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审美思维的对话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13098900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激活审美思维。以此为核心的教改目标,需要借助人文精神、审美情感、现代技术、学科研究等多方面资源的助力,通过在教学中使用掘进教学深度、扩宽知识广度、解决学习疑难、激发个体潜力、落实评论写作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技术教学手段来实现,并由此将课堂构建成为个性积极、热情持久、深度满足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堂教学改革 审美思维 借力点 突破法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主干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应该怎样教?这恐怕是很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师在思考的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基础上,作为“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指向深厚的学术研究,而作为“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本科阶段,尤其在一般的地方性本科学校,恐怕更多指向基础性的教育教学。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打造成学生欢迎的优质课或精品课,课堂中怎样激活学生思维,特别是激起审美思维及其对话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探索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应该有助于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借力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尚停留在观赏化上课、消遣性阅读的被动学习状态,缺乏主动性与探索性,以致课堂内教师按部就班喋喋不休而学生低头玩手机或昏昏欲睡。对此需要反省,因为的确缺少鼓舞人心的课堂。现在的学生“已没有多少人怀着对文学的酷爱而走进文学的课堂,而大都出于拿学分、应付考试、获学位的目的。同样,作为从教者——文学课的教师,也多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而对于课堂教学的内涵以及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则较少有人刻意追求,这能算作是合格的文学课教学吗?我们面临着许多困惑[1]”。近些年的国学热潮,使不少学生的学习心态受到影响,甚至冲动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肤浅,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没意思,学习动力下降,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程深处,正如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所归纳的小说“熏、浸、刺、提”的作用一样,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也应从审美唤起与接受的角度设计教学如何影响人、引导人、改变人[2]。如在教学中通过方法的启迪、理论的批判、材料的发现、情绪的激荡、审美的浸漫、前沿的冲刷,让学生的思维状态一上课就被震唤激活,从而不注意地开始关注,迷茫地发现方向,枯燥地体验到美感,肤浅地觉察深度。
  (一)文化精神的启迪。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人文价值失落与重振、信仰体系崩解与重建的过程中,进入大学阶段的同学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产生各种有关个人命运或时代发展的困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时空相对接近,对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人格与经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人物都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启迪。在课堂中着眼学生的人文精神状态开展教学,常常能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如蔡元培兼容并包的风范,鲁迅反抗绝望的清醒,郭沫若狂飙突进的精神,巴金浊世求真的自省,老舍运化苦难的幽默,沈从文返归乡土的质朴,史铁生省察世界的透彻……这些现当代知识人的文化生活态度及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的世界,常常能带给学生巨大的精神冲击。这样,通过讲授中国现当代作家及其作品,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人文修养与现实问题,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让学生原有的观念惰性受到冲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实质上,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堂常常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课堂、突破成规的课堂,教师只有带领学生从精神文化层面、思维方法路向等方面不断超越,才能使课堂具有前行的魅力。比如,十七年文学中的政治表现问题一直是被学术界批评,上课时,就可以就此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当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研究呈现出政治化特别突出的特点?强调社会政治因素对于文学的决定作用,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后来产生什么后果,为什么知识分子如此反感?是那些类型的知识分子反感?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作家作品、思考文学现象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锤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独立精神。
  (二)审美情感的激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审美愉悦的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尤其是要突出文学性,使学生一次次受到审美情感的激荡。中国现当代文学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思想、文化、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等,但这些终究是通过文学加以体现的。现在很多文学课程,差不多变成思想课,变成方法论课,变成历史课,变成政治课……几乎被整得没有文学性,并且几乎已经成为常态,学生自然听得昏昏欲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根本属性是审美的,授课内容如果不能与听课主体发生美学共振,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政治、历史、社会思潮等,当然可以适当涉及,因为任何文学的周边及其理论的抽象勾勒,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深化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对作家作品本身具体的体认。