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造林苗木培育及移植技术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ananjing313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林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林业苗木的培育与移植也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急需树木的种植来弥补林业资源的缺口。但是依靠传统林业种植技术来提高森林覆盖率需要很长的生长周期,不符合目前我国林业发展需求,因此需提升造林苗木培育与移植技术的应用率,来满足我国短时间内提高森林覆盖率与成活率的需求。
  关键词:苗木培育;移植技术;森林覆盖
  保护森林资源一直是我国提倡的重点政策内容,森林资源、林业发展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面对森林资源日趋消耗严重、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的问题,单纯依靠保护政策难以实现国家发展需要。因此,需引进先进造林技术,在短时间内提升森林覆盖率,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依据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和苗木移植技术能够满足国家短时间内提升树木存活率和生长率的要求。
  1  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及移植技术的内容与意义
  1.1  内容
  造林苗木培育一般指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在树苗选择、种子培育、肥料剂量、环境选择等方面都有严格筛选条件和计划方案,以此提高苗木生长质量。例如,针对不同种类树苗应该选取不同肥料,对于树木喜欢湿度较高环境还是喜欢温度较高环境等实行分析,制定培育计划,保证树苗健康状态,促进树苗的茁壮成长。
  移植技术主要指为了给苗木适合生长的环境,对苗木进行环境迁移的树木培育技术。移植技术对于环境情况和土质条件的选择较为严格,并且针对移植的苗木也要进行间距的划分,给苗木充足的生长空间,最大程度保障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率。而且对于需要移植苗木的成长状况也有特殊的要求,对于树木的直径、半径范围要符合移植的标准,并且受害情况也应该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只有满足以上移植条件,才能够进行移植工作,在保证苗木移植成功率的同时,也能够节约移植成本,将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1.2  意义
  提升森林覆盖率的当务之急是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生态自净能力,因此在方式的选择上,一方面应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现存的森林生态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森林覆盖率,提升林业资源的贮备量,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与保护森林资源相比,植树造林更符合当下我国的林业发展情况,而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保证树木的存活率也就成为重点工作之一。运用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及移植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树苗的存活率和成长率,对于恢复生态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木材的使用,因此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及移植技术的应用,在提升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也能够满足木材在生活方面的需要。我国对于木材需求大,针对不同的木材也会有不同的应用要求,并且每年也会向国外出口木材,面对如此巨大的木材需求量,需要提高树木的成活效率与减短树木的生长周期,以此为国家的木材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供应,保障国内的木材经济平稳发展,提升外汇经济的发展水平。
  2  造林苗木培育技术要点
  2.1  合理选取种植苗木的地方
  在进行园林苗木的种植过程中,首先要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苗木地,要确保苗木地的土质肥沃、光照充足,符合苗木的生长条件。其次,在进行疫苗地的土质选择时,要尽可能选择沙含量较高的土质,这种土壤因土质疏松,所以无论是透气性还是渗水性都十分优秀,非常满足苗木的生长需求,同时土壤内部应搭建排水系统,防止因灌溉过量导致苗木根系腐烂的情况。禁止选取土壤贫瘠的地域种植苗木,若因不可抗力不得不选取此类型土地,则需要提前做好翻土、施肥等工作,做到提前养土育土,提高土壤肥力以此增加苗木的存活率。无论是富饶地质或是贫瘠地质都应重视采光、通风及水源等重要条件并在选取育苗地进行相应的检测,合格后才可种植苗木。
  2.2  筛选处理苗木种子
  苗木种子的筛选处理工作是育苗技术中保障苗木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在苗木种子培育过程中,技术人员首先会选择本地优良的苗木种子进行培育,其具体筛选方式可通过培育人員判断母树的生长形状以及种子的外形完整与饱和度进行挑选。其次,培育人员还要根据当地气候与培育土地的土质情况,选择抗病虫能力、抗旱、抗寒以及耐盐碱等合适土质的苗木种子,以此保证苗木种子的成活率。最后,在完成选种工作后,培育人员要及时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其具体可以通过浸种、催芽、消毒等催芽与消毒方式进行科学催芽,以便有效降低苗木种子发芽后出现病虫害的概率,提高种子的萌芽率与成活率。
  2.3  苗木播种
