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选段《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的角色与演唱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剧《阿依古丽》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所作,石夫先生是其关键的作家,他是我国当代的知名作曲家,歌剧《阿依古丽》是石夫先生成功和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戏剧作品。本文主要对《阿依古丽》选段《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文章着重以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词曲分析、情感处理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加上自己长时间的实践心得,以能够让演唱者一目了然,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首歌曲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准确、更完美地诠释该首作品。《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是中国歌剧《阿依古丽》中的一个选段,是一首咏叹调。在整部歌剧中可以称作是经典唱段之一,它不仅仅只是旋律优美,还具有一定代表性与典型性。反映出作曲家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历程中对于中国歌剧发展作出的两个突破性探索:首先是歌剧音乐如何与民族民间音乐结合:其次是说白与音乐之间的矛盾性如何解决。国内对这部歌剧的研究较少,因而本文则更加深刻对《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这首咏叹调作出一些探索。通过对歌剧选段《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的深入分析,同时结合自身演唱的深切感受,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演唱者在诠释每一首作品时,并不应仅仅停留在音符的准确和节奏的稳定方面,而是应该深入去了解人物的处境以及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并通过这种思想来探究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道路前景。
  【关键词】歌曲背景;角色分析;演唱技巧;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183-03
  【本文著录格式】郑天宇.歌剧选段《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的角色与演唱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1):183-18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很小一部分是描述少数民族生活的歌剧,它们大多选材于传奇、传说或是恋爱故事,以我国社会主义中阶级斗争为题材的大型歌剧却极为罕见。《阿依古丽》这部歌剧的背景为哈萨克民族,而它更是带有着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格调特征,我国民族声调素材和西方独创技法互为贯通,更加频繁地应用了西方歌剧的展现技巧,是一部特征明朗,并在我国歌剧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且具有突出代表的艺术歌剧。《阿依古丽》打破了过去歌剧创作的古老僵局,紧紧地捉住了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地区的阶级斗争,并积极地塑造出在社会主义中少数民族的伟大英雄形象。通过斗争令人物发展、强大起来。这是在选材上的一个新的进步,伟大的飞跃。《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是其中的一个选段,是一首咏叹调,在整部歌剧中可以称作是最为经典的唱段之一。演唱者在诠释这首作品时,并不应仅仅停留在音符的准确和旋律的稳定上,更应该去深入了解人物的处境以及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诠释出这首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歌剧创作背景
  影片《天山的红花》的前身是话剧《奥依古丽》,而歌剧《阿依古丽》就是以其剧情而加以改编的。文化大革命以来,新歌剧如何更好地表现我国人民在党领导下的丰富的斗争生活,曾经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一九六四年底,在中宣部、文化部的直接领导下,为体现“洋为中用”的方针,探索新歌剧的道路,中央歌剧舞院歌剧团全体同志所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创作实践。终于在一九六六年初,《阿依古丽》这部歌剧登上了舞台,但是没过多久,这部作品便遭到“四人帮”的强烈抵制,在这场文化浩劫里,一些为这部歌剧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同志,相继被迫害致死,曾经参演过这部戏的领导同志和演唱家、演员同志,也都基本上遭到了迫害,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这部歌剧才重返历史的舞台。《阿依古丽》这场歌剧,展示了哈萨克草原上的两个复杂的阶级斗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刻画了一个宏伟的女性人物形象——阿依古丽。把西洋的歌剧形式用我国民族的方式方法加以改编,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新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石夫先生是《阿依古丽》的主要曲作者。