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m.14484T>C异质性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一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携带m.14484T>C异质性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1例基因检测为m.14484T>C异质性突变的31岁男性LHON患者(先证者)及其四代同堂家系中的其他36名母系成员[男性12名,女性24名,中位年龄27岁(2~81岁)]。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及视力、眼压、眼底、色觉、视野、视觉诱发电位(VEP)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等眼科常规检查;其中33名家系成员抽取静脉血进行线粒体DNA(mtDNA)14484位点的Sanger测序,采用QSVanalyzer软件计算14484位点突变的异质性比例。先证者进行全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与剑桥参考序列进行比对。VEP、OCT及突变的异质性比例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33名母系成员中发现m.14484T>C突变的LHON患者4例、突变携带者28名和无14484位点突变者1名,患病外显率为12.5%(4/32)。除4例患者眼科检查明显异常外,5名携带者也出现眼电生理和视功能异常。家系中患者和基因突变携带者的VEP结果相比,患者P100振幅低[(5.6±2.6)μV与(15.6±9.6)μV比较,t=2.880,P=0.006];OCT结果相比,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平均厚度薄[(71±17)μm与(99±11)μm比较,t=5.969,P<0.001],内子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各象限均变薄,外子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仅在鼻侧象限明显变薄[(260±16)μm与(291±12)μm比较,t=5.593,P<0.001]。LHON患者的基因突变异质性比例高达80%±3%,未患病的家系成员的异质性比例平均为2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5,P<0.001)。男女成员间突变异质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34%与35%±28%比较,t=-1.147,P=0.258)。家系中的第Ⅱ、Ⅲ、Ⅳ代成员突变异质性比例分别为29%±14%、36%±29%、51%±36%,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2,P=0.330)。13名母亲与27名后代的突变异质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25%与42%±32%比较,t=1.165,P=0.251)。先证者mtDNA与剑桥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共发现41个突变位点,其中错义突变10个,包括m.3394T>C和m.4216T>C突变。根据线粒体进化树分析,先证者单体型为M9a(M9a1a1c1a)。

结论

该家系中携带m.14484T>C突变的个体当异质性水平超过75%时出现LHON临床表现,呈现典型的慢性期视神经萎缩的表现。突变携带者也有眼电生理和视功能异常的表现。m.14484T>C异质性突变在该家系的传递过程中有异质性水平增高的趋势。原发突变m.14484T>C协同继发突变m.3394T>C和m.4216T>C,可能提高该家系发病的外显率和突变携带者视功能异常的比例。(中华眼科杂志,2018,54:526-534)

其他文献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减压手术包括眼眶外壁、内壁和下壁减压以及脂肪切除单独或联合手术,尤其外壁眼眶减压术在平衡眼位、矫正严重眼球突出及严重压迫性视神经病变方面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外部切口(经皮肤或结膜)入路长期被认为是眼眶减压手术的标准入路。然而,近年随着鼻内镜技术在鼻眼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临床开创了新的经鼻内镜入路眼眶减压手术。本文通过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手术成本等,
目的探讨合并眶下神经增粗的眼眶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3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例影像学表现为眶下神经增粗的眼眶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治疗过程及预后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55~68岁,平均年龄60岁。5
眼眶静脉畸形是眼眶最常见的血管畸形,可导致视功能或外观损伤,治疗棘手。眼眶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包括硬化治疗、激光治疗、栓塞治疗、手术治疗等,需要根据病变的血流特点、部位、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方法,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对病变血流动力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眼眶静脉畸形治疗已逐渐形成多方法按次序有机联合使用的综合序列治疗模式。本文针对眼眶静脉畸形的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
包括病毒性视网膜炎、眼内炎和眼弓形虫病等在内的感染性眼病,是临床常见的致盲眼病。传统血清学检查很难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帮助,甚至可能造成误导。检测包括房水和玻璃体液在内的眼内液中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抗体和细胞因子,可为临床提供眼内局部病原和免疫反应信息,有助于快速诊断。本文就眼内液病原学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18,54:551-556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2005至2014年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青光眼患者的用药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主要为统计学描述。效应指标为各类药物处方频次构成比及单药与联合用药构成比。结果10年间门诊就诊的青光眼患者人数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