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6827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非通用语种实行“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展开讨论,并就该模式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解决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为国内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尤其是东南亚、南亚语种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材料。
  关键词:非通用语种;双外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42-02
  “非通用语种”的定义可以分为国际和国内两种,国际上关于“非通用语种”的定义,指的是除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如阿拉伯语、俄语、法语、汉语、西班牙語、英语外的所有语种;国内关于“非通用语种”的定义,主要是依据教育部2000年年初发布的《关于申报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把阿拉伯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英语等7种外语之外的外语语种,统称为“非通用语种”或“小语种”。
  一、实行“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英语在东南亚、南亚各国被广泛使用的实际,决定了学生必须同时学好专业语言和英语。
  2.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强化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对相关外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除历史因素外,想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也需要促使相关各国不断加强本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英语教育。相关国家间语言差异较大,各国在开展国际交往,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经贸、政治、人文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时,英语充当着共同语言。因此,英语教育成为东南亚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南亚语种专业实行“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其全面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交流合作的国际竞争力,拓宽就业口径,缓解就业压力。
  二、实行“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1.语言迁移理论、三语习得、普遍语法等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为东南亚语种实行“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论证。语言迁移(Language trensfer)理论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理论。语言迁移理论中的“正迁移理论”论证了在除母语外,熟练掌握第一门外语之后,将对第二门目标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三语习得研究为双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多语学习者在掌握第一和第二语言后再学习第三语言,表现出一定的认知优势。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如果二语在语言类型上接近三语,会促进三语的习得。乔姆斯基(Chomsky,1965)认为,在人类所有的语言的深层结构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句法规则和语言规律。这些抽象、复杂的语言规则为所有的人类语言所共有,故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通过人类语言习得的特殊能力的作用而发生效益的。在学习了第一外语时掌握的所谓“语言习得的特殊能力”,可能会在学习第二外语时产生放大的效益。从语法普遍性理论来看,学习双外语也是可行的。
  2.“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相关院校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行提供了参考模型和经验。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对“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按照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同,目前国内高校采用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①双外语主辅式:主修非通用语,辅修英语;②双外语 专业倾向:在同时学习非通用语和英语的基础上,学习另外一门经济学或其他大众化专业;③多语种复合式:学生同时学习或分阶段学习3门以上外语,主要是在学习英语和一门非通用语的基础上,学习与此门非通用语有亲属关系的另外一门非通用语。三种模式,又可以按照英语课程是否贯穿大学四年分为:英语断线式培养模式,即英语学习时间仅为1—3年和英语不断线式培养模式,即大学4年均须学习英语。以上各种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探索和经验总结,为东南亚、南亚语种实行“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模型参考和经验指导。
  三、实行“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主要问题分析。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缺乏语言学习兴趣。②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③课程设置不合理,英语课程设置与非通用语课程设置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协调。④师资力量薄弱,双外语教学水平有待提高。⑤教材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成体系配套的专业教材。
  2.对策建议。第一,实行生源遴选机制的招生制度,确保生源质量。非通用语种专业可考虑在高考录取前对有意愿学习非通用语的考生进行选拔,综合评估学生的外语基础、语言学习兴趣和能力、其他文化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结合部分语种的语言特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及其与中国相关少数民族语言间的关系,东南亚语种专业中的缅甸语、泰语、老挝语专业可以响应国家教育部门高校预留招生计划优先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从少数民族地区招录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考生。
  第二,明确培养目标,严格学校教学。“非通用语 英语”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必须两门或多门外语并重,并对学生的非通用语及英语水平能力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不同高校可结合生源情况和地域差异,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做出要求,如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或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建立科学合理的非通用语语言水平考评机制,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规定的语言水平,确保所培养的双外语人才达到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
  第三,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实行四年不断线式英语教育。分阶段、分层次,英语和非通用语教育要协同开展。英语课程设置不能只注重课时量,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非通用语课程要注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非通用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以非通用语教育为主,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一些承接高中英语、巩固基础、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英语课程;非通用语学习的中级阶段,以必修课 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英语课,在保证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继续稳步提升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分配好两门外语的学习精力;非通用语学习的高级阶段,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实用性较强、有就业现实针对性的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英语公文写作等,确保英语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实用性。可考虑实施学分制改革,设置灵活的语言学习模式,让学生结合自身语言学习能力,调整各阶段的学习进度和强度。对于实行“2 2”、“3 1”或“3.5 0.5”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可要求对象国高校安排英语课程,让用非通用语学习英语,或用英语学习非通用语。有语言学家曾提出,用第一外语学习第二外语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促进第一外语的学习。
