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基于对东部、中部和西部5000多名中小学教师调查的数据,探究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的结构、水平与类型。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是由非教学工作、工作时间、间接教学工
【基金项目】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所级部门项目“十四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GYI2020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基于对东部、中部和西部5000多名中小学教师调查的数据,探究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的结构、水平与类型。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是由非教学工作、工作时间、间接教学工作和直接教学工作等四个要素构成,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比较重。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水平在地区、城乡、学段、岗位、是否班主任,以及是否寄宿制学校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进一步聚类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集中体现为均衡低负荷型和非均衡高负荷型。为此,需要科学认识为教师减负,因地、因人制宜,集中攻破教师减负难题。
其他文献
三星堆究竟从何而来?三星堆遗址中为何没有发现文字?一度鼎盛的三星堆文明又是怎么消失的?这些三星堆的未解之谜引发了世人无限的遐想。 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看来,三星堆已经被过度神秘化,如果我们把思考场景还原到三星堆时期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力水平,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会变得清晰。 “如果给三星堆一个定位,我觉得它是一个‘文创中心’,出土的都是宗教艺术品。”李后强指出,与殷墟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
针对液力忆惯容器装置已有数学模型忽略因素过多的问题,考虑油液的惯性、动力学黏度以及装置内部的干摩擦,建立符合工程实际的非线性数学模型.试制液力忆惯容器装置样机,并进
文物虽不言,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019年4月15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新版宣传口号为“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其中,“三”指的是神秘的三星堆遗址,它在这个春天再次将世人的目光聚集起来,大批新出土文物无声地复述着来自远古的记忆,展现着古蜀文明的魅力,彰显着四川的文化自信。考古发现为文化自信提供支撑 古蜀文明是天府文化的根脉所在,但长期以来一直遮掩在晦涩简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古蜀历史、文化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有关古蜀文化、历史的研究工作,也大多依赖于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因而显得很不客观、全面、深入。但这种尴尬的局面,通过四川地区考古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翻阅古蜀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蜀王们一个个忽而从石窟中诞生,忽而如天女散花般从天而降,忽而又都仙去,有的还变作悲戚的杜鹃,有的活了数百年,还有一位蜀王的妻子甚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