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称的成人教育是泛指就业后的各级各类国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普通教育是泛指就业前的各级各类国民教育。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在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前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在大规模地发展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成人教育又因其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对教师有特别的能力要求。本文试图通过成人教育(以下称“成教”)和普通教育(以下称“普教”)的某些比较对照,找到成教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找到提高成教教师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成教”和“普教”的若干差别
1.师生地位和力量的差别。一般地说在普教中,师生年龄差距大。按照大学后任教起算,教师年龄应在24岁以上;按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教起算,教师年龄应在27岁以上。而普通教育中的中学、高中教育段,学生在13~19岁年龄段。由于有年龄差距或年龄差距比较大,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社会阅历、处世和工作的能力、知识的积累差距巨大。悬殊的能力和知识的差异再加上法定的师生地位,使得师生关系中教师当然处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俯视学生;而学生对教师则仰视相望。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强势力量一方,学生则是弱势群体。
但在成人教育中,师生之间年龄、知识和能力的比较,完全不具有普教中的规律,处于非规律状态:低龄教师和大龄学生到处可见,高学历的人士可以是低学历人士的学生,看上去呈长幼无序、高低无序的状态。其实,成教的教师主要是在某个领域、某个专业或者某项课程中占有相对优势或占据制高点,教学关系的建立仅仅是发挥教师的相对优势来为学生相对弱势的方面服务,教师相对于学生并没有全方位的,包括年龄、知识和能力的压倒优势。师生之间的“力量”对比,如果用数量对比来显示各项指标的话,那么各项指标的分值高低,则是犬牙交错,不可能是一边倒,而是各有优势和长处,各有千秋。
2.师生身份关系的差别。一般说在普教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关系是稳定的、绝对的、不变的,在课堂讲台上是教师,传授知识;在课堂讲台下还是教师,解疑释惑,而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下都是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在年级制的课程教学中是这样,在高复班、强化班、冲刺班中也是这样。这种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深刻的,也是最传统的。今天人们常说的师生关系、师生往来,主要是指这一类。
在成教中,由于教师年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并没有全方位的压倒优势,仅有某方面的相对优势,所以他们的师生身份常常是相对的、短暂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经常互易。互易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台上,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学生,泾渭分明;而在台下,师生互换知识信息,教师到学生的单位搞调查、学习最新成果,教学相长,教师转换为学生,学生转换为教师。互易之二:在甲校的某个师生关系是因为学外语而形成的,而到了乙校则因为学习计算机改变为生师关系,原来的外语教师转换为学计算机的学生,原来的学外语的学生转换为教计算机的教师。
3.师生教育关系的差别。普教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基础教育关系到新一代人的培养,关系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学生接受国民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开支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承担的,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在培养人才。在大学阶段,教育开支部分是由国家财政埋单的,部分是由学生家长承担的(大学生要交学费)。学生接受普教是免费教育或半免费教育,是国家要你学(当然,学生自己也要学),教师的职业活动在功能上是在实施、落实国家提供的免费、半免费教育。
成年人接受成教所发生的教育开支,原则上是谁受益谁埋单。目前通常的做法是:中等、高等学历教育是学生自己埋单;企业或单位要求员工接受的专业技术培训由企业或单位埋单;属于职工自己要学习而参加的培训教育则由自己埋单;某些属于政府推进的培训项目则由政府专项埋单。成教是有偿教育,教育收费是非营利性的补偿性收费。成年人根据自己的就业需要选择学习并支付费用,教育机构根据社会需要提供专业和培训项目,教师的职业活动在功能上是在实施教育机构提供的有偿教育。
二、成人教育对“教师能力”的个性要求
1.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相融性。因为教师在年龄、知识、能力诸方面对学生没有全面的压倒性优势,也因为师生角色的互易性或者是潜在的互易性,所以成教的教师不能够像普教中的教师那样,对学生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般地说话,一副纯教育者的样子,而需要的是以平等的身份和口吻与学生沟通、磋商。诸如遇到因为自己的原因需要换上课时间、改变参观地点之类的,要用商量的口吻、歉意的姿态出现;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或者滞后的教材观点,要以研讨的口吻磋商、探究,对学生提出的学习困难,要以同情的心情帮助他,绝不可冷嘲热讽。实践证明,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建立理解和谅解的心理沟通,可以化解成教中的工学矛盾、学习困难等特殊矛盾,避免师生产生不悦情绪。
