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变异性与有症状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及90 d临床转归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根据溶栓后复查头颅CT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变化将患者分为有sICH组和无sICH组。在溶栓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与转归不良组(3~6分)。监测溶栓后24 h内血压,计算5个时间段(0~2 h、2~6 h、6~12 h、12~18 h和18~24 h)内血压变异性相关参数,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的最大值(maximum, max)、最小值(minimum, min)、最大最小差值(max-min)和均值(mean)。计算相邻血压的差值,分别计算并记录SBP及DBP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 SV)、血压升高的连续变异度(SVrise)、血压降低的连续变异度(SVdrop)、血压升高值平方差的最大值(SVrisemax)、血压降低值平方差的最大值(SVdropmax)。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血压变异性参数对静脉溶栓后sICH及转归的影响。
结果共纳入11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中位年龄71岁(范围38~92岁),男性66例(58.9%);中位基线NIHSS评分10分。17例患者(15.2%)发生出血性转化,其中10例(8.9%)为sICH。90 d随访显示,73例(65.2%)转归良好,39例(34.8%)转归不良,其中7例(6.3%)死亡。sICH组高血压(P=0.029)、缺血性心脏病(P=0.012)、总胆固醇(P=0.033)、基线NIHSS评分(P=0.003)与非sICH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归不良组年龄(P=0.025)、性别(P=0.005)、心房颤动(P=0.003)、卒中病因学分型(P=0.003)、基线NIHSS评分(P<0.001)、sICH(P=0.003)与转归良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多个血压变异性参数在上述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SVdropmax、6~12 h DBPSV、12~18 h DBPSV、6~12 h DBPSVdrop、12~18 h DBPSVdrop是静脉溶栓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2~6 h SBPSV、2~6 h SBPSVrise、2~6 h SBPSVdrop、2~6 h DBPSV、2~6 h DBPSVrise、2~6 h DBPSVdrop是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血压及部分血压变异性参数与sICH及转归密切相关。密切监测血压及其变异性有助于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管理及转归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