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多久才算是家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在一个地方长久地生活下去——具体点说,是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如果这间房子结实,我就不挪窝地住一辈子。一辈子进一扇门,睡一张床,在一个屋顶下御寒和纳凉。如果房子坏了,在我40岁或50岁的时候,房梁朽了,墙壁出现了裂缝,我会很高兴地把房子拆掉,在老地方盖一幢新房子。
  我庆幸自己竟然活得比一幢房子更长久。只要在一个地方久住下去,你迟早会有这种感觉。你会发现周围的许多东西没有你耐活。树上的麻雀有一天突然掉下一只来,你不知道它是老死的还是病死的。树有一天被砍掉一棵,做了家具或当了烧柴。陪伴你多年的一头牛,在一个秋天终于老得走不动。算一算,它远没有你的年龄大,你只好动手宰掉或卖掉它。
  一般情况,我都会选择前者。我舍不得也不忍心把一头使唤老的牲口再卖给别人使唤。这样我才会觉得舒服些,我没有完全失去一头牛,牛的某些部分还在我的生活中起着作用,我还继续使唤着它们。尽管皮具有一天也会被磨断,拧得很紧的皮鞭也会被抽散,扔到一边。这都是很正常的。
  甚至有些我认为是永世不变的东西,在我活过几十年后,发现它们已几经变故,面目全非。而我,仍旧活生生的,虽有一点衰老迹象,却远不会老死。
  早年我修房后面那条路的时候,曾想到这是件千秋功业,我的子子孙孙都会走在这条路上。路比什么都永恒,它平躺在大地上,折不断、刮不走,再重的东西它都能禁住。
  有一年一辆大卡车开到村里,拉着一满车铁,可能是走错路了,想掉头回去。村中间的马路太窄,转不过弯。开车的师傅找到我,说要借我们家房后的路走一走,问我行不行。我说没事,你放心走吧。其实我是想考验一下我修的这段路到底有多结实。卡车开走后我发现,路上只留下浅浅的两道车轱辘印。这下我更放心了,暗想,以后即使有一卡车黄金,我也能通过这条路运到家里。
  可是,在一年后的一场雨中,路却被冲断了一大截,其余的路面也泡得软软的,几乎连人都走不过去。雨停后我再修补这段路面时,已經不觉得道路永恒了,只感到自己会生存得更长久些。以前我总以为一生短暂无比,赶紧干几件长久的事业留传于世。现在倒觉得自己可以久留世间,其他一切皆如过眼烟云。
  我在调教一头小牲口时,偶尔会脱口骂一句:“畜生,你爷爷在我手里时多乖多卖力。”骂完之后忽然意识到,多年过去。陪伴过我的牲口、农具已经消失了好几茬,而我还那样有力、信心十足地干着多少年前的一件旧事。多少年前的村庄又浮现在脑海里。
  如今谁还能像我一样幸福地回忆多少年前的事呢?!那匹3岁的儿马,一岁半的母猪,以及路旁林带里只长了3个夏天的白杨树,它们怎么会知道几十年前发生在村里的那些事情呢?!它们
  来得太晚了,只好遗憾地生活在村里,用那双没见过世面的稚嫩眼睛,看看眼前能够看到的,听听耳边能够听到的。却对村庄的历史一无所知,永远也不知道这堵墙是谁垒的,那条渠是谁挖的。谁最早蹚过河开了那一大片荒地,谁曾经乘着夜色把一大群马赶出村子……这一切,连同完整的一大段岁月,被我珍藏了。成了我一个人的。除非我说出来,谁也别想再走进去。
  当然,一个人活得久了,麻烦事也会多一些。就像人们喜欢在千年老墙万年石壁上刻字留名以求共享永生,村里的许多东西也都喜欢在我身上留印迹。它们认定我是不朽之物,咋整也整不死。我的腰上至今还留着一头母牛的半只蹄印。它把我从牛背上掀下来,朝着我的光腰杆就是一蹄子。踩上了还不赶忙挪开,直到它认为这只蹄印已经深刻在我身上了,才慢腾腾移动蹄子。我的腿上深印着好几条狗的紫黑牙印,有的是公狗咬的,有的是母狗咬的。它们和那些好在文物古迹上留名的人一样,出手隐蔽敏捷,防不胜防。我的脸上身上几乎处处有蚊虫叮咬的痕迹,有的深,有的浅。更多的伤痕永远留在身上。而留在我心中的东西就更多了。
  我背负着曾经与我一同生活过的众多生命的珍贵印迹,感到自己活得深远而厚实,却一点不觉得累。有时在半夜腰疼时,想起踩过我的已离世多年的那头母牛,它的毛色和花纹。有时走路腿困时,记起咬伤我的一条黑狗的皮,还展展地铺在我的炕上,当了多年的褥子。我成了记载村庄历史的活载体,随便触到哪儿,都有一段活生生的故事。
  在一个村庄活久了,就会感到时间在你身上慢了下来。而在其他事物身上飞快地流逝着。这说明,你已经跟一个地方的时光混熟了。土、阳光和空气都熟悉了你,知道你是个老实安分的人,多活几十年也没多大害处。不像有些人,有些东西,满世界乱跑,让光阴满世界追他们。可能有时他们也偶尔躲过时间,活得年轻而滋润。光阴一旦追上他们就会狠狠报复一顿,一下从他们身上减去几十岁。事实证明,许多离开村庄去跑世界的人,最终都没有跑回来,死在外面了。他们没有赶回来的时间。