  任何环节都会影响林木成活率及其培育工作的展开,其中播种环节影响最为重大。因此相关播种人员应合理科学的根据林木种类及种植地区地质情况和当地季节特点进行温度与湿度的把控,有效地掌控播种时机。详细地说便是,根据种子是否喜水,来选择是否需要在梅雨季节进行播种。根据种子萌发时对温度及光照需求的特点,当其特点为喜阴、喜低温则需要进遮阴、覆盖等手段进行降温处理。若其特点为喜阳、喜高温则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并通过发酵的方法使土壤内部温度升高,或在阴雨天进行人工打光以此来保持光照强度。对于水分把控,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未来三到七天气候变化提前做出有效预案,身处旱季未来三到七天无雨水则需要加大灌溉力度,防止因自然蒸发而导致水分无法深入至根系土壤,同时应增加灌溉频率,保证其不会因脱水而亡。若身处涝季而未来三天又是阴雨不断,就需要提前停止灌溉工作,同时做好排水工作,防止苗木根系因水分过多而腐烂后导致其死亡。
  2.4  苗木施肥管理
  在苗木种子成功萌芽生长后,对于肥料的需求量较大,且苗木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养分存在差异,因此培育人员要根据苗木的生长状况以及树龄对苗木进行定期的科学施肥管理,合理掌控肥料的用时、用量与施肥频率。其中,根据土壤监测结果来选择施肥方法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此方法会根据苗木自身特点及土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以及科学合理的施肥次数及频率,这样具有针对性的施肥会极大程度促进苗木的生长。除此之外,还需要在苗木种植后最好防风防沙、抗暑御寒等工作,以此提高苗木存活概率。同时也要根据土质特点和苗木特点科学的选择种植间距,一般来讲,株距为50~52cm最为合适,行距为20~22cm最为合适,具体间距应参考树种特点进行科学选取。在进行底肥施加的环节中,通常是以圈肥发酵为主,平均放置140g/m2左右并保证搅拌充足。在幼苗的成长期应追加钾含量较高的肥料。同时需要注意每棵苗木的生长势态,若出现势态不佳的苗木,则需要适量提高施肥次数,以满足其生长所需营养。与此同时,培育人员在苗木生长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苗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出现病虫害的苗木进行科学防治措施,例如使用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方法,避免幼苗枯萎或死亡。同时要对未出现病虫害区域的苗木进行预防措施,例如喷洒药物、物理防治等。此外,还需要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合理设置支撑架,避免出现幼苗倒伏现象,并在播种后做好定期除草工作,以避免杂草与苗木幼苗争夺养分与阳光。   3  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及移植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一方面,在培育的过程中苗木并没按照计划的生长周期进行成长,并且出现苗木枯萎和生长萎靡的情况,或者对苗木进行移植后对生长环境不适应等[1]。针对与生长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可能是在幼苗挑选的过程中选取了与培育环境不相符合的幼苗,由于缺少数据的支持导致移植后的幼苗出现对土壤或环境的排斥反应,轻者延迟了幼苗的生长速度,重者导致幼苗的死亡,不仅造成了苗木培育成本的增加,而且导致了苗木培育任务不能按时完成,阻碍林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關于病虫害防治的问题。关于病虫害的主要诱因也是由于与生长环境的不匹配所导致的。如果对于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及移植技术所需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不匹配等很容易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发生。
  4  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及移植技术应用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应用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及移植技术过程中出现的防治问题,应该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病源所在,因病施治,有针对性地解决防治问题[2]。
  因此,在应用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及移植技术之前,采取严格的试验程序与移植后的观察程序很有必要,需合理选择育苗地,对苗木种子实行处理,实行科学培育,力图将苗木培育的损失控制在最小,保障苗木的正常生长。所以,在苗木培育的试验阶段,对于不同种类的苗木要在不同生长环境中进行试验,对于不同的实验结果与苗木的环境反应要予以备案,并且分析出现不同环境反应的原因,以便在日后针对不同种类的苗木在培育和移植时能够准确找到适应的环境,移植过程中减少对苗木的损害,实行合理移植及浇水,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促进苗木健康成长。
  另外,需注重防治病虫害,针对应用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及移植技术时所产生的问题还要从病情根源入手,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适合苗木生长的生态环境进行苗木的培育等。
  5  结语
  森林资源的供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也关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关于苗木的培育与移植技术是提升森林覆盖率的关键举措,在应用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及移植技术时也应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利用实验探寻不同种类的苗木对于不同生长环境的选择,保证苗木的成活率,为森林资源和林业资源提供基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玉达.浅谈林业苗圃移植苗及大苗的培育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9,18(5):281.
