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实践中,不仅形容词能表现情感色彩,就连语气的轻重、声音的延宕,都可以表达个人情绪色彩。对人喜怒哀乐褒贬憎恶之情,也可以通过称呼表达出来。在共和国过去的数十年中,称呼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解放初期,“同志”是最时髦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往往多以“老师”称呼,80年代中期,人们多以“老板”称呼,扫黄打非时,“小姐”的称呼已彻底异化……一个小小称呼,不仅体现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同时也折射出政治气候和人们认识的变化。故在生活中,要注意称呼所表达出来的这种客观语言现象,在自己的阅读、写作和生活中,注意灵活使用不同的称呼,这既是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生活中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
【关键词】称呼;色彩;情绪;素养;人际关系
原高中教材中选有《硕鼠》一诗,文末练习这样问:“《硕鼠》中的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子是: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在这里,作者以第二人称代词“尔”、“汝”、指示代词“彼”和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不相容形成对举,表现了奴隶与奴隶主的对立情绪,这种对立和不相容,是不可调和阶级矛盾的表现。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此表达了鲜明的情感色彩。
平日,在我们的语言实践中,能鲜明表现情感色彩的词语,不仅有常见的形容词,就连语气的轻重、声音的延宕等,都能表达个人情绪。在对人的称呼中,其喜怒哀乐褒贬憎恶之情,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称呼表达出来。
在共和国过去的岁月中,称呼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解放初期,“同志”是最时髦的。一个“同志”的称呼,是积极、进步、革命的表现。当然此人进步革命与否,那是不必深究的。在中国人民遭受了许多“政治”与“革命”,尤其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臭老九层出不穷的年代,看多了“同志”的揭发,同道的反叛,工人阶级占领了上层建筑时,“师傅”一词成了最时髦的称呼。问询寻路,买票售货,一声“师傅”,让人亲切安全。此“师傅”之义,已非彼“师傅”之义。
中国是一个崇尚知识的国度,一声“先生”,表现出人们对知识的尊重。
20世纪80年代初期,知识颇受青睐,人们相见,多以“老师”称呼,后来,脑体倒挂,“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于是,“经理”、“老板”热门起来,一时间,“经理”成了最“热烈”的称呼。人与人之间认识与否,见面道一声“经理”,是不会惊诧的。有人戏说在深圳,掉下一块砖头,起码砸着三个经理。餐馆饭店,码头车站,但凡男性,人们多以“老板”称呼,对方应答也自自然然,绝不会因为非为“老板”而怪罪。而此称呼,如果是在文革之中,人们却是避之惟恐不及,因为它是和反动的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的。
对女性的称呼,而今已多不再称“同志”,取而代之的是“大姐”、“小姐”、“小妹”等等,一声“大姐”、“小妹”的称呼,体现出脉脉的人情与温馨。
一个小小称呼的嬗变与异化,我们可以感觉到鲜明时代的特色与变化。
在家庭生活中,称呼更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
有一则谈婚姻的小幽默说:
太太同你刚认识时你叫她李素芬同志;关系进了一步叫李素芬;高兴时叫素芬;接过吻后叫芬芬;蜜月时叫心肝儿肉;生了孩子还原为芬芬;人老色衰叫素芬;闹离婚叫李素芬;法院判决后又回到最初的李素芬同志……
一个“李素芬”称呼的变化,反映了婚姻的“驼峰”变异的现实,形象深刻,入木三分。可以称得上是称呼表现情感的“经典”!
有人说过一则逸事:
新婚蜜月,陪夫人回娘家,在路边等车时,夫人迟到一步,老同学见状,高声嚷嚷道:“张二娃,一个人呀!你婆娘呐?”当时那个心情哟,好烦! 这人好没修养,文明点嘛。心想:称“妻子”或“爱人”不行?婆娘!不过,结婚过了许多年,不叫婆娘是什么呢?哎……”
从他人对其妻称呼的“没修养”的“烦”,到自己也称其妻“婆娘”,应该说也和前面的小幽默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个称呼,表达了一种心态;一个称呼,体现了对生活对情感的磨砺;一个称呼,传递出的信息是“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但爱情并非是永恒的”。
当然,家庭生活中,当有人戏称妻子为“领导”、“纪委书记”时,透露出的信息是夫妻的融洽和睦。
孩子长大了,称父亲“爸爸”时,虽不为错,但却远不如四川方言中称“老汉儿”来得亲切温馨。在四川自贡,其子女多称呼父亲作“老把子”。多为制盐产业工人的自贡人,一声“老把子”,非但没有不敬,且透出的是一种对父亲的崇仰和盐都人的自豪。
有钱有权有地位者,人们称之为“王老”;无钱无权者,称之为“老王”;鳏夫孤独者,人们呼之“王老头”、“王老者儿”。
政治交际场合,男士称作“阁下”,女性称作“女士”、“小姐”,体现出的,是翩翩的绅士风度。在今天的娱乐场所,“小姐”是一个暧昧的称呼;扫黄打非时,“小姐”的称呼已彻底异化。
在电影《祖国啊,母亲》中,一个“祖国母亲”的称呼,表现出的是庄重。在学术界,有人对那些挥舞大棒霸占权位之人称之为“学阀”,对自己不劳动却占有他人学术成果的人称之为“学匪”。一个“学阀”、“学匪”的称呼,表达了对学术界腐败现象的愤怒。