因为教师的职业活动的功能是在为教育机构实施有偿的教育服务,而学生的学习是在付费选择教育服务,他们有权对服务质量作出评估,就如顾客在选择商品时对商品进行反复评论和比较。教师对个性不一的学生要学会与之相融、包容,即使是教师为了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开展正常、正确的批评和教育,也要讲究方法和艺术。要懂得,处理成教中的师生矛盾,有时艺术和方法比原则更重要。只要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教学秩序,就不可把学生赶出课堂、甚至去告诉工作单位。
2.要有超教材深度和广度的知识。由于成教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阅历的专业工作者,他们来参加成人学习,不是带着一张白纸来的,而是带着一定工作经验来渴求提升的。面对这样的学生,成教的教学过程,教师将遇到两个普教所不会面对的挑战:一是教材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普教中的学生没有能力发现教材的滞后),教师怎样面对教材落后给学生带来的困惑;二是个别或部分学生的某个知识面知识点超越教师和教材水平(普教中的学生不会有超越教师和教材水平的专业知识),教师怎样来应对高水平的学生。面对挑战,教师除了要拿出谦虚的学习姿态外,唯一的办法是教师必须具备超教材深度和广度的知识。超教材深度的知识,要求教师能够始终追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动态;超广度的知识,要求教师能够了解主讲学科周边的相关学科发展动态;“超”的力度应当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为标准。成教的教师,在学科知识准备和精心备课上,要有更多的付出。
3.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方法并重。近年来参加成教学习的学生有低龄化倾向,但年龄较大、偏大仍是主流。根据心理学原理,人到中年后,年龄的大小与学习记忆力成反比例,与学习理解力成正比例。这种情况表现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过程非常认同,但课后忘得干干净净。因此,“理解快但记不住;记得快但忘得更快”是成年人学习的普遍现象。面对这一学习困难,成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通常的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有传授学习方法的责任和能力,这对普教教师来说并非是必备的能力。传授知识是目的,传授学习方法是手段,选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来促进知识的掌握,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对成年人而言,传授学习方法甚至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的研究大都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学习方法有几百种之多。成教教师首先自己要去学习“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修养,再从成年人学习的角度去发现最合适的学习方法,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能从知识规律的角度去理解和记忆。
三、提高成教“教师能力”的对策
1.设立成教教师个性化的入门门槛。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但对从事不同类别教育的教师,却没有个性化的要求,对成教也没有个性化的要求。法律无须对每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去规定教师的职业资格,但可以对一些大门类的教育规定个性化的教师职业资格,成教应当作为一个大的门类,规定特殊的教师入门资格。建议在《教师法》规定教师职业资格条件的基础上,各地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通过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或地方政府立法,细化《教师法》对教师职业资格的要求,提出地方性的对成教教师职业资格的要求。例如,成教教师上岗前必须进行成教的专业教育理论培训,正式上岗前必须完成法定期限的岗位实训等。通过地方立法,规范和细化成教教师资格的个性化要求。
2.设立教师入门后的继续教育制度。对已经进入成教序列的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继续教育制度,使教师在制度的要求下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个制度至少应当包括:
继续教育的内容设定。既要有加深教师对经典知识的把握、拓宽教师知识、能力外延的学习和训练,同时还要有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更新的学习和训练;
继续教育的时间设定。可以规定年自学课时和面授课时的比例;可以规定学习科目和书目;可以规定不同年龄段教师不同的课时数或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提出当年的教育研究课题。
继续教育的考试/考核的设定。考核应该以撰写研究成教现实问题的论文为主,也可以是提升知识和能力的试卷式考试;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有必要建立奖励制度。
3.组织成教教师能力建设的交流和研讨。应当肯定,广大成教教师在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自我能力培养、能力建设,但教师的个体行为能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能够有组织、有系统地组织成教教师进行能力建设的交流和研讨,对提高教师的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交流和研讨可以分为学校和地区两个层面。在学校层面,由学校组织自己的教师或聘用的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探究个性以指导工作。在地区层面,应当由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由政府授权的单位)来组织,或者由校际合作机构来组织。每次交流和研讨的主题要专和深,切口要小,例如可以确定如下交流和研讨题目:与成人学生沟通的艺术、批评成人学生的艺术、成人学习方法ABC、超教材深度备课法、超教材广度备课法、成人学习心理规律等。作为成教教师能力建设交流和研讨的延伸,还可以组织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比赛等来展示成教教师能力建设的成果。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党校;上海城市管理学院)
