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言下意” 感悟“诗言志”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根据题意,推断诗意
  (1)看见“行路难”三个字,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觉?
  (2)诗人面对这个题目,会有怎样的感受?
  (3)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旧题,是一种乐府调名,许多诗人都写过《行路难》,比如鲍照、王昌龄。最有名的则是李白的三首。
  (4)你猜猜李白为什么选“行路难”一题连作三首诗。
  (5)这个题目中最令人感叹的是哪个字?你估计这会是一首怎样的诗。
  2.通读全诗,理解诗意
  (1)引导出声诵读,要求连读,不允许字字指读。
  (2)请同学接龙诵读,纠正读音和断句错误,力求做到准确,连贯。
  ①珍馐(xiū) ②投箸(zhù) ③歧(qí)路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⑤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用自己的语言逐句讲解诗意,并相互纠正。
  (4)在串讲诗句的基础上,给诗歌分层,明确层意。
  第一层(金樽清酒……心茫然):四顾茫然
  第二层(欲渡黄河……梦日边):求索无路
  第三层(行路难……济沧海):美好愿景
  (5)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主要情感倾向。
  3.揣摩词句,体会矛盾
  (1)分层揣摩体会。
  第一层:①“金”“玉”“清”“珍”,言其奢华;“斗十千”言酒多;“直万钱”言酒馔珍贵—— 豪华美食面前,李白为什么“投箸”?为数不少的好酒面前,一向贪杯的李白为什么又会“停杯”?
  ②补充:《将进酒》中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③为何“拔剑”?为何“四顾”?
  ④补充:“剑”在李白诗歌中多是建功立业的象征或寄托。(如《侠客行》)
  第二层:①“欲渡”“将登”,言上下求索;“黄河”“太行”,言必经之途;“塞”“满”,言道阻无路。
  ②补充:《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③既然“冰塞川”“雪满山”,寻路无门,怎么会“闲来垂钓”“忽梦乘舟”?
  ④补充:姜尚、伊尹的典故。
  第三层:①为何连呼“行路难”?“歧路”指什么?谁“今安在”?
  ②补充:李白《行路难(其二)》中的诗句——“行路难,归去来”!
  ③“会”“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既有“行路难”的感叹,如何会忽然产生“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坚信?
  ④补充:李白《行路难(其三)》中的诗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补充:宗悫“乘长风”典故; “沧海”在古代诗歌中长指东海,即问道求仙之地。
  补充: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梳理诗中情感的变化:茫然——苦闷——希冀——感叹——坚信。
  (3)集中讨论:诗歌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的是诗人积极建功的心态,还是消极避世的态度?
  补充:关于李白的天真与率直。
  4.诵读感悟,布置作业
  (1)指导诵读。
  (2)指导理解“诗言志”。
  (3)布置作业:①背诵全诗;②写一篇短文,题为“我心中的李白”。
  对于正常孩子而言,《行路难》在初中就可以理解了。而对于听障的学生,即使到了高中,这样的古诗依然是学习的难点,因为诗人多变的情绪与复杂的心态是他们难以接受甚至想象的,因此需要特别耐心地、逐步地引导。
  此课我的设计流程是:通过猜读,聚焦标题中的“难”;通过通读,理解诗歌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细读,分层体会诗人的心理;通过诵读,进一步体会诗歌创作的特色。授课结束后,我仔细回想,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必须贴近学生。尽管课前我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查找了不少资料,但课堂上有一些没有用上,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没有相应的古诗积累,出示的诗句还需要解释,既耽误时间,也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我尽量找学生熟悉的诗句,稍显冷僻的,我要么一带而过,要么就弃之不用了。
  二是尽量引发学生共鸣。虽然学生对学古诗不感兴趣,有的甚至深感头疼,但只要让他(她)感觉古诗与其生活是相通的,他(她)就不会排斥了。由此,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中语句的言下之意时,尽可能让他们与自己的生活相比照,或者自己仿照诗人做做动作,悉心体会,对诗人的情感变化就容易理解了。
  三是不要回避文本难点。这首诗中最令人费解的就是:前面都是对“行路难”的百转千回的苦吟悲叹,怎么到结尾忽然转成了积极昂扬的豪情壮志?我看到有些教学设计回避这一矛盾,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展现诗人的宏大抱负,我以为这样不妥。文本解读的矛盾不是刻意回避就不存在的,优秀的学生即使课上不说——因为他们爱思考,问题也会留在他们的脑子里。我个人阅读时就颇费脑筋,我查对了诗人同期的另两首《行路难》,发现其主题都是功成身退,都是劝人归隐的,为什么这首诗不是?我再查阅资料,发现“云帆”“沧海”都与道教有关,所以这首诗的结尾也可以理解成“散发弄扁舟”,但我没这么要求学生,而是将这些想法客观地提供给学生,供其参考。他们在课堂上最后一致认为,作者最后是抱积极心态的,我也表示支持。
  (作者单位:南京市聋人学校)
其他文献
审题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它是阅读力、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能力。如何提高考试审题能力呢?笔者以2015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一、明白题目要求  从难易比例来看,较为容易和容易的题目占到了70%,考生如果能够做好这部分题目,可以取得不错的语文成绩。可是,这些题目却最容易失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部分原因是,这些题目虽然容易,考生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
