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批评视野下《拓荒者》的环保动机及其社会功能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0745c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人们渐渐开始着眼《拓荒者》中所蕴涵的“环保理念”。用社会历史批评文学观的真实性、倾向性、社会价值等评价尺度来分析《拓荒者》中人与自然两个层面的环保动机,将文本分析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将弥补结构主义文本分析对作品社会价值的忽视,更全面、客观地看待文学作品,剖析作品的社会语义与作用,鼓励文学作品要对社会产生正面效应。
  【关键词】环保意识;社会历史批评;真实性;倾向性;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178-02
  【本文著录格式】白宇.社会历史批评视野下《拓荒者》的环保动机及其社会功能[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1):178-179.
  《拓荒者》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民族文学奠基人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所著《皮袜子故事集》中的第一部。从谋篇布局、情节设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来看,《拓荒者》并不能算作一本品相上乘的小说。现有对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运用结构主义对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反响,甚至至今作者依然家喻户晓的首要原因则是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在这部小说中开启了自由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而严肃的话题,而对小说中生态环境这一重大主题的分析却不如对其中民族主义的研究来得详实。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加剧恶化,生态学思想日臻成熟,人们渐渐开始着眼《拓荒者》中所蕴涵的“环保理念”,曲义在《从〈拓荒者〉看詹姆斯·库柏的生态和谐观》中阐释了作家希冀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共生共存的生态和谐观;[1]徐伟、刘思宏在《生态主义视角下的库柏边疆小说解读——以<皮裹腿故事集>为例》中就对库柏的環保意识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2]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美洲大陆上人们还不可能竖起维护生态平衡的标杆主观能动地进行创作,库柏身上所谓的环保意识属于他本能的生态良知。而这种作者的主张对作品的介入与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有着内在的联系。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将文学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阶段加以考察,是社会历史批评最重要的特征;也突显文学在映射生活的同时,也可融入生活,起到教化人心、启蒙、甚至匡正时弊的作用。正如魏伯·司各特所说: “只要文学保持着与社会的联系——永远会如此——社会批评无论具有特定的理论与否,都将是文艺批评中的一支活跃力量。”[3]社会历史批评的评价尺度一般为真实性、倾向性、社会功能(功能性)。《拓荒者》中人与自然两种动机的环保意识,由秉持着自然主义环保动机的纳蒂·班波和功利主义环保动机的代表腾普尔法官分别呈现。
  一、真实性驱使下的自然主义环保动机
  1740—1804年间,即美国独立于英国前后,其不断向西部边域开疆拓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美国早期先民的散文史诗诞生,其也成为美国后来生态文学的先声。《拓荒者》于1842年成形,是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执笔的一部自传性小说。这部小说整体铺开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北美西部边疆画卷,生动再现了西进拓荒者的生存状态。库柏笔下的西部边疆,是一片荒野愚昧、危机四伏之地。人们远离东部那个物质腐败、思想禁锢的人类社会,一路西进,挑战自然。库柏率先将美国的这片应许之地书写成圣洁、荣光和正直的代名词。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民众对西部边疆的认同成为美国认同感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爱默生也称《拓荒者》为“我们的第一步真正意义的上的国家小说。”[4]在这个层面上,库柏秉持着对西部自然发自内心的敬爱来进行创作,而在人物性格设置上,库柏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为到导向,塑造了纳蒂·班波这个纯粹的自然主义者。这位猎人对自然所持的责任和关爱均来自审美情趣和精神层面。他热爱自然原始的纯真美,主张人类不能肆意破坏自然。对他来说,“森林就像是艺术走廊和圣洁的教堂”。[5]在将文明与开化带到这片蛮夷之地的过程中,必然会以破坏自然环境为惨重代价。以比利·可尔为首的拓荒者,不仅暴戾伐树,每年春天还会射杀向北迁徙的鸽子取乐,大量捕杀鱼类使得深水鲈鱼濒临灭亡,诸如此类,罄竹难书。库柏在对西进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对拓荒者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挥霍感到焦虑不安,故借纳蒂这个与大自然情感最深沉的人物之口道出自己以自然本身为动机的环保意识,“每当我对肉类有所需求时,我会走入林中,仅仅选中一只合我心意的,将他从树枝击落,但绝不会伤害其他的同类一分一毫,哪怕树上有一百只同样的鸟”。[6]
  二、倾向性引导下的功利主义环保动机
  社会历史批评的第二个评价尺度为倾向性。倾向性与历史描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历史有多张面孔,不同的人可能窥视到不同方面,由此显现出历史的斑斓色彩。应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来把握和判断文学作品,应该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和必然性等方面看待作品的倾向性。因此,倾向性体现为历史的真实性与历史的必然性的统一。在美国人西进的时代,当移民和发展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时,秉承自然主义环保动机的猎人纳蒂对移民进程的阻挠已显现出没落的态势,是行不通的。心灰意冷的纳蒂最终决定选择逃离这场以文明为名义的战争,走入原始深处,去寻求自然和内心的真善美。故事结尾,纳蒂和同伴们告别之后,便独自走向落落余晖。纳蒂的离去表明了他对自然的眷恋以及对不断推进的拓荒进程的无奈。由此可见,库柏虽对自然有纯粹之爱,但也只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和趋势。在这一人类功利倾向的导向下,他巧妙地设置了腾普尔法官这一人物。腾普尔法官作为一名拓荒者,他的既定目标就是将西部蛮夷之地打造为移民聚居地。他是坦普尔顿移民计划的执行者,力图将将文明和开化的火种播撒到这片荒野。因此,他和猎人不同,不会为自然美景的颓败或自然环境的人为重塑而感到惋惜。他坚信自然资源应当服务于人,理当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他对自然的崇尚建立在功利的经济和使用价值之上。不过,尽管他宣称拓荒者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需求,是一种宣扬文明开化的手段,但他仍然对同伴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挥霍持反对意见。