  第四,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一方面,相关高校在引进新的非通用语教师时,要注重对引进人才英语水平能力和双外语教育意识的考察,尽量引进有高双语水平的人才参与教学。同时,组织英语基础较好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英语技能培训和强化训练,聘请对象国专家学者参与教学,用英语教授非通用语。
  第五,完善非通用语种教材体系建设。转变教材编写偏重文学的理念,编写实践性突出的教材。教材的建设应该是成体系配套的,在涵盖听、说、读、写、译5项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课程实践性、内容针对性及双外语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等。此外,在开设东南亚、南亚语种的高校之间统筹协调,结合自身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按地域和专业,对招生年度、招生规模进行合理调整,对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东南亚语种双外语应用型人才及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有现实可行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效惠,赵忠德.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大连外国语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4):74-76.
  [2]戴炜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1-9.
  [3]钱红日,顾永清.双语教学面临新挑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63-65.
其他文献
摘要: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成都大学某二级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将学生“参与式”管理应用到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充分利用学生组织,提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参与式管理;教学管理;二级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5-0018-02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科专业点不断增加,二级学院已成为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湖南中职专业建设水平,省教育厅委托省教科院职成所开发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该标准的制定能促进我省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项素质教育更加合理,实现中职教育与市场的对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可靠、优秀的人才。为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到有代表性的旅行社进行走访。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需求;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5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中亚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中亚史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不具体、课程实施不到位、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便日益凸显。从原因来看,存在着对课程建设的重视不足、教师知能结构层次不齐、课程实施不精细等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童话和故事,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刚开始轰轰烈烈的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到现在许多教师基本都不设置情境,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序教学法,平平淡淡地教学。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其实这是不对的。童话和故事依然是学生的最爱,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光靠语言诱导是不够的,情境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笔者就体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开展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需境;入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一带一路”是我国为顺应全球经济、政治和外交政策转变,兼顾国内外两个大局所做出的发展战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前景。四川省作为西部发展的战略腹地,“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为四川省经济对外开放创造了广阔的机遇,为其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下,纯外语类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潮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外语人才培养的重中
摘要:从护理专业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籍管理、教学运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总结我院试点项目的经验,寻找不足和改进措施,促进护理专业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关键词:护理;高职;普通本科;分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74-03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業发展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
摘要:教职工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主体,探讨提升其幸福感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例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高校教职工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职工;幸福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26-02  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它是人
摘要:基于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地方法治以及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各地方高校培养立足国内、根植地方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法学专业的自身特点等因素,决定了强化实践教学应是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校内外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依托校内优势学科打造特色化平台,形成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和实践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机制。  关键词:实验实训;地方高校;实践特色  中图分类号:G
摘要:校院两级管理是高职院校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体制改革举措,二级学院角色定位相应改变,各学院也应依据自身特点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本文从目标管理的定义入手,通过探索其应用于教学管理中的特点,提出了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路,结合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具体实例,浅析目标管理的具体应用,为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目标管理;高职;二级学
摘要: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校园安全也已成为高校多校区办学重要考虑的方面。通过对桂林市的高校校园安全的现状分析研究,了解桂林市高校多校区办学校园安全及保卫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困难,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为高校多校区办学建立校园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关键词:桂林市高校;校园安全;现状  中圖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