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人容易,换环境难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调查显示,外企高管跳槽到民企,十个里有九个都失败了。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的碰壁,这还能说是个人因素,但在一群人中出现如此之高的比例,这就很难归结为偶然因素了。从深层次来看,这代表着两种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在碰撞之后,出现严重的不适,足够构成一种引人深思的现象。
  我曾听到不止一个民企老板在经历类似事件后感到幻灭:“高薪聘请了个履历光鲜的外企高管过来,当菩萨一样供着,到最后发现达不到预期。”而那些外企高管的幻灭和挫败感甚至更强,往往吐槽民企在各方面还是很“土”,制度建设落后,往往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至于自己筋疲力尽之下仍然做不长,最终不欢而散。
  公平地说,这两种看似相反的抱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真实的:毕竟,要招个高管容易,但再能干的高管,也没办法把自己曾在其中充分发挥长处的整个制度化组织环境随身带过来,这就势必会有對于“水土不服”彼此调适的过程。此时,彼此原有的期望值越是不切实际,后续的落差就越严重。
  这乍看是“谁适应谁”的问题,但背后更深一层看,则是厘清彼此的利益点:民企老板要想清楚,找一个外企高管来,究竟是希望他做什么,有哪些是原有的“土产人才”做不到的?而外企高管可能更需要明白,除了高薪之外,这样一个机会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更充分的授权、更大的舞台,还是一段更了解本土市场进而能给自己履历加分的经历?
  更进一步说,这最终其实是一个组织力升级的问题:如果不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寻求民营企业的自我提升,并把引入外企高管作为公司整体转型的一个契机,那其实没有必要找这么一个人,甚至找来了也很难用好。
  绝大多数民企都是在更残酷的市场环境中摸爬滚打多年,能活下来且发展壮大都不是偶然的,都自有一套灵活的生存法门,问题是“马上打天下”,是否也能“马上治天下”?在这一意义上,这样的磨合失败如此普遍,说明很多民企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自己的转型升级。这就像晚清的国人羡慕西方的富强,但如果不连着那一整套制度移植过来,光引进点“坚船利炮”的工具,是无法真正发挥其威力的。
  就此而言,双方的冲突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在于民企是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并有足够的远见和决心去转型。引入外企高管不过是借用一个杠杆支点,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撬动组织这一庞大机器的变革,实现蜕变。双方磨合的失败,个人的得失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企业有没有抓住一次刷新制度环境的机会。
其他文献
Almost all of the six hundred and twenty million Chinese people and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domestic firms that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daily store some form of content online. Social media platf
期刊
You talk about the changing hierarchy of cities. Could you elaborate a bit about what that entails?  Basically we’ve identified three themes that are driving that changing hierarchy: Globalization, ur
期刊
在小区里遇到一位邻居,女儿和我家孩子一样小升初,难免谈起日前公布的“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我开玩笑地问:“你家里是孩子轻松了,还是家长轻松了?”  她叹了口气说:“孩子是轻松了,我们怎么会轻松?那是更烦人了!”因为他们夫妻俩都要上班,老人又都在外地,身体还不好,都帮不上忙,工作日白天又不放心就这么把孩子扔在家里,以往倒是可以丢给校外的托班,但现在教培行业刚被
期刊
国家的“双减政策”落地,为教培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暴风骤雨。前文,我们从家长的视角理性解析了为什么说教培行业不应该被团灭,现在,我们将焦点移至教培企业内部。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2020年还热钱涌动的在线教育,最近正在经历着史上“大地震”,教培行业的一大波裁员潮,以风起云涌之势汹汹展开……“双减”意见下发的第二天,高途集团创始人、CEO 陈向东就召集管理层开会,定下了裁员30
期刊
Images of workers striking outside the factory of one of northeast China’s largest steel groups in late June could be taken as just the latest example of the ongoing woes of the industry. Overcapacity
期刊
“躺平”最近成为被广泛提及的社会热词。“躺平”似乎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声——奋斗无望,只能躺平。  躺平正面看是放下,负面理解是放弃奋斗。而一些社会精英(如白岩松)也发出疾呼,指出“躺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这些辩论放大了舆论的争议,关于“躺平”的讨论俨然变为了年轻人和年长者,社会底层和社会精英,失落者和成功者等不同的人群代表的思维模式的社会价值观对峙。该“躺平”还是不该“躺平”?  
期刊
我第一次读《道德经》大概在20年前,虽然当时也看不太懂,但并没有因此望而生畏,反而读得很舒服,感觉书中很多句子美轮美奂、气象万千,蕴藏着一种让人精神宁静且开阔的能量。《道德经》是一本中国人避不开的书  《道德经》的版本很多(甚至还有《德道经》),对其解读更是五花八门。有不少人痴迷于给《道德经》重新断句,比如把“道可道,非常道”变成“道可,道非,常道”,还有人把《道德经》看成一门玄学,试图从中找到修
期刊
东京大学的藤本隆宏借助对日本汽车竞争力的分析,奠定了自己在产业界独一无二的地位。他不仅仅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在演化经济学之上,更是在解释“组织能力”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时候,剑走偏锋地引入信息科学理念,提出了“产品=信息+介质”,也就是把企业每天生产出来的产品,视作产品设计的信息融入作为媒介的原材料之后的产物。由此,所谓企业深层的组织能力,说到底就是不断设计信息交流的“信息体系”。  藤本隆宏从香农-
期刊
Drones have flown into pub- lic view in China in the past fortnight as weapons in the war on pollution. The environment ministry recently employed dronemounted infrared cameras to monitor and collect
期刊
中国已经迈入城市群竞争的时代,一个地方的发展潜力,往往不仅仅是个“招商引资”的问题,还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区位优势、城市规划等各方面息息相关,牵涉到当地人的利益与福祉。在这个“维舟读城”系列中,我们将以不同区域为单位,来剖析各地的问题,预见未来,更好地理解中国。  一场疫情,让平常默默无闻的扬州,骤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但是等等,很多扬州人都觉得,扬州本来就不应该“默默无闻”,毕竟要论历史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