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柔软嵌进坚硬的模板,美好便己成型。
把一块块油面团放进雕花印糕板里,压实,再倒扣,“乓”的一声闷响,一块月饼即成。用得久的模子,油亮光滑还带着香,有着岁月的手感。
在江南,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糕板和印糕几乎无处不在,它们的一次次相遇分离,肩负着不同的使命。
女人怀孕,未来的外婆要去女儿家“催生”,这催生所携带的礼品中,印糕必不可少,“麒麟送子”“五福临门”的图案寄托了娘家的期待。
孩子读书,家中又得做印糕了,做好的印糕一部分还要拿到学堂,分给老师、同学享用。此时的印糕图案就有“鲤鱼跳龙门“状元及第”。孩子长大,生日会用生日糕板。
等到老人五十岁,生日叫“做寿”了,这时候的糕板又有一个独特的“做寿”系列。比如“寿桃”“八仙过海”,年龄越大,祝寿时做的寿桃寿糕就越多。家中有老人去世,此时的印糕图案则多以“猪头三牲”为主,比如“猪”“鸡”“鱼”。这些印糕会放在灵前供奉。
一年四季、四时八节,造房子、讨娘子,在这些民俗节日和百姓的各大喜事里,印糕无处不在,如中秋,吃月饼的习俗让糕板更有了用武之地,“嫦娥奔月”“桃”的图案糕板最应景;逢春节,做糕点就会用上“如意”“一团和气”“聚宝盆”等图案;遇到讨娘子这样的大喜事,这时的图案就有“莲花”“龙凤呈祥”等等,寓意喜庆、早生贵子。
这些糕团,只有经过糕板的扣压,才能从食材转身为民俗艺术,乡人将这些美好意愿印在糕上,给予亲人乡亲最朴实的祝福。
杭州余杭超山休闲农庄,一幢白墙黑瓦的徽派老宅,很多人不晓得,这里其实藏着一个小小却别致的江南民俗糕板馆。
江南民俗糕板馆的主人叫沈万林,热爱收藏的他对糕板有着不一样的情结。“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做的糕点真是美味呀,做糕点吃糕点那都是大日子才有的,平日里还吃不到呢。”
沈万林收藏的第一块糕板就是自家的。这些年,他到处搜寻,安徽、山东、北京、江西,还沿着京杭大运河的十八个城市寻宝,收集到了各类型糕板3000多件。
最大的龙凤呈祥糕板,出自江西安义县一位老雕工之手,长宽均有80厘米,印深10厘米,能做120多斤重的糕饼。
最小的手指粗细的微型糕板,就像一个小小的印章,两头各自雕刻了不同的图案。
最古老的,是一副南唐顺义年问(约公元940年)的石质糕板。
“中国传统的民问习俗渐隐于世,糕板也慢慢失去了它原本的实用价值,被人所遗忘。”沈万林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习俗慢慢地被民众再次接受与感知。
江南民俗糕板馆:有美味更有曾经
山林间,古朴的白墙黑瓦,一栋典型的徽派建筑显得耐人寻味。轻轻推开木门,厅堂中的雕花椅,门罩、窗楣、照壁上的砖、木、石雕生动逼真,低调中透着悠悠古韵。
宅子中,放置着大片精美的“雕花印糕板”,上有雕工细腻的飞禽走兽、福禄寿喜、金榜题名等图案,这些糕板是主人从运河沿线等地跋山涉水收藏而至。
每块收集到的糕板背后,都是一个一言难尽的故事。宅子内所收藏的展品,也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来告诉后代,中国悠久的文化将被延续。
把一块块油面团放进雕花印糕板里,压实,再倒扣,“乓”的一声闷响,一块月饼即成。用得久的模子,油亮光滑还带着香,有着岁月的手感。
在江南,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糕板和印糕几乎无处不在,它们的一次次相遇分离,肩负着不同的使命。
女人怀孕,未来的外婆要去女儿家“催生”,这催生所携带的礼品中,印糕必不可少,“麒麟送子”“五福临门”的图案寄托了娘家的期待。
孩子读书,家中又得做印糕了,做好的印糕一部分还要拿到学堂,分给老师、同学享用。此时的印糕图案就有“鲤鱼跳龙门“状元及第”。孩子长大,生日会用生日糕板。
等到老人五十岁,生日叫“做寿”了,这时候的糕板又有一个独特的“做寿”系列。比如“寿桃”“八仙过海”,年龄越大,祝寿时做的寿桃寿糕就越多。家中有老人去世,此时的印糕图案则多以“猪头三牲”为主,比如“猪”“鸡”“鱼”。这些印糕会放在灵前供奉。
一年四季、四时八节,造房子、讨娘子,在这些民俗节日和百姓的各大喜事里,印糕无处不在,如中秋,吃月饼的习俗让糕板更有了用武之地,“嫦娥奔月”“桃”的图案糕板最应景;逢春节,做糕点就会用上“如意”“一团和气”“聚宝盆”等图案;遇到讨娘子这样的大喜事,这时的图案就有“莲花”“龙凤呈祥”等等,寓意喜庆、早生贵子。
这些糕团,只有经过糕板的扣压,才能从食材转身为民俗艺术,乡人将这些美好意愿印在糕上,给予亲人乡亲最朴实的祝福。
杭州余杭超山休闲农庄,一幢白墙黑瓦的徽派老宅,很多人不晓得,这里其实藏着一个小小却别致的江南民俗糕板馆。
江南民俗糕板馆的主人叫沈万林,热爱收藏的他对糕板有着不一样的情结。“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做的糕点真是美味呀,做糕点吃糕点那都是大日子才有的,平日里还吃不到呢。”
沈万林收藏的第一块糕板就是自家的。这些年,他到处搜寻,安徽、山东、北京、江西,还沿着京杭大运河的十八个城市寻宝,收集到了各类型糕板3000多件。
最大的龙凤呈祥糕板,出自江西安义县一位老雕工之手,长宽均有80厘米,印深10厘米,能做120多斤重的糕饼。
最小的手指粗细的微型糕板,就像一个小小的印章,两头各自雕刻了不同的图案。
最古老的,是一副南唐顺义年问(约公元940年)的石质糕板。
“中国传统的民问习俗渐隐于世,糕板也慢慢失去了它原本的实用价值,被人所遗忘。”沈万林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习俗慢慢地被民众再次接受与感知。
江南民俗糕板馆:有美味更有曾经
山林间,古朴的白墙黑瓦,一栋典型的徽派建筑显得耐人寻味。轻轻推开木门,厅堂中的雕花椅,门罩、窗楣、照壁上的砖、木、石雕生动逼真,低调中透着悠悠古韵。
宅子中,放置着大片精美的“雕花印糕板”,上有雕工细腻的飞禽走兽、福禄寿喜、金榜题名等图案,这些糕板是主人从运河沿线等地跋山涉水收藏而至。
每块收集到的糕板背后,都是一个一言难尽的故事。宅子内所收藏的展品,也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来告诉后代,中国悠久的文化将被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