文学课堂里如果一味被知识论视野和机制化倾向主导,那么文学中固有的生命体验、个性情怀、诗意想象、审美创造……势必在机制化的知识体系建构中日渐丧失。对文学的过度知识化梳理与对教学过度程式化的设计,带来的只能是文学课堂的枯萎、扭曲和偏离,无疑会直接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难看到,现今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或者成为各种时兴不时兴的中西理论的跑马场,或者被编织为一张张由纵向的文学史脉与横向的文学知识点构成的知识大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与评价,基本是建立在对要点化的课堂笔记与概论化的文学史教材的识记上。看教材,背笔记,应付标准化的考试,成为大学中文系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忽视文学审美属性的教学与缺乏审美体验的学习,无疑会窒息这门课程的生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深刻的理论阐发,但更应回归文学本位,引导学生直接感悟作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陶冶。强调文学课堂的美学特征,就是要改革课程教学,让学生体味到纯正的文学趣味,回复本真健康的天性。那种忽略个体阅读的感受和快乐、缺乏丰富而鲜活的感性材料的教学,势必不能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不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   (三)现代技术的辅助。与时俱进地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多媒体技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合理调配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数字媒体教学资源,通过技术与艺术交互,优化情境,营建声色谐和的教学世界。比如诗歌教学课堂把诗歌朗诵作品链接进来,把作家作品相对应的图片、音乐穿插进来,这样学生在听觉、视觉的多重体验下,能更好地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情绪、独特的美学风格等。只要明确现代技术只是一种合理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滥用,那么通过适当的数字技术或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处理得更加符合文学本身的特点,无疑有利于营造文学氛围,加快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拓展学生的审美触觉,提高课程教学效益。相对于传统的口头讲解、粉笔板书的二维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的多维教学能使上课形式更加新颖,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课堂承载量更加丰富,课堂时间使用更加有效。这样,随着学生的专业兴趣更好地被激发,就会瞬时打破传统课堂的单调与沉闷,增多师生双向互动的频率,把课程学习的思考与对话引向深入。现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相关的电影、电视、音乐、戏剧等数字化声像资料已经十分丰富,如果放弃不用,就会使本课程显得与现实脱节,如果直接搬用则会失去专业课堂的水准,较好的办法是既要使用它们,又要高于它们,这样专业课堂就有了直接关联当下生活的关切力量,一旦学生感受到专业课堂对现实发言的魅力,就会对这样一门课程产生全新的认识,从而加倍投入。
  (四)前沿热点的吸纳。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当下的贴近性,使得与它相关的文学热点问题常常比较多,并且文学的发展及其学术研究的推进本就是日新月异,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应该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热点问题,积极吸收当代学术的最新成果到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前沿与热点问题,常常是课程教学很好的引爆点,需要好好利用。由于课程教材的出版周期很长,使得很多课程教材常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固守教材成见,不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就会使教学失去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气。课程教学备课本应广纳博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近些年来新的学术成果,以及其他有关的文学史实与现象,进行认真选择,把那些确有重要教学价值的文学热点现象、新学新知带进课堂,既能拓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的深广度,又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训练进一步思考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然,并不是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必须进行必要的筛选、改编,课堂教学不能将堆砌新材料、罗列新现象等同于吸纳新的创见。在教学中,必须严格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吸收近期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为了重构课程,使课堂教学能找到新的突破点,以便借助使用新的材料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深层。如关于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重写文学史”思潮、“重返八十年代”、鲁迅作品退出中学教材、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羊羔体”、“梨花体”与“余秀华诗歌现象”,等等,这些先后出现的热潮、现象与争论,如果加以处理之后合理引进课程教学,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鉴赏批评文学作品与辨析文学现象的能力,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而且能挖掘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潜能。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法
  (一)深掘法。这是一种深度探究式教学,一堂课能不能成功,很多时候就看能否在已有的基础上推进一点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较少文字与语言方面的障碍,因此常常被一些人轻视。加上现在资讯方便快捷,学生可以在一定层面查阅自学相关内容,于是一些人纠结去课堂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否还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一味重复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作品与史料,讲学生已经懂得的理论知识,则往往会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陷入被学生当场屏蔽的境地。所以,很多时候学生选择听课与不听课不是毫无有道理的,恰恰需要教师反思。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要想引起学生的持续关注,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有没有不断超越过去的专业深度,比如,引导学生突破屏障,教给学生研究、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指导学生辨别什么才是真问题等。