一、“成教”和“普教”的若干差别
1.师生地位和力量的差别。一般地说在普教中,师生年龄差距大。按照大学后任教起算,教师年龄应在24岁以上;按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教起算,教师年龄应在27岁以上。而普通教育中的中学、高中教育段,学生在13~19岁年龄段。由于有年龄差距或年龄差距比较大,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社会阅历、处世和工作的能力、知识的积累差距巨大。悬殊的能力和知识的差异再加上法定的师生地位,使得师生关系中教师当然处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俯视学生;而学生对教师则仰视相望。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强势力量一方,学生则是弱势群体。
但在成人教育中,师生之间年龄、知识和能力的比较,完全不具有普教中的规律,处于非规律状态:低龄教师和大龄学生到处可见,高学历的人士可以是低学历人士的学生,看上去呈长幼无序、高低无序的状态。其实,成教的教师主要是在某个领域、某个专业或者某项课程中占有相对优势或占据制高点,教学关系的建立仅仅是发挥教师的相对优势来为学生相对弱势的方面服务,教师相对于学生并没有全方位的,包括年龄、知识和能力的压倒优势。师生之间的“力量”对比,如果用数量对比来显示各项指标的话,那么各项指标的分值高低,则是犬牙交错,不可能是一边倒,而是各有优势和长处,各有千秋。
2.师生身份关系的差别。一般说在普教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关系是稳定的、绝对的、不变的,在课堂讲台上是教师,传授知识;在课堂讲台下还是教师,解疑释惑,而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下都是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在年级制的课程教学中是这样,在高复班、强化班、冲刺班中也是这样。这种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深刻的,也是最传统的。今天人们常说的师生关系、师生往来,主要是指这一类。
在成教中,由于教师年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并没有全方位的压倒优势,仅有某方面的相对优势,所以他们的师生身份常常是相对的、短暂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经常互易。互易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台上,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学生,泾渭分明;而在台下,师生互换知识信息,教师到学生的单位搞调查、学习最新成果,教学相长,教师转换为学生,学生转换为教师。互易之二:在甲校的某个师生关系是因为学外语而形成的,而到了乙校则因为学习计算机改变为生师关系,原来的外语教师转换为学计算机的学生,原来的学外语的学生转换为教计算机的教师。
3.师生教育关系的差别。普教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基础教育关系到新一代人的培养,关系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学生接受国民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开支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承担的,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在培养人才。在大学阶段,教育开支部分是由国家财政埋单的,部分是由学生家长承担的(大学生要交学费)。学生接受普教是免费教育或半免费教育,是国家要你学(当然,学生自己也要学),教师的职业活动在功能上是在实施、落实国家提供的免费、半免费教育。
成年人接受成教所发生的教育开支,原则上是谁受益谁埋单。目前通常的做法是:中等、高等学历教育是学生自己埋单;企业或单位要求员工接受的专业技术培训由企业或单位埋单;属于职工自己要学习而参加的培训教育则由自己埋单;某些属于政府推进的培训项目则由政府专项埋单。成教是有偿教育,教育收费是非营利性的补偿性收费。成年人根据自己的就业需要选择学习并支付费用,教育机构根据社会需要提供专业和培训项目,教师的职业活动在功能上是在实施教育机构提供的有偿教育。
二、成人教育对“教师能力”的个性要求
1.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相融性。因为教师在年龄、知识、能力诸方面对学生没有全面的压倒性优势,也因为师生角色的互易性或者是潜在的互易性,所以成教的教师不能够像普教中的教师那样,对学生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般地说话,一副纯教育者的样子,而需要的是以平等的身份和口吻与学生沟通、磋商。诸如遇到因为自己的原因需要换上课时间、改变参观地点之类的,要用商量的口吻、歉意的姿态出现;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或者滞后的教材观点,要以研讨的口吻磋商、探究,对学生提出的学习困难,要以同情的心情帮助他,绝不可冷嘲热讽。实践证明,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建立理解和谅解的心理沟通,可以化解成教中的工学矛盾、学习困难等特殊矛盾,避免师生产生不悦情绪。
因为教师的职业活动的功能是在为教育机构实施有偿的教育服务,而学生的学习是在付费选择教育服务,他们有权对服务质量作出评估,就如顾客在选择商品时对商品进行反复评论和比较。教师对个性不一的学生要学会与之相融、包容,即使是教师为了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开展正常、正确的批评和教育,也要讲究方法和艺术。要懂得,处理成教中的师生矛盾,有时艺术和方法比原则更重要。只要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教学秩序,就不可把学生赶出课堂、甚至去告诉工作单位。