原名郭石夫,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1942年在湖南华中高级艺术师范学校,主修音乐、美术专业,在校期间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1950年参军,曾担任过新疆军区政治部编辑和助理员,并且参与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部的组建工作。195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1963年结业后执教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由石夫先生创作的作品有很多,但《阿依古丽》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歌剧中,他把每一位人物的性格、内心的情绪,阶层的纷乱冲突战争,经过节奏的快慢变化、心情的起伏,都刻画的淋漓尽致,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作品的分析
  女青年、共产党员阿依古丽,深受哈萨克族牧民们的信赖,因而被选为草原上第一个女生产队队长。在她发展成熟的历程当中,交错几个矛盾斗争:社会主义力量和顽固的封建残余势力之间的斗争;集体主义思想和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思想之间的斗争;革命群众与隐蔽的阶级敌人之间的斗争、与大自然灾害之间的斗争等。而阿依古丽是站在革命斗争前线,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在党的光辉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哈萨克民族的女英雄。主人公阿依古丽在党和群众的支持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打败了阶级的敌人,使草原上到处都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全剧音乐热情、明朗,奔放而美丽,以哈萨克民族音调为基础。歌剧《阿依古丽》也通过几场不同的咏叹调,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描绘出女主角阿依古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刚毅性格以及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的品质。塑造这一伟大形象,是一个拥有着深远意旨的主题。它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一批新秀的发展,也标志着少数民族在党的影响下,人民群众思想的进步,逐步走向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
  阿依古丽的丈夫阿斯哈尔,是长期受到权势欺压的人,一度在草原上漂泊四海为家,并得过一场大病,是公社的刘书记救了他一命。其后他将自己的所有心血都投入到了生产队中并且在草场上表现的十分出色。但是好景不长,他逐渐的把小家的幸福看得高于了集体的幸福,在牧场里私自打草偷偷的拿到外面去卖,从中尝到了甜头并越来越过分以至于损害了群体的益处。阿依古丽知晓后,并没有同一般的妇女一样,认为自己的丈夫永远是对的,而是谆谆教导规劝他把私自卖掉的钱上交给公社,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并且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了他。但是阿斯哈尔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对阿依古丽的做法感到非常的气愤,他一直觉得,妻子应该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上。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并没有错,他是为了自己的小家能过得更好,而阿依古丽眼里却只有集体的利益,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小家着想过。阿依古丽并没有觉得自己的丈夫和自己产生了冲突就应该理所当然的服从他,她也想尽办法让自己的爱人思想能够有所提高上进。在这时,阿依古丽就唱出了这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歌剧选段《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面对爱人的顽固不化,阿依古丽的心里是繁杂的,怎样解决好自己的小家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如何能让爱人明白自己的错误?这双重矛盾,深深的打击着阿依古丽的内心。而《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下所演唱出来的一首咏叹调。在利益面前,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站在集体利益上,这也表现出她不同于普通妇女的高大形象。这一唱段与其之前活泼开朗的性格截然不同,有很大的转变,同时也是剧情的过渡和衔接。因而,在演唱时要把握住这两种矛盾情绪,也要表现出阿依古丽想让爱人回头的决心,通过深沉的口吻缓慢的语气,演唱出这一段感情深沉的咏叹调。   选段《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从曲式结构上看是并列的单三部曲式。单三部曲式也叫三段式,它由三个规模相近、相对独立的乐段组成。单三部曲式有两种结构类型:有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和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此作品就属于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民族的音乐分析不能只停留在和声的分析,因为民族作品在创作初期时是没有和声的,所以只能从歌曲的旋律上来进行分析。下面是其图示。