前面已经谈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多年不变的现象是存在的,但不能容许教学滞后不变,浅尝辄止、因循守旧不是教学应有的精神。本科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吃透教材,又要挖掘教材,跳出教材,拓展深化,提炼出新问题,尝试新角度,摸索新方法,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推进教学深度较好的办法是递进设问,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用设问的方式梯次展开和推进,以教师为主导,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问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教学内容。设问掘进,关键在于能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此,需要用心选取能体现教学目标的文学作品、史料、现象进行精心组织。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知识;既要考虑思想性,又要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文体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文学史问题、理论问题具体化入到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中,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一般性的消遣性鉴赏。这样,即使教学课时不多,也能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思考与延伸,既获取文学知识,更丰富审美感受,既受到专业的训练,又提高人文素养。
  (二)展扩法。包括横向扩展,纵向贯穿,实质上是属于归类联通,一般所用专题式教学就多属这种。如讲乡土文学、左翼文学的变化就可以联系“底层文学”“草根文学”来讲,利用其间的相似性与跨越性,打通学生的视界,勾连书本与生活,这样课堂教学面貌自然会有所改变。另外,以文学作品选带文学史的教学也多属这种方法。但是这个方法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宏观架构,围绕教学任务线索清楚地把必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节点串联起来,甚至把中外文学、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相关内容调动起来;二是要注意在细节上下工夫,作为教学内容的作家作品可以放到有关的文学史、甚至中外文史哲的网络中审视,但最后必须落实到对具体文本的细致剖析上。也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地开展教学,所有审美的、知识的、理论的东西都落实到具体作家作品的讲析中。这样既有格局,又有血肉,空间开阔,主题集中,授课效果预期就不会太差。但这个办法最忌讳的是宏观上散乱无边,细节上空洞无物,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毁了。这种归类联通方法现在很多高校文学课堂其实都在用,因为专业课时缩减,迫于课时不够用循序渐进地铺开,此法能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既有弹性能扬长避短,又能避免与教材重复照本宣科,但常见的问题是,由于涉及面很大,限于教师难以投入足够的备课时间,加上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在框架与细节两个方面都达到理想的状态,最终变成常见的点面难以兼顾的蜻蜓点水式教学。实质上,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专题扩展法做成的教材,是展扩法课堂教学的书面化。其获得好评的学术个性就体现在以一种个人化的观念贯穿整个当代文学史,算个大专题[3]。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这样获得高度评价的教材,也是难以兼顾太多,该书重视作品分析,但所选作品数量很少;具有明确的学术观念,但观念维度单一;宏观方面也显单薄,作为学术研究参考书很好,但当做本科阶段入门教材则显得综合性不够。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复杂面向,不是由一两个专题构建得起来的,需要很多不同主题、不同角度、不同线索的专题进行立体编织。所以,对于入门的本科生而言,以教材顺序为基础开展教学还是相对比较稳妥,通过对重点作家、代表性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点线面结合,分别理清,循序渐进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较为清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网络,比较适宜。   (三)讨论法。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开展讨论式教学。讨论常常是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展开,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深化专业认识。讨论既可以是课堂语言层面的讨论,又可以是课堂思维层面的碰撞。在学习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作家、作品,在碰到一些现实的问题等时,都可以适时开展教学讨论。如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民国机制问题,对郭沫若、莫言等作家成就的评价,对《子夜》、《极花》等作品的讨论,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影视戏剧改编,等等,都可以视情况进行讨论。采用讨论法教学,课前准备、课堂控制、课后拓展都很重要。课前最好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讨论对象搜查资料,各小组先自行讨论形成初步意见,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主持开展正式讨论。课堂讨论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既要能在专业上给予学生讨论及时的指导,又要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艺术,能较好地控制课堂走向与课时使用。并在课后留一些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业、阅读资源,让学生得到继续拓展。这样课前布置问题给学生思考,设置一些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通过资料收集学习,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各抒己见展开判断分析,最后由问题讨论递进到中国现当代作家全人与作品全文的把握,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活学活用,实现学习目标。如有需要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各阶段的表现,给他们打分作为平时成绩。要注意的是,也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讨论法教学。讨论法实施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教学内容要适合,有讨论的空间;二是相关资料方便学生查找搜寻;三是学生专业水平与教学内容难度匹配。讨论法另一个问题是要注意组织安排,如确定讨论重点,掌控进程,适时指导。否则,在有限的课时里会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导致目标难以实现,比如出现学生发言零散,甚至冷场而讨论不起来;或学生热闹,但老师缺乏有力指导,很少实质收获;或任务过多、目标不清、讨论超时等问题。讨论课是一种难度很大、要求很高的课型,需要充分准备、严密的组织和高超的水平。