  平常我也会自问:我是不是在一个地方生活得太久了。土地是不是已经烦我了。道路是否早就厌倦了我的脚印,虽然它还不至于拒绝我走路。事实上我有很多年不在路上走了,我去一个地方,照直就去了,水里草里。一个人走过一些年月后就会发现,所谓的道路不过是一种摆设,供那些在大地上瞎兜圈子的人们玩耍的游戏。它从来都偏离真正的目的。不信去问问那些永远匆匆忙忙走在路上的人,他们走到自己的归宿了吗?没有。否则他们不会没完没了地在路上转悠。
  而我呢,是不是过早地找到了归宿?多少年住在一间房子里,开一个门,关一扇窗。是不是还有另一种活法,另一番滋味。我是否该挪挪身,面朝一生的另一些事情活一活。就像这幢房子,面南背北多少年,前墙都让太阳晒得发白脱皮了。我是不是把它掉个个,让一向阴潮的后墙根也晒几年太阳。
  这样想着就会情不自禁在村里转一圈,果真看上一块地方,地势也高,地盘也宽敞。
  于是动起手来,花几个月时间盖起一院新房子。至于旧房子嘛,最好拆掉,尽管拆不到一根好檩子,一块整土块。毕竟是住了多年的旧窝,有感情,再贵卖给别人也会有种被人占有的不快感。墙最好也推倒,留下一个破墙圈,别人会把它当成天然的茅厕,或者用来喂羊圈猪,甚至会有人躲在里面干坏事。这样会损害我的名誉。   当然,旧家具会一件不剩地搬进新房子,柴火和草也一根不剩拉到新院子。大树砍掉,小树连根移过去。路无法搬走,但不能白留给别人走。在路上挖两个大坑。有些人在别人修好的路上走顺了,老想占别人的便宜,自己不愿出一点力。我不能让那些自私的人变得更加自私。
  我只是把房子从村西头搬到了村南头。我想稍稍实验一下我能不能挪动。人们都说:树挪死,人挪活。树也是老树一挪就死,小树要挪到好地方会长得更旺呢。我在这块地方住了那么多年,已经是一棵老树,根根脉脉都扎在了这里,我担心挪不好把自己挪死。先试着在本村里动一下,要能行,我再往更远处挪动。
  可这一挪麻烦事跟着就来了。在搬进新房子的好几年间,我收工回来经常不由自主地回到旧房子,看到一地的烂土块才恍然回过神。牲口几乎每天下午都回到已经拆掉的旧圈棚,在那里挤成一堆。我的所有的梦也都是在旧房子。有时半夜醒来,还当是门在南墙上。出去解手,还以为茅厕在西边的墙角。
  不知道住多少年才能把一个新地方认成家。认定一个地方时或许人已经老了,或许到老也无法把一个新地方真正认成家。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身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
  我时常看到一些老人,在晴朗的天气里,背着手,在村外的田野里转悠。他们不仅仅是看庄稼的长势,也在瞅一块墓地。他们都是些幸福的人,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生活到老,知道自己快死了,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择一块墓地。虽说是离世,也离得不远。坟头和房顶日夜相望,儿女的脚步声在周围的田地间走动,说话声、鸡鸣狗吠时时传来。这样的死没有一丝悲哀,只像是搬一次家。离开喧闹的村子,找个清静处待待。地方是自己选好的,棺木是早几年便吩咐儿女们做好的。从木料、样式到颜色,都是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没有一丝让你不顺心不满意。
  唯一舍不得的便是这间老房子,你觉得还没住够,亲人们也这么说:你不该早早离去。其实你已经住得太久太久,连脚下的地都住老了,头顶的天都活旧了。但你一点没觉得自己有多么“不自觉”,要不是命三番五次地催你,你还会装糊涂生活下去,还会住在这间房子里,还进这个门,睡这个炕。
  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轻的时候、年壮的时候,曾有许多诱惑让我险些远走他乡,但我留住了自己。我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我还住在老地方,所谓盖新房搬家,不过是一个没有付诸行动的梦想。我怎么会轻易搬家呢?!我们家屋顶上面的天空,经过多少年的炊烟熏染,已经跟别处的天空大不一样。当我在远处,还看不到村庄,望不见家园的时候,便能一眼认出我们家屋顶上面的那片天空,它像一块补丁、一幅图画,不管别处的天空怎样风云变幻,它总是晴朗祥和地贴在高处,家安安稳稳坐落在下面。家园周围的这一窝子空气,多少年被我吸进呼出,也已经完全成了我自己的气息,带着我的气味和温度。我在院子里挖井时,曾潜到三米多深的地下,看见厚厚的土层下面褐黄色的沙子,水就从细沙中缓缓渗出。而在西边的一个墙角上,我的尿水年复一年已经渗透到地壳深处,那里的一块岩石已被含碱的尿水腐蚀得变了颜色。看看,我的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地。这都是我在一个地方地久天长生活的结果。我怎么会离开它呢?!
