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点:
1.东亚各发展中国家,产出已普遍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一些国家的产出速度增长已接近危机之前;
2.随着产出缺口迅速的弥补和私人投资强劲的恢复,大多数东亚国家开始放松刺激经济的手段;
3.大笔资金流的重归,通胀压力风险的提升,不断攀升的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提出挑战;
4.经济正在稳步复苏,许多国家的注意力转到应对中长期的经济增长上来。
一、经济持续恢复
与之2010年4月报告中的估计一致,东亚的经济状况迅速反弹。预计2010年GDP增长将达到8.9%,2009年是7.3%(见表1),中国以9.5%的增长保持领先。从2010年4月的报告中已经看出,全球经济状况的前景势头良好,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持续性有待肯定。本报告已经更新了对G-3(美国、日本、欧元区)2010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上升到2.5%。由于上半年产出方面的显著增长,日本成为增长最大的国家。欧元区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德国经济状况的提升。
东亚地区的消费增长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中国的零售市场已经急速攀升到危机前的三分之二,在东亚,平板电视、汽车,甚至是波尔多葡萄酒,都已经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区域(见图8)。大多数中等收入的国家,其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资金流入激增
东亚地区正在经历一场资金流入的大潮,这股潮流是东亚经济增长的美好前景和强烈的投资愿望形成的,这一点与发达经济体有着很大的不同。2009年初,资金流以直接投资或是组合证券投资的形式开始重新涌入(图13)。中国发布的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仅上半年就达到37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09年一年是340亿美元。东亚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同一时期的FDI也有显著增长。国外组合证券投资也在汹涌进入,尤其是印尼和韩国(图14)。资金流入的激增,部分的由于成功的采用了新的本地货币政策,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国外投资。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都是货币发行大户,然后是韩国、泰国和印尼。
银行资金流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很弱,但在东亚已经回归。自2009年4月以来,国外银行的贷款重新步入增长态势(图15)。其他的资金流,包括个人境外资产的撤回,已经回归到危机前的形式。2010年上半年,本国居民回撤到国内的资产已经成为资金流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笔资金流与国内丰富的资金流和信心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股票市场。在某些国家,房地产和其他资产的价格引发了对新经济泡沫形成的恐惧。
就业情况正在好转,但慢于其他经济指标
金融危机后,就业率一直在增长,并在农业和工业及服务业间转换(图19)。东亚地区的失业率在2008年的食物和燃料危机期间,仍然保持着相对较低,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继续逐渐下降(图20)。不同行业的就业模式逐渐恢复到危机前,那些高薪水需要高人工素质的工作却与此不同。在某些东亚国家,尽管生产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但这些高薪职位的就业状况并未恢复。
东亚地区的总体收入不均要低于其他有着相似收入水平的国家(图26),但是,某些国家收入不均的扩大,威胁到了整个东亚的减贫计划。
二、风险新现
本节内容探讨了三种新出现的风险,这些风险直接来源于全球资金流通环境和随之而来的涌入东亚国家的资金流。第一种风险是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加大;第二种风险是流入的资金可能破坏现有金融系统的稳定,第三种风险则是东亚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有可能减弱。
抑制通胀,保持增长
国内强烈的消费需求,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国际食品及农产品价格的普涨,是东亚地区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通胀地区的金融管理部门继续货币限制的政策。2010年早期,由于对货币预期看法的调整,大多数央行部分逐渐收回金融危机时的支持政策,包括提高最低存款准备金和加强审慎监管要求。
货币紧缩政策还受到财政赤字的限制,虽然后者在2009年的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手段的实行后已经有所好转。平均来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财政赤字预计比其他大多数地区下降的要快。
危机期间,良好的利率及政府债务的稳定增长将缓和大多数国家财政赤字的偿债成本,减轻政府的偿债压力。资金流涌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它对银行系统将来的稳定性会产生影响。为了减少宏观经济在银行系统中加剧震荡的可能性,通常会实施一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
汇率强劲上升
资金流的涌入导致汇率强劲上升,东亚的汇率比危机前高出10%至15%。上升的汇率目前还未对经济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但需要密切关注汇率的进一步上涨。
资金流量及其方向的管理
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力求平衡长期国外投资的需求,以确保汇率的提升不会降低出口竞争力,但资金流的涌入却给金融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印尼和泰国采取措施以遏制资金流入。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已经扩大了资金流出的范围并放松了对资金账户的限制。