事前几周就公布要讨论的内容,安排学生提前了解作家、阅读作品、关注问题、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并写好发言提纲,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点拨并控制进程,尽量扩大学生参与面,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四)释疑法。实质是指一种反馈式教学,以课内教学助推课外学习。受课时限制,通常课内讲授篇目数量较少,为了弥补阅读量的不足,教师最好开拟一份数量合适的课程参考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或鉴赏批评,作为平时作业。这一点其实不少老师做过,但基本也止于此。对于课外指定书目的自由阅读,视学生阅读的困惑情况,可以每2-4周定期举行一次课内集中答疑教学,既授之以“鱼”,开解疑难,清除障碍,又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在答疑过程中,教师从专业角度给学生指点困惑,讲解有关学习和研究的方法途径,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利用材料,提出思考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反馈式教学实质变成引导式教学,这不但能扩展文学学习的空间,更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将答疑提升为专门的双边活动课来开展教学很有意义,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专业问答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挖掘学术研究的潜能,这种“阅读-思考-问答-再思考-再阅读”循环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建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制,又能较好地发挥文学教育的学科优势。释疑,自古以来就是教学的核心工作,重视学生的课外专业阅读并建立正式的答疑机制,以文学作品为基点构建起学生的文学史框架,让学生从文学作品阅读进入学理思考,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实质上,文学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日常的专业兴趣,答疑教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种助推,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启发式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在答疑过程中,通过为学生开列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指导阅读的先后次序,教给学生检索技巧并提供有关网络资源与文献资料线索,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等,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审美感受,积累文学知识,丰富文学心灵,提高文学素养,树立文学史观,提高自学能力,奠定良好的学术研究基础。
  (五)写评法。或者叫写作评论训练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更多时候,学生能写一篇优秀的评论要比获得标准化考试的高分有意义得多。提高学生文学批评的能力,包括文学感受力和判断力,需要拿出一定课时安排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写作,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与看法,这种综合性训练,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要求,更是切入文学作品和文学史学习的最好方式。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给学生以一定方向性的写作引导,但不必求得整齐划一,每个学生可就特别有感受、有疑问、有兴趣的点入手写作,能长则长,能短则短。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有感而发地开展写作训练,综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鉴赏和评论作品的能力。写作训练可以逐次推进,由小感受到小论文,由小论文而大块文章,以独立见解的表达为驱动,学生常常会自然而然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开始的时候,宜推荐学生进行小切口写作训练,鼓励围绕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主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锻炼阅读、欣赏与分析能力,在不断完善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表现和自我成就的满足感。这样的写作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建立,一旦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明显提高,就会产生自我激励,学习的良性循环就会形成,学习就有了持久动力。在鉴赏评论写作教学的基础上,可以视条件进一步分别进行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教学。根据前面基础,一方面可视情况给水平高一点的学生一些培养目标,比如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要求,让学生将原来发现的问题继续深化下去,形成研究论题,写成学术研究论文,做成文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可针对喜欢文艺创作的学生开展系统的文学创作指导,鼓励开展文艺创作与投稿,培养未来写手与作家。事实上,本科学生中有不少人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批评研究或创作潜力,只要及时引导,注重平常的积累和训练,他们就可以做出成绩,甚至成长为作家、诗人或文学研究学者。这些年,在教过的学生中,已有部分学生或出版过诗集、小说,或发表过学术论文,或出版学术专著,相信这种情况在不同的高校都不罕见。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对于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而言,评论写作教学的工足量是很大的,面临教学时间不够等困难,并且如果把教学向课外延伸就常常缺乏制度的保障。
  总之,只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运用切实可行的策略,就能够激活课堂,“减少教师催逼学生学习的必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其相关的因素,而且能激发学生最有益的、最富创造性的潜能发展。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逐渐成为一个愉快的欣欣向荣的学习共同体”[4]。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中国现当代生活的认知、感受、思考和想象,既有作家个体的经历、情感和思想,又有时代、社会的精神和特征,更有独特的文学个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该立足文学本体,在作品与文学史及其相关学科广袤的空间之中展开,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多角度、多维度地发掘体会其丰富的内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应该是开放思维的课堂、平等对话的课堂,只要合理运用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综合采用数字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相信就能够营造愉悦而专业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个性化的审美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只有让学生找到扩展自己、锻炼自己、确认自己、表现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机会与空间,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也才算真正实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程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28.