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如何改?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ia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范围内,语文学科在中高考的比重都大大增强,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认为,“对语文课改的成效恐怕不能高估,但毫无疑问,课改的方向要肯定,对课改要坚持和补台,再难也不能走回头路。”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要摸清底细了解问题。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温儒敏着重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倡导一线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在课标定稿的六个变化中,笔者注意到,温儒敏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格外关注。这是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一个要求,也是今后语文教学应当注意的一个方向,这不仅在教材内容上有所侧重,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时也必须有所调整。
  当前社会上流行“民国教科书”热,温儒敏认为,民国教材胜在人文性,胜在美学的大众普及,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结构的松散、内容的驳杂,都说明它不适宜大范围的当今教育需求。如能作为课外阅读,更加合适。至于民间的“自编教材热”,同样是一种小范围、小群体的尝试,很难真正推广实施。《关于中小学语文新教材的修改意见》提炼出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亦可作为参考。
  如何选录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编著过程中的难题,每次调整都会引发社会和大众的关注。温儒敏就此归结为最重要的一点,即“选录鲁迅作品应考虑适切性”。以笔者的理解,并非说鲁迅的作品已经不适合当今现实,其一是因为鲁迅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其二是因为鲁迅作品本身的深度,这两点都很难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从前受教材所选作品的影响,鲁迅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怒目金刚”,如今渐渐读出了他的诙谐幽默、他的柔肠百结、他的慈父情怀,甚至还有他喜欢吃甜食的“萌萌哒”的形象。课堂之外,或许我们更能找到一个真实的鲁迅。
  (摘编自《北京日报》2016年04月20日)
  我们应该去对话更鲜活的鲁迅
  前不久,“拿来主义与文化主体性:从鲁迅传统看中国与世界”—— 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的30余名评论家参加了研讨会,许多学者认为,鲁迅是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绕不开的大家,但也应该看到这样的疑问: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鲁迅?鲁迅会过时吗?如何找到鲁迅智慧对接当下的途径?
  “不用担心鲁迅会过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说,除了学术属性,鲁迅还拥有丰富的艺术审美属性,因此,互联网文化语境下,无论是对鲁迅思想资源的再开发,还是不同艺术样式的创作创新,依然可以作出前卫多元的探索。
  中学课本删减鲁迅文章曾经掀起过轩然大波,也有调查数据显示青年作家中喜欢肯定鲁迅的比例并不高。但评论家发现,其实,许多当代小说家在不同程度上或深或浅都借鉴打捞了鲁迅的思想资源和文学资源。
  论坛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程光炜说,作家张承志、贾平凹、余华、莫言、王朔都曾专门论述鲁迅对他们的启发。“张承志认为《野草》写尽了苍凉心境,很血性,激烈中又有忧郁和执倔。”在他看来,张承志的文章乃至气质深受鲁迅影响。他还谈到作家莫言,这位中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也曾坦言,十几岁时读《铸剑》一直忘不了这篇奇特故事对心灵的震撼,赞美小说是“迷人的描写”。
  陈思和说,无论是作家余华早期代表作《活着》,还是转型期小说《兄弟》,都浸透着鲁迅式的精神内核,“那种寓言式的噩梦书写,对底层群体温情又怪诞的刻画,都非常接近鲁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谈到,贾平凹《古炉》中的村庄,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在笔法及审美上都有一定传承。“不少中国作家的宿命在于,一旦深入社会的母题,鲁迅的影子便时隐时现。但余华、贾平凹等当代作家不再满足于鲁迅的肃杀,却多了哀凉后的禅意。这种拓展具有活力,更是继承中可贵的创新。”
  (摘编自《文汇报》2016年4月5日)
  (栏目责编:葛 君)
其他文献
诗歌,是最凝练、精致、浓缩的人类高尚情感的文学载体。钟嵘《诗品序》这样谈诗与世界的关系:“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1]包容万有,而感天动地,因为诗歌能最直接地体现人类高贵的生命经验。因而,阅读诗歌,其实就是在感知和品味人类最珍贵、最崇高的情感及表达方式。  但是,现阶段的诗歌教学,往往不能非常理想地引领学生深入诗人精神的腹地,一窥最完美的人
期刊
教学实录  师:李白的一生和一个时代紧密相连,这就是由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和“天宝承平”(投影)。这是个大时代,我们常常称为盛唐。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李白有了他的“大唐梦”(板书):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投影)。  师:“辅弼”在这里指的是辅佐君主的人,通常用来指宰相。“我愿意成为宰相,来使天下统一,国内安定,繁荣富强。”这就是李白的“大
期刊
1.示范引导语文文本的诵读  海量信息时代,师生每天在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诵读”,即“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如何正确有效地让学生学会并乐意“吟哦讽诵”然后“有所得”?教师的示范引导,同伴之间的展示学习对于诵读语文文本是有效的方式,应该说阅读一篇文章,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去呈现作者的声音,声情并茂地读好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倾注身心地去体味作品,一字一句地感受作品,这样就能
期刊
审题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一种,它是阅读力、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能力。如何提高考试审题能力呢?笔者以2015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为例进行一些探讨。  一、明白题目要求  从难易比例来看,较为容易和容易的题目占到了70%,考生如果能够做好这部分题目,可以取得不错的语文成绩。可是,这些题目却最容易失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部分原因是,这些题目虽然容易,考生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
期刊
《最后一课》自1920年列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后,因其思想上可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文学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一直是入选教科书频率最高的经典作品之一。最近重教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小弗郎士他们为什么不会说法语呢?学生的质疑无疑是合理的。这的确是小说中的破绽,不仅小弗郎士,所有阿尔萨斯的居民都只会方言不会说法语。质疑是思辨性阅读的起点,唯有这样的思辨,才能使阅读真正走向
期刊
众所周知,贾平凹是一位小说家,其《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殊荣。但创作伊始,他同时两栖于小说与散文。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棵小桃树》,就引起老一辈作家孙犁先生的好评,曾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向读者予以推荐。《月迹》是贾平凹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他对月特别钟情,还写过《对月》《月鉴》,比较起来,三篇关于月的作品中,还是《月迹》写得最好。
期刊
本期“话题”主持人:王跃平(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当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常常依赖经验,宏观层面的方法指要比较多,细致入微的点拨较为缺乏,导致了学生深度阅读的缺失。我们究竟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促进学生的阅读不断走向深入,不仅需要考虑整体的课程规划,更要有各种路径的专题探索。本期“话题”围绕“深度阅读”的指导,讨论阅读指导的一些具体实践路径,供读者参考。  深度阅读课程构建例谈  ——基于“主题阅读”
期刊
徐林祥,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专家,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专家,江苏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专著(含编著)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等38本,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省厅级以上课题7项;成果获厅级以上奖项17项。 
期刊
王蒙说:“林斤澜曾经打趣,我们这些人如吃鱼肴,只有头尾,却丢失了肉厚的中段。意指我们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初露头角,然后是八十年代后的归来。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后期的中段二十年呢?不知何往矣。”王蒙的鱼肴,前段是《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鱼头味固然佳,但王蒙也因此被扣上了“帽子”,流放边疆。故国八千里,风云二十年,再登文坛的王蒙早已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早已不是“年轻人”,而是带着“
期刊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的课表上,传统文化教育升温,是文化反思在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传统文化”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传统文化教育启动后,如何不断走向深入、内化?  记者在采访多位专家后总结:“文化扬弃体现价值选择”,在当前背景下,传统文化学什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调研员沈白榆认为,“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经历的多次融合和发展,都是在扬弃中实现的,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选择。”在具体操作层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