通信系统频率的复用模式,合理规划频率,节约频率资源,提高频率利用率。
采用测线法对白音诺尔铅锌矿南区950 m中段结构面进行了详细调查,认为结构面主要类型为构造结构面、节理裂隙多处于闭合或微张状态,介绍如何用Dips软件处理构造地质测量数据作
随着教育不断的改革开放,先进、新颖的教学方式已经渐渐的普及,2011年新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运用历史影视资料,促使历史影视资料充分的发挥其在历史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