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林背后的风景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e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术林—韩建宇个展”在空间站共展出艺术家近期创作的6件作品,作品《第一把“胶”椅》是一个巨大的铁笼子,笼子里面放着一把蓝色椅子,坐在椅子中央可以直视艺术家所创作的一件同样是铁笼子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画面里摆放着一把蓝色塑料椅子,几乎和外面的场景如出一辙。《第一把“胶”椅》似乎也体现出它的另一层含义—“第一把交易”—作品与观众之间、表象与真相之间构造出的一种隐秘“关系”,或者说是不可言喻的“阴谋”。它包含着某种“记忆的隐私”也可能是不能言说却与历史相契合的“痛处”,撕裂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和安详。而门口处作品中“法海”的纵身一跳,似乎又是艺术家释放的“出口”或是渴望着“打破”。
  与之前作品中带有调侃、波普意味的“领袖人物”形象不同,“术林”更具有一种“保守主义”的回归,这种回归与年龄的递增有关或是和日趋安逸的生活环境有关。内在的抵抗和对历史的质疑最终消解在艺术家的语言和观念之中。但是,如果抛开铁笼子以及必要的“阐释”,绘画还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今天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隐喻”或是长久以来被图像分析学所挟持的绘画最终能以什么样的面貌得以脱身?从而褪去所有的“意义”。(丁晓洁)
其他文献
搞艺术和艺术评论的,都有必要去看看那部叫作《登堂入室》的法国电影。片中当法语教员的男主人公去了他妻子经营的画廊两次,第一次撞进之后他以为自己进的是一间成人用品商店。第二次,他瞅了眼画廊的宣传手册,说,要是学生拿这样的文章当作业交给他,得分肯定是“零分”,因为再也没有比画廊展览说明更空洞浮夸的语言了。那些最好最高级最大最抽象的词堆在一起,说了简直就跟没说一样。  尽管又是“气”又是“韵”又是“神”又
期刊
1993年到2013年,马六明创造的“芬 · 马六明”问世20周年。在这一特殊的时间点,白盒子艺术馆邀请马六明展出了他最近几年的绘画作品,及其往年的艺术录像。在这个空间里马六明与自己的“情人”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对话。策展人段君坦言:芬 · 马六明并不是马六明,仅是马六明在20年前创造出来的形象,她是马六明从自己的身心中分化出来的,是马六明作品和生活的情人,马六明与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提及马六明
期刊
Art Basel(巴塞尔艺博会)  无疑是全球最著名的艺术博览会,聚集全球最好的画廊,  最优秀的艺术家,最顶尖的藏家和艺术买手,  在2013年6月,在瑞士巴塞尔小镇,  这场盛大而高调的艺术博览会如期召开。  Art Basel (巴塞尔艺博会)的赞助商与VIP 预展  Art Basel预展期间,瑞士一家当地报纸的头版头条写道“巴塞尔停留私人飞机的数量与本次巴塞尔艺博会的交易额成正比”。这
期刊
雾,是成都留给日本艺术家SHIMURAbross志村姐弟最初的印象,不难理解他们决定以悬疑片的形式向这座城市致敬并提出问题。《弗洛伦斯 · 劳伦斯,你看到了什么?》是他们在成都驻留期间完成的最新影像作品,也是展览现场11部作品中最具复杂意味的一部。影片选择了12位不同身份的本地人分别扮演电影史上好莱坞最著名的男女明星。当  然,行走在世界影像艺术前沿的志村姐弟惯于组合交叉概念元素以搅乱常识。所以,
期刊
古都,从肉眼所见,通常是一座环环相套水平展开之城,但在不可见的方向,它往往是一座垂直之城。在北京内城区域,每座城门每条胡同往下挖地三尺,几乎都能挖出另一座北京城来,当代的胡同下方是明代的墙基,明代的墙基下则是元代的墙角。  因此,从下方往上观看,倒可以看到一座集生长—死亡于一身的城市,看到城市表皮下的历史骨骼,看到真正支撑起空间的规则与力量。前门、箭楼、鼓楼、钟楼,到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到
期刊
“折纸”既对应于人类对外在世界虚拟再现的手工传统,又对应于人类认识外在世界分析思辨的历史方式,同时又是80、90后快乐的童年记忆。郭剑作为艾米李画廊本年度隆重推出的青年艺术家,携带自己从2011年至今创作的近20件折纸系列架上绘画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拼贴、重组后“仿真”的怪陆离的后现代社会缩影。郭剑的折纸作品给人最显著的特征是“极简主义”。他主要刻画了清晰的主画面,背景主要采用深色。他的画面背景就
期刊
6月15日,在继“虚薄”第一回展览之后,由夏可君任哲学主持的“对白—虚薄艺术第二回展”在索卡艺术中心展出,展览汇集了邱世华、梁铨、沈勤、刘国夫、陈琦、向阳、陈光武等七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们用油画、水墨等不同的手法通过不同的材质来呈现“对白”的丰富内在。本次展览是继续“虚薄”的理念,并且结合西方自由敞开的空间性,利用水墨“吸纳性”与“空无性”的双重原理,形成新的“余白”,以此余白来反向重构一种“无
期刊
“不只是风格”是青年策展人王麟继2012年“这是一个画展”之后在VA-SPACE策划的第二个展览。他聚集了李宝荀、李晓奇、李易纹、王荣植、肖答牛、张文荣6位80后年轻艺术家的20多幅作品,试图通过展览关注和探讨青年艺术家个人化创作风格的形成及演变。在展览布置上与上一次稍有不同,每一件作品的标签旁都附上一句艺术家个人化的关于其对艺术的思考与感悟,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  这些80后的艺术家在面对发达的
期刊
黄一山应该被归类为当代的图像制造者。他通过拼贴、挪用、并置、扭曲、变形、转化以及肌理处理等手法,去建构一种精心设计的结构和框架,来放大日常生活状态与人的心理欲望和精神世界之间所形成的张力与冲突。他的作品强调手工感和材料性,也大量借用美术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范本意义的图像和叙述,把它们嫁接到现代的情境和空间中,与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与物品互相转换并成为他图像创作的中心元素,而画面中持续出现的各种颜色和肌
期刊
一条河的形成在于不断汇入的支流,同时也不断在蒸发耗散着水分,这条河的体量从来没有恒定的可能,从模糊概念出发,河流又似乎保守着不变的自在规律。以此引申来观察北村独立工场的存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北村独立工场是一群成员并不固定,自我组织进行各种思想和观念实验的非机构化的开放的艺术实践平台,是自主与自发、自助与互助的实践群体。每个独立的艺术家如同各自运转的星球,汇集、流动、分散、碰撞而成就一条相互照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