  [2] 王映春.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J].科学与财富,2021,13(5):247.
其他文献
摘要: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篇文章中,重点分析了林场林业工程中有关造林质量的因素,以及就如何提高造林质量提出了建议,强调了坚持做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统一,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有力的措施。  关键词:林业工程;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对策研究  0 引言  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工程是非常重要的,而林业工程要想得到有效的提升,
摘要:总结新形势下绥德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下基层找问题,对症突破制约农机化結症;加大购机惠补力度,确保老百姓买得起农机;重视农机人才培养,确保老百姓用得了农机;加大农机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扩大新技术应用;培育农机服务组织,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等建设性意见,为扩大农机覆盖率、提升农作效率献计献策。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示范点;推广服务  1 绥德县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摘要:农机作业可提高种植效率,提高产量,但农机在使用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做好冬修工作可以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本文就对农机冬修开展情况进行简单阐述,希望为此项工作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农机;冬修;问题  1 农机化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拖拉机拥有量达到3800台,总动力为8.1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810台,小型拖拉机2970台,联合收割机26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905部,小型拖拉机配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的迅猛发展,对土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肥技术需要科学合理的施肥,对土壤条件加以改善,增加农业产量,提升农民收入,先进的土肥技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帮助土壤在较短时间里尽快的恢复肥力,而且也减少了土壤污染,能够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土肥技术的运用能够减少病虫害问题,农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起到良好的推动效果。土肥技术需要及时的解决土肥技术推广时出现的问题,联系农村的具体情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在石林县石林镇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现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试探性的措施和方法。同时也论述了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服务组织;农业技术;农业机械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加快推进全
摘要:饲料保质期与饲料配方、包装物、储存条件及生产日期等因素均有密切关系。针对科左中旗域内所销售饲料标示保质期的不同,通过对影响保质期因素的分析,理清饲料保质期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为生产与销售环节提供技术支持,避免或减少饲料霉变造成的经济损失,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饲料;保质期;生产日期;防霉剂;包装物  1 基本情况  1.1 科左中旗饲料市场容量情况  科左中旗地处内蒙古、吉林
摘要:风景园林工程建设对促进我国城市文明形象的展现以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理念的提出是能够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措施。将生态理念融入到风景园林的施工当中,能够实现园林整体施工效益与呈现效果的优化。基于此,本文以风景园林施工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将生态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施工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理念;风景园林;园林施工  風
摘要: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尤其是饮食方面,鱼类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物,也因此促进了水产养殖中的淡水鱼养殖业的发展。在进行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困扰着养殖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一些淡水鱼常见病害问题,本文对淡水鱼常见病害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病害防治措施,以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淡水鱼病
摘要:华林桐是泡桐的一种,其免疫力和抗性均高于普通泡桐。本文通过对华林桐育苗方法和造林技术的介绍,为公众提供一种育苗周期短、见效快、操作方便、易推广应用且经济效益显著的一种快速育苗、造林方法,以期为林农提供有益的指导,为华林桐营林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泡桐;华林桐;组培苗;造林技术  0 引言  泡桐(Paulownia spp.)因其生长速度快,成为中国重要的速生用材和绿化树种之一,大力发展
摘要:在粮食作物中,水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稻产量高而较稳,适应性较强,稻米食味好,营养价值高,被许多国人喜爱。近年来,在当地水稻种植过程中,发现有些病虫害有加重趋势,以至于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为保障水稻生产安全,为此总结一些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知识,以做参考。  关键词:籼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桐柏县位于桐柏山脉,是千里淮河发源地,‘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桐柏的自然特点。桐柏县栽培水稻历史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