政府有许多手段来最大化资金流入带来的利益,同时令风险最小化。
1.东亚各发展中国家,产出已普遍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一些国家的产出速度增长已接近危机之前;
2.随着产出缺口迅速的弥补和私人投资强劲的恢复,大多数东亚国家开始放松刺激经济的手段;
3.大笔资金流的重归,通胀压力风险的提升,不断攀升的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提出挑战;
4.经济正在稳步复苏,许多国家的注意力转到应对中长期的经济增长上来。
一、经济持续恢复
与之2010年4月报告中的估计一致,东亚的经济状况迅速反弹。预计2010年GDP增长将达到8.9%,2009年是7.3%(见表1),中国以9.5%的增长保持领先。从2010年4月的报告中已经看出,全球经济状况的前景势头良好,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持续性有待肯定。本报告已经更新了对G-3(美国、日本、欧元区)2010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上升到2.5%。由于上半年产出方面的显著增长,日本成为增长最大的国家。欧元区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德国经济状况的提升。

东亚地区的消费增长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中国的零售市场已经急速攀升到危机前的三分之二,在东亚,平板电视、汽车,甚至是波尔多葡萄酒,都已经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区域(见图8)。大多数中等收入的国家,其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资金流入激增
东亚地区正在经历一场资金流入的大潮,这股潮流是东亚经济增长的美好前景和强烈的投资愿望形成的,这一点与发达经济体有着很大的不同。2009年初,资金流以直接投资或是组合证券投资的形式开始重新涌入(图13)。中国发布的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仅上半年就达到37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09年一年是340亿美元。东亚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同一时期的FDI也有显著增长。国外组合证券投资也在汹涌进入,尤其是印尼和韩国(图14)。资金流入的激增,部分的由于成功的采用了新的本地货币政策,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国外投资。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都是货币发行大户,然后是韩国、泰国和印尼。
银行资金流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很弱,但在东亚已经回归。自2009年4月以来,国外银行的贷款重新步入增长态势(图15)。其他的资金流,包括个人境外资产的撤回,已经回归到危机前的形式。2010年上半年,本国居民回撤到国内的资产已经成为资金流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笔资金流与国内丰富的资金流和信心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股票市场。在某些国家,房地产和其他资产的价格引发了对新经济泡沫形成的恐惧。
就业情况正在好转,但慢于其他经济指标
金融危机后,就业率一直在增长,并在农业和工业及服务业间转换(图19)。东亚地区的失业率在2008年的食物和燃料危机期间,仍然保持着相对较低,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继续逐渐下降(图20)。不同行业的就业模式逐渐恢复到危机前,那些高薪水需要高人工素质的工作却与此不同。在某些东亚国家,尽管生产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但这些高薪职位的就业状况并未恢复。

东亚地区的总体收入不均要低于其他有着相似收入水平的国家(图26),但是,某些国家收入不均的扩大,威胁到了整个东亚的减贫计划。
二、风险新现
本节内容探讨了三种新出现的风险,这些风险直接来源于全球资金流通环境和随之而来的涌入东亚国家的资金流。第一种风险是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加大;第二种风险是流入的资金可能破坏现有金融系统的稳定,第三种风险则是东亚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有可能减弱。
抑制通胀,保持增长
国内强烈的消费需求,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国际食品及农产品价格的普涨,是东亚地区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通胀地区的金融管理部门继续货币限制的政策。2010年早期,由于对货币预期看法的调整,大多数央行部分逐渐收回金融危机时的支持政策,包括提高最低存款准备金和加强审慎监管要求。
货币紧缩政策还受到财政赤字的限制,虽然后者在2009年的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手段的实行后已经有所好转。平均来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财政赤字预计比其他大多数地区下降的要快。
危机期间,良好的利率及政府债务的稳定增长将缓和大多数国家财政赤字的偿债成本,减轻政府的偿债压力。资金流涌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它对银行系统将来的稳定性会产生影响。为了减少宏观经济在银行系统中加剧震荡的可能性,通常会实施一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
汇率强劲上升
资金流的涌入导致汇率强劲上升,东亚的汇率比危机前高出10%至15%。上升的汇率目前还未对经济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但需要密切关注汇率的进一步上涨。
资金流量及其方向的管理
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力求平衡长期国外投资的需求,以确保汇率的提升不会降低出口竞争力,但资金流的涌入却给金融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印尼和泰国采取措施以遏制资金流入。中国、泰国和马来西亚已经扩大了资金流出的范围并放松了对资金账户的限制。
政府有许多手段来最大化资金流入带来的利益,同时令风险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