一个小小称呼,不仅体现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同时也折射出政治气候和人们认识的变化。故在生活中,要注意称呼所表达出来的这种客观语言现象,在自己的阅读、写作和生活中,注意灵活使用不同的称呼,这既是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生活中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
【关键词】称呼;色彩;情绪;素养;人际关系
原高中教材中选有《硕鼠》一诗,文末练习这样问:“《硕鼠》中的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子是: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在这里,作者以第二人称代词“尔”、“汝”、指示代词“彼”和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不相容形成对举,表现了奴隶与奴隶主的对立情绪,这种对立和不相容,是不可调和阶级矛盾的表现。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此表达了鲜明的情感色彩。
平日,在我们的语言实践中,能鲜明表现情感色彩的词语,不仅有常见的形容词,就连语气的轻重、声音的延宕等,都能表达个人情绪。在对人的称呼中,其喜怒哀乐褒贬憎恶之情,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称呼表达出来。
在共和国过去的岁月中,称呼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解放初期,“同志”是最时髦的。一个“同志”的称呼,是积极、进步、革命的表现。当然此人进步革命与否,那是不必深究的。在中国人民遭受了许多“政治”与“革命”,尤其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臭老九层出不穷的年代,看多了“同志”的揭发,同道的反叛,工人阶级占领了上层建筑时,“师傅”一词成了最时髦的称呼。问询寻路,买票售货,一声“师傅”,让人亲切安全。此“师傅”之义,已非彼“师傅”之义。
中国是一个崇尚知识的国度,一声“先生”,表现出人们对知识的尊重。
20世纪80年代初期,知识颇受青睐,人们相见,多以“老师”称呼,后来,脑体倒挂,“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于是,“经理”、“老板”热门起来,一时间,“经理”成了最“热烈”的称呼。人与人之间认识与否,见面道一声“经理”,是不会惊诧的。有人戏说在深圳,掉下一块砖头,起码砸着三个经理。餐馆饭店,码头车站,但凡男性,人们多以“老板”称呼,对方应答也自自然然,绝不会因为非为“老板”而怪罪。而此称呼,如果是在文革之中,人们却是避之惟恐不及,因为它是和反动的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的。
对女性的称呼,而今已多不再称“同志”,取而代之的是“大姐”、“小姐”、“小妹”等等,一声“大姐”、“小妹”的称呼,体现出脉脉的人情与温馨。
一个小小称呼的嬗变与异化,我们可以感觉到鲜明时代的特色与变化。
在家庭生活中,称呼更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
有一则谈婚姻的小幽默说:
太太同你刚认识时你叫她李素芬同志;关系进了一步叫李素芬;高兴时叫素芬;接过吻后叫芬芬;蜜月时叫心肝儿肉;生了孩子还原为芬芬;人老色衰叫素芬;闹离婚叫李素芬;法院判决后又回到最初的李素芬同志……
一个“李素芬”称呼的变化,反映了婚姻的“驼峰”变异的现实,形象深刻,入木三分。可以称得上是称呼表现情感的“经典”!
有人说过一则逸事:
新婚蜜月,陪夫人回娘家,在路边等车时,夫人迟到一步,老同学见状,高声嚷嚷道:“张二娃,一个人呀!你婆娘呐?”当时那个心情哟,好烦! 这人好没修养,文明点嘛。心想:称“妻子”或“爱人”不行?婆娘!不过,结婚过了许多年,不叫婆娘是什么呢?哎……”
从他人对其妻称呼的“没修养”的“烦”,到自己也称其妻“婆娘”,应该说也和前面的小幽默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个称呼,表达了一种心态;一个称呼,体现了对生活对情感的磨砺;一个称呼,传递出的信息是“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但爱情并非是永恒的”。
当然,家庭生活中,当有人戏称妻子为“领导”、“纪委书记”时,透露出的信息是夫妻的融洽和睦。
孩子长大了,称父亲“爸爸”时,虽不为错,但却远不如四川方言中称“老汉儿”来得亲切温馨。在四川自贡,其子女多称呼父亲作“老把子”。多为制盐产业工人的自贡人,一声“老把子”,非但没有不敬,且透出的是一种对父亲的崇仰和盐都人的自豪。
有钱有权有地位者,人们称之为“王老”;无钱无权者,称之为“老王”;鳏夫孤独者,人们呼之“王老头”、“王老者儿”。
政治交际场合,男士称作“阁下”,女性称作“女士”、“小姐”,体现出的,是翩翩的绅士风度。在今天的娱乐场所,“小姐”是一个暧昧的称呼;扫黄打非时,“小姐”的称呼已彻底异化。
在电影《祖国啊,母亲》中,一个“祖国母亲”的称呼,表现出的是庄重。在学术界,有人对那些挥舞大棒霸占权位之人称之为“学阀”,对自己不劳动却占有他人学术成果的人称之为“学匪”。一个“学阀”、“学匪”的称呼,表达了对学术界腐败现象的愤怒。
一个小小称呼,不仅体现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同时也折射出政治气候和人们认识的变化。故在生活中,要注意称呼所表达出来的这种客观语言现象,在自己的阅读、写作和生活中,注意灵活使用不同的称呼,这既是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生活中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