2.要有超教材深度和广度的知识。由于成教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阅历的专业工作者,他们来参加成人学习,不是带着一张白纸来的,而是带着一定工作经验来渴求提升的。面对这样的学生,成教的教学过程,教师将遇到两个普教所不会面对的挑战:一是教材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普教中的学生没有能力发现教材的滞后),教师怎样面对教材落后给学生带来的困惑;二是个别或部分学生的某个知识面知识点超越教师和教材水平(普教中的学生不会有超越教师和教材水平的专业知识),教师怎样来应对高水平的学生。面对挑战,教师除了要拿出谦虚的学习姿态外,唯一的办法是教师必须具备超教材深度和广度的知识。超教材深度的知识,要求教师能够始终追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动态;超广度的知识,要求教师能够了解主讲学科周边的相关学科发展动态;“超”的力度应当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为标准。成教的教师,在学科知识准备和精心备课上,要有更多的付出。
3.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方法并重。近年来参加成教学习的学生有低龄化倾向,但年龄较大、偏大仍是主流。根据心理学原理,人到中年后,年龄的大小与学习记忆力成反比例,与学习理解力成正比例。这种情况表现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过程非常认同,但课后忘得干干净净。因此,“理解快但记不住;记得快但忘得更快”是成年人学习的普遍现象。面对这一学习困难,成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通常的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有传授学习方法的责任和能力,这对普教教师来说并非是必备的能力。传授知识是目的,传授学习方法是手段,选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来促进知识的掌握,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对成年人而言,传授学习方法甚至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的研究大都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学习方法有几百种之多。成教教师首先自己要去学习“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修养,再从成年人学习的角度去发现最合适的学习方法,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能从知识规律的角度去理解和记忆。
三、提高成教“教师能力”的对策
1.设立成教教师个性化的入门门槛。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但对从事不同类别教育的教师,却没有个性化的要求,对成教也没有个性化的要求。法律无须对每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去规定教师的职业资格,但可以对一些大门类的教育规定个性化的教师职业资格,成教应当作为一个大的门类,规定特殊的教师入门资格。建议在《教师法》规定教师职业资格条件的基础上,各地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通过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或地方政府立法,细化《教师法》对教师职业资格的要求,提出地方性的对成教教师职业资格的要求。例如,成教教师上岗前必须进行成教的专业教育理论培训,正式上岗前必须完成法定期限的岗位实训等。通过地方立法,规范和细化成教教师资格的个性化要求。
2.设立教师入门后的继续教育制度。对已经进入成教序列的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继续教育制度,使教师在制度的要求下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个制度至少应当包括:
继续教育的内容设定。既要有加深教师对经典知识的把握、拓宽教师知识、能力外延的学习和训练,同时还要有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更新的学习和训练;
继续教育的时间设定。可以规定年自学课时和面授课时的比例;可以规定学习科目和书目;可以规定不同年龄段教师不同的课时数或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提出当年的教育研究课题。
继续教育的考试/考核的设定。考核应该以撰写研究成教现实问题的论文为主,也可以是提升知识和能力的试卷式考试;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有必要建立奖励制度。
3.组织成教教师能力建设的交流和研讨。应当肯定,广大成教教师在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自我能力培养、能力建设,但教师的个体行为能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能够有组织、有系统地组织成教教师进行能力建设的交流和研讨,对提高教师的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交流和研讨可以分为学校和地区两个层面。在学校层面,由学校组织自己的教师或聘用的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探究个性以指导工作。在地区层面,应当由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由政府授权的单位)来组织,或者由校际合作机构来组织。每次交流和研讨的主题要专和深,切口要小,例如可以确定如下交流和研讨题目:与成人学生沟通的艺术、批评成人学生的艺术、成人学习方法ABC、超教材深度备课法、超教材广度备课法、成人学习心理规律等。作为成教教师能力建设交流和研讨的延伸,还可以组织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比赛等来展示成教教师能力建设的成果。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党校;上海城市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