  第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主人公阿依古丽在发现丈夫阿斯哈尔的错误后,她复杂的内心情感。但最终她并没有像普通的妇女那样包庇自己的爱人,而是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站在集体的利益上,以群众的利益为主。“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是全曲的第一句,弱起和切分节奏的出现与阿依古丽波澜起伏的内心相吻合贴切。“风浪和飞雪……绝不能忘。”这一环绕式下行走向的旋律,节奏从缓慢悠远变成了紧张的气氛,体现了阿依古丽坚忍不拔的信心,在自己的家庭和群众的幸福面前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集体的利益,深刻地表现了发生冲突后自己的选择。
  第二部分表现出阿依古丽珍惜与爱人之间的感情,希望能够让自己的丈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旋律上也并没有太大的起伏,更像是一种对爱人的诉说。一段婉转的间奏,两声细腻的“阿斯哈尔”,是阿依古丽作为妻子的一声亲切温柔的呼唤,表现出对其恋人的眷恋、爱戴,但同时也表现出阿依古丽对爱人执迷不悟而感到深深的苦楚。“把我的心换进你的心房”,处于节奏强拍的“换”字,也是情感上的节奏强拍,这更强调的表现出阿依古丽盼望着爱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理解她内心的想法。“在打草场上,革命的夫妻才真是情深意长”,说明阿依古丽非常珍惜和阿斯哈尔之间的夫妻感情,更是不想轻言放弃,更不希望自己的爱人有一丝的过错。因此更加坚定了她想改变阿斯哈尔的决心。
  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在旋律上与前两部分有着强烈的冲突。“我要仔细……飞向东方。”是阿依古丽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表现出自己坚定不渝的决心,绝不向错误的思想低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也表达出她想让自己的丈夫回头的决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三、歌曲的艺术处理
  《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的旋律音调,借鉴了维吾尔族的民歌《春天之歌》。[2]在演唱时,需要演唱者把握旋律深沉而悠长,情感细腻而婉转。歌曲的演唱讲究“以声带情,以声动情”,对于这首咏叹调,更是不能缺少这样的感情。
  因而要身历其境,想象着阿依古丽所演唱时的背景,所处在什么样的矛盾之中,切身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情绪上的跌宕起伏,并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生动的人物形象。
  “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六月的飞雪飘进了我的毡房。”这是阿依古丽与阿斯哈尔第一次冲突之后所表演的唱段,并且也是第一句,在表演时要求带有阿依古丽心里复杂的情愫,以诉说的方式表现出来。音量应该控制在中弱,速度相对较为平缓。演唱者在表演时要注意声音的灵动,柔美畅达,运用抒发的情感,着重强弱方面的解决。歌词“起了风浪”中带有一个休止符,在演唱时就要做到“曲断意不断,声断气不断”,使声音听起来能够优美连贯,音色要注意深厚而饱满,表现出对爱人的执迷不悟而痛心,但仍然保持着自己坚定执着的信念的崇高品质。在演唱时可以眺望远方,仿佛赛里木湖就在自己的眼前。
  “风浪和飞雪我来抵挡,集体的利益我绝不能忘。”在表现“绝不能忘”时,要增强口气上的坚定与毅然,每一个字都要毫不动摇的清晰演唱出去,节奏不要拖拉,不要拖泥带水,要干脆有力,感情激昂,表现出阿依古丽内心的坚定。在这里,更应该恰到好处的给观众一个坚定的眼神,表明自己在小家和集体的利益面前,毫不动摇的站在了集体的利益上。
  连续的两句“阿斯哈尔”,在演唱时要体现出阿依古丽作为女性独特温柔的一面,在细腻的情感中也要加入祈盼丈夫能够悔改的苦心。通过气息的控制,由弱到强,慢慢推入自己的情感,为下一句真挚而强烈的呼唤做铺垫。
  “把我的心换进你的心房”,要增强对“换”与“心”这两个音的咬字。“心”处在旋律的长音位置和和弦的大跳,也是情感的高亢之处;“换”是节奏重拍,因此都要作重音处理。
  在一段旋律过后,把整首曲子推进到了一个情绪和感情上的高昂。“我要仔细……飞向东方。”“仔细地说”“耐心地讲”在这首咏叹调中处于情感最为激动的位置。在演唱时力度可以稍稍增强,但是并不是显得特为突出,而是应该循序渐进,让整句话显得特别连贯,理所当然。这也是阿依古丽情绪逐渐释放的一个过程,要控制好气息,口型保持稳定不要造成位置变化,音色也要逐渐加宽。演唱时声音要明亮,语气要更坚定,每一个字都要清晰有力。“东”字旋律下行,演唱时速度要趋于缓慢,情绪从高昂转为平稳,要循序渐进,不要太突然。表现出劝导丈夫阿斯哈尔的决心,也表现出自己永远都会追随着党的进步思想,绝不向封建势力低头的坚定信念。
  四、总结
  每一部作品都有着其不同的社会价值,能够映射出在其所處的年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也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选取《阿依古丽》中最具代表性的选段《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这是向封建势力做出顽强抵抗的精神致意。通过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艺术处理等几个方面的阐述,使我对这一咏叹调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演绎起来也更加的得心应手。对《赛里木湖面起了风浪》这首曲子,我也在该作品中得到了很多,并且也非常欣赏我国的歌剧,我也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中国歌剧被广泛流传。
  参考文献:
  [1]董晓华,陆永昌.南海怒涛[J].剧本,1966(2):95.