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884-885.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精华版,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1.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全国每年很多高校毕业生因诸多原因而无法及时就业、顺利就业。面对这一难题,文章对江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业工程系为例,分析了就业困难群体的整体特征和背后成因,提出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 职业指导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一)就业环境分析。  
摘 要: 班级集体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载体,又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高校班级集体是学生在校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校园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要求的重要场所,具有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人际氛围和精神动力。一个新班级的成立,好像是一个新家庭的建立,它迈出的每一个脚步都是不易的。但每一步的前进,每一次的欢乐,每一次的感动,都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以“班级成长手记”这种方式把这些永久保存下来,对学生来说
摘 要: 本研究针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受质疑这一事实,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采用彭美慈教授等修订的中文思辨倾向测量表和Watson 和 Glaser的WGCTA思辨技能量表,对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验证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强弱提供事实性依据。  关键词: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量表 实证分析  1.引言  随着当今国际国内对
摘 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要求的必由之路。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合作内涵,初步构建了“政行企校、四轮驱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了多方共赢、良性互动的合作办学局面,为地方性高职院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案例。  关键词: 地方性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高
摘 要: 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要求,分析职业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双主体育人管理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工学交替”教学实施等方面,重点阐述探索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 双主体 工学交替 机制建设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校企合作育人是必由之路。教育部文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校企
摘 要: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组织管理难度大、过程监控难度大、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到位及自律性不强的问题使之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结合本学院的特点,将学院、企业、教师、学生四方面协调统一起来,通过移动端APP,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实现动态实时的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摘 要: 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形成的学风对其四年大学学习和生活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一些大学一年级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学风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从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对大学新生开展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辅导员 学风建设 学习目标 学习态度 学习方
摘 要: 行走的斜线成为管虎近年电影叙事的症候,主要表现为电影风格建构和叙事开掘的失衡。症候的具体表征是形式化的影像风格和拼贴、断裂的叙事美学难以平衡,无法真正做到风格和含义的结合,导致“艺术电影”的形态特征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追求之间的断裂。未来的中国电影应在人文情怀的前提下,以坚实的故事做到风格和含义的结合。  关键词: 管虎近年电影 影像风格 叙事美学 斜线  导演管虎从1992年自筹
摘 要: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历史上最完善和成熟的方案,但人类的认识总有历史局限性。现行方案主要存在三大主要问题:非标准键盘字符不便于信息处理;部分音素取拉丁字母之形而未取其音,产生不符合西文拼写及读音惯例的怪异拉丁拼写;附加规则繁复。本文基于对现行方案改动最少原则,提出了一个遵循英文拼读惯例、完全使用标准键盘符、音素设计更规则简洁的汉语拼音改进方案。  关键词: 汉语拼音改进方案 标准键盘符
摘 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中,传统闭卷考试因重知识轻能力而备受诟病。开卷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基本方向,若处理不当,则会滋生新的问题。为实现开卷考试对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测评要求,试题设计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 综合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 开卷考试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