期刊
《最后一课》自1920年列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后,因其思想上可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文学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一直是入选教科书频率最高的经典作品之一。最近重教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小弗郎士他们为什么不会说法语呢?学生的质疑无疑是合理的。这的确是小说中的破绽,不仅小弗郎士,所有阿尔萨斯的居民都只会方言不会说法语。质疑是思辨性阅读的起点,唯有这样的思辨,才能使阅读真正走向
期刊
众所周知,贾平凹是一位小说家,其《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殊荣。但创作伊始,他同时两栖于小说与散文。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棵小桃树》,就引起老一辈作家孙犁先生的好评,曾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向读者予以推荐。《月迹》是贾平凹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他对月特别钟情,还写过《对月》《月鉴》,比较起来,三篇关于月的作品中,还是《月迹》写得最好。
期刊
本期“话题”主持人:王跃平(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当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常常依赖经验,宏观层面的方法指要比较多,细致入微的点拨较为缺乏,导致了学生深度阅读的缺失。我们究竟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促进学生的阅读不断走向深入,不仅需要考虑整体的课程规划,更要有各种路径的专题探索。本期“话题”围绕“深度阅读”的指导,讨论阅读指导的一些具体实践路径,供读者参考。  深度阅读课程构建例谈  ——基于“主题阅读”
期刊
徐林祥,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专家,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专家,江苏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专著(含编著)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等38本,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省厅级以上课题7项;成果获厅级以上奖项17项。 
期刊
王蒙说:“林斤澜曾经打趣,我们这些人如吃鱼肴,只有头尾,却丢失了肉厚的中段。意指我们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初露头角,然后是八十年代后的归来。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后期的中段二十年呢?不知何往矣。”王蒙的鱼肴,前段是《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鱼头味固然佳,但王蒙也因此被扣上了“帽子”,流放边疆。故国八千里,风云二十年,再登文坛的王蒙早已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早已不是“年轻人”,而是带着“
期刊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的课表上,传统文化教育升温,是文化反思在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传统文化”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传统文化教育启动后,如何不断走向深入、内化?  记者在采访多位专家后总结:“文化扬弃体现价值选择”,在当前背景下,传统文化学什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调研员沈白榆认为,“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经历的多次融合和发展,都是在扬弃中实现的,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选择。”在具体操作层面
期刊
在全国范围内,语文学科在中高考的比重都大大增强,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认为,“对语文课改的成效恐怕不能高估,但毫无疑问,课改的方向要肯定,对课改要坚持和补台,再难也不能走回头路。”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要摸清底细了解问题。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温儒敏着重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倡导一线教师
期刊
本次中学课改根据中央的精神,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关键词,显然,这就是在强调人文基础学科必须遵循的法则—— 一切围着“核心素养”来进行教材建设和教学活动。  如此,问题就来了。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元素是不是核心素养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其次,我们的语文教师怎样汲取人文素养,从而首先完善自身的人文思想建构?我常常在考虑的问题是:许多并不复杂的事情往往会被强大的现代传媒搞得十分复杂,
期刊
师:请大家先阅读第20节。作者说“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物事”,请结合课文,找出灶头上的哪些东西分别属于金木水火土。  生:大锅属金。砧板上有菜刀。  师:好,“金”有了。  生:锅下有火。灶膛里有火。  师:“火”有了。  生:锅里有水。菜里有汤。  生:灶上有汤罐,罐里有水。  师:“水”有了。  生:灶沿用方砖砌成,砖属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农村看人家制作过。  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