他试图阻止坦普尔顿移民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浪费,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法官是特定社会制度下,公平的推手,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在这一无法阻挡的历史倾向性下,腾普尔法官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环保者。   三、社会功能的实现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丰富人们的知识,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操,进而达到维护或破坏某种意识形态的功用。文学作品的落脚点在于社会效应。纳蒂这个角色,代表的是浮躁、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对真善美的追忆和坚持,如一缕甘泉滋养着当时人民不安的内心。法官这一角色的特殊性,作者让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育自然资源,通过引入执行力进一步说明了法官的实用型环保理念。根据这种实用型环境保护者的作用来看,如果自然资源的浪费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那么森林将会消亡殆尽,鱼类和鸽类也迟早会消失在坦普尔顿这片土地上。相应的,这片荒野想得到长足发展也纯属天方夜谭。因此,他称对自然资源的保育为“我的首要任务”。他的环保动机虽和自然主义环保者纳蒂大相径庭,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纳蒂的欣赏以及在审判纳蒂时做到了公平公正。顺应历史的大潮,又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且为人刚直不阿,腾普尔法官已然是一个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文明和开化的先锋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教化作用,形成了社会价值。
  四、结语
  在那个关于西进运动歌功颂德之声此消彼长的时代,库柏致力于冷静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未来,另辟蹊径,在肯定拓荒之旅的同时,提出自己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和环保理念,从被真实性驱动的自然主义环保动机和兼收倾向性的实用主义环保动机入手,力图使文学创作对社会产生正面效应,最终实现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时至今日,库柏的环保理念依然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从文学层面施以教化,成为我国“科学发展觀”的有益补充,启发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以期实现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曲义.从《拓荒者》看詹姆斯·库柏的生态和谐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1-115.
  [2]徐伟,刘思宏.生态主义视角下的库柏边疆小说解读——以<皮裹腿故事集>为例》[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56-59.
  [3]魏伯·司各特.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M].蓝仁哲,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4]Nina Baym.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W.W.Norton
其他文献
【摘要】为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2016年文化部等五部委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山西省首批17个县级总分馆制建设试点之一的太谷区图书馆,在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按照“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原则,形成“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
【摘要】“复仇女性”是西方文学中一个充满魅力的艺术母题,在历史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样态。本文基于《美狄亚》、《尼伯龙根之歌》和《莎乐美》这三部作品,以“生命”为主线,通过分析其中“复仇”和“女性”这两个主题所设定的两重二元结构,以及主角对其施加的影响来确定这一母题的三种不同形态,即女性式、虚无主义和悲剧,并进而分析思考其中展现出的关系。  【关键词】西方文学;复仇女性;生命  【中图分类号】I106
【摘要】通过对影视作品中在歌词创作上必须具备的鲜明主题的诗魂、生动的画面、合理的结构、内涵的韵律和深切的情怀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歌词写作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历史上优秀的影视作品中产生的经典歌曲,一经诞生之日起,就能飞进千家万户久唱不衰。除了优美的旋律为之插上翅膀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歌词本身所具备的无限魅力。它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就如同画龙点睛之神笔,为影视作品增光添彩;它还要能贯穿、
【摘要】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青年的必备品质。纵观我国古代彩塑的发展历史,深入剖析彩塑所用的材料,传统的彩塑材料将面临传承与创新的局面,讨论传统彩塑材料多元化应用,明确新型材料对彩塑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背景,介绍了传统彩塑的制作过程,最后引出了彩塑新型材料多元化应用,从多个角度体现传统彩塑材料多元化的应用。  【关键词】彩塑;材料;研究背景;多元化应用  【中图
【摘要】广西民歌对女性的叙述屡见不鲜,是广西人民的艺术瑰宝。本文试图从女性的角度发掘广西民歌中女性的爱情观,民歌中塑造的追求不同爱情观的女性形象立体化的展现了现实世界里百态女性。这一缩影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  【关键词】民歌;女性;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155-03  【本文著录格式】蒙洁
【摘要】歌剧《阿依古丽》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所作,石夫先生是其关键的作家,他是我国当代的知名作曲家,歌剧《阿依古丽》是石夫先生成功和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戏剧作品。本文主要对《阿依古丽》选段《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文章着重以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词曲分析、情感处理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加上自己长时间的实践心得,以能够让演唱者一目了然,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首歌曲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准确、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