  (摘自人民文學出版社《一片叶子下生活》    作家:刘亮程)
其他文献
每当我走进一家书店——任何一家书店,我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总是满怀暗喜。按理我不该如此:我在书店度过了大半生,当过书店店员,也做过出版社的销售代表;即便在我退出这个行业后,仍然是个不可救药的书店常客,每周至少要去书店5次。难道我还不厌倦吗?可是,在如此恬谧的早晨,书店的陈列整整齐齐,书架清洁并充满希冀。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商店——当书店开门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随之而来,当天的气候,当天的
期刊
“出租微信加我,长期有效”“高价收微信,不想卖的可以租,一天180元”……近期,朋友圈、微信群里出现类似“广告”。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人贪图小利,把微信号租给别人,这些微信号大多被不法分子用来实施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  为贪小利付出沉重代价  2019年10月,河南新乡某技校学生李某、毕某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把微信号出租给他人,每天只需同步登录一下微信电脑版,就有80元的报酬。发现有利可图
期刊
没到泰国之前,我并不知道大城的存在,这个名字太过于大路货,它到底有着怎样的景色?  在胜利纪念碑坐中巴出发,出了曼谷后就是一路田园风光,低厚的云层飘荡在旷野之上,景色辽远而广阔。一个半小时后,抵达大城。下车后看到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孩踉踉跄跄从自行车上下来,也没等她停稳就问询起来,她友好地指指前方,于是我们顺利地租到自行车,开始了大城的骑行。  按照车行店主给我们的简易地图,踏着阳光的碎影和一路黄花,
期刊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支持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工具。如何利用移动设备更好地辅助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对于移动学习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学习绩效,学界并没有获得一致的结论。基于2011-2017年国际英文期刊92项移动学习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表明:利用移动学习确实能够显著提升学习者的认知类学习绩效,总效应量高達0.85;不同类型的移动设备和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移
期刊
我是一个经常要寄信、跟邮局关系十分“密切”的人。在没有出国之前,我以为全世界的邮局、邮箱都跟中国一样,是绿色的。  到了美国,寄信到中国,找不到绿色的邮箱,我才注意到,美国的邮箱是蓝灰色的。  于是,我开始注意各国邮箱的颜色。每到一个国家,看见邮箱,我就顺手拍一张照片。我发现,选用红色或者黄色作为“邮政专用色”的国家颇多,可能是因为这两种颜色十分醒目。  比如,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的邮箱是红色
期刊
这两年,在房价调控之下,不少房企为获取利润缩减成本,房子的品质也受到影响。业主不信任房企,甚至出现了“购房即维权”的现象。  这催生了一群职业维权人,他们有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从业背景,相比业主,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进入施工现场的便利。他们或者自己开公众号,或者混迹于各个新房业主群中,通过维权获取业主信任,但这背后,其实藏着一门赚钱生意。  通过维权获取业主信任从而推销装修业务  “我们小区业主群里,
期刊
2020年洪涝来袭,古桥告急。“今年汛期,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受损文物中,古橋梁被冲毁较为严重。不少有数百年历史的“省保”“国保”古桥,首当其冲。  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总是身处险地的古桥,如何度洪荒?  轰然坍塌的水上珍宝  6月13日,武陵山区深处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疾风骤雨不息。随之暴发的山洪,呼啸着扑向王家坪镇马头
期刊
爱新觉罗·奕?(1833—1898),清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的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重臣,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  道光帝晚年为选择接班人的问题大伤脑筋。1846年8月7日这一天,道光帝作了最终的决定,他用朱笔写下了立储御书。这封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御书,上面写道:皇六子奕封为亲王,皇四子奕?立为皇太子。立储御书居然出现两个人的名字,这是无法想象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期刊
马约翰(1882—1966),著名体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被称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代表作有《体育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  1905年,上海,一场规模较大的“万国运动会”即将开始,参加比赛的是中国人和各国侨民。随着发令枪响起,一英里赛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4个日本人一字排开跑在最前面,故意挡住其他运动员。紧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1个中国学生
期刊
吴大观(1916—2009),他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筹建于1939年11月。当时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全部依赖进口,中国还造不出一台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工厂最初选址在昆明附近的安宁,后于1941年元旦正式迁往贵州大定的羊场坝。  1941年夏天,工厂从西南联大和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招募应届毕业生20多名充当技术员。吴大观属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