  [2]石夫.歌剧《阿依古丽》音乐创作的粗浅体会[J].人民音乐,1980 (2):28-33.
  [3]高翔.歌剧《阿依古丽》中阿依古丽的角色创作研究[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4]吕远.新的实践,新的收货——浅谈歌剧《阿依古丽》[J].人民音乐,1996 (2):36-39.
  [5]冯宏.美声唱法对我国歌剧演唱风格的影响[J].大舞台,2015(12):26-28.
  [6]崔曼斯.歌剧《阿依古丽》中戏剧表现上的民族特色[J].北方音乐,2015 (7):37-42.
  [7]董静林.浅析民族歌剧演唱中的人物塑造与内心感受[J].音乐时空,2015 (4):36.
  [8]郑小瑛.呜呼!石夫老弟走好![J].歌剧,2008(1):36-41.
  [9]赵沨.欢呼《阿依古丽》重新上演新[J].人民戏剧,1978(4):38-39.
  [10]海啸,石夫,乌斯满江.东方升起了红太阳——歌剧《阿依古丽》选曲[J].人民音乐,1978 (1):49-51.
  作者简介:郑天宇(1995-),女,黑龙江省,硕士在读,党支部组织委员,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
其他文献
【摘要】汉代隶书碑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集合了我国文学、书法、史学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习惯以及实用性,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造型艺术品,并且也在谁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形成了其特有的体系。汉代碑额典型形制基本上已经明确且完善,而且还在社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逐渐变得完善,同时创造出了我国古代石刻发展的第一高峰期,这些石刻现如今也是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本文
【摘要】为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2016年文化部等五部委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山西省首批17个县级总分馆制建设试点之一的太谷区图书馆,在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按照“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原则,形成“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
【摘要】“复仇女性”是西方文学中一个充满魅力的艺术母题,在历史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样态。本文基于《美狄亚》、《尼伯龙根之歌》和《莎乐美》这三部作品,以“生命”为主线,通过分析其中“复仇”和“女性”这两个主题所设定的两重二元结构,以及主角对其施加的影响来确定这一母题的三种不同形态,即女性式、虚无主义和悲剧,并进而分析思考其中展现出的关系。  【关键词】西方文学;复仇女性;生命  【中图分类号】I106
【摘要】通过对影视作品中在歌词创作上必须具备的鲜明主题的诗魂、生动的画面、合理的结构、内涵的韵律和深切的情怀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歌词写作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历史上优秀的影视作品中产生的经典歌曲,一经诞生之日起,就能飞进千家万户久唱不衰。除了优美的旋律为之插上翅膀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歌词本身所具备的无限魅力。它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就如同画龙点睛之神笔,为影视作品增光添彩;它还要能贯穿、
【摘要】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青年的必备品质。纵观我国古代彩塑的发展历史,深入剖析彩塑所用的材料,传统的彩塑材料将面临传承与创新的局面,讨论传统彩塑材料多元化应用,明确新型材料对彩塑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背景,介绍了传统彩塑的制作过程,最后引出了彩塑新型材料多元化应用,从多个角度体现传统彩塑材料多元化的应用。  【关键词】彩塑;材料;研究背景;多元化应用  【中图
【摘要】广西民歌对女性的叙述屡见不鲜,是广西人民的艺术瑰宝。本文试图从女性的角度发掘广西民歌中女性的爱情观,民歌中塑造的追求不同爱情观的女性形象立体化的展现了现实世界里百态女性。这一缩影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广西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  【关键词】民歌;女性;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155-03  【本文著录格式】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