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和媒介看汽车的未来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an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京大学的藤本隆宏借助对日本汽车竞争力的分析,奠定了自己在产业界独一无二的地位。他不仅仅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在演化经济学之上,更是在解释“组织能力”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时候,剑走偏锋地引入信息科学理念,提出了“产品=信息+介质”,也就是把企业每天生产出来的产品,视作产品设计的信息融入作为媒介的原材料之后的产物。由此,所谓企业深层的组织能力,说到底就是不断设计信息交流的“信息体系”。
  藤本隆宏从香农-维纳的信息论里借鉴了“存储-传递-处理”的核心逻辑,他认为产品制造的流程探究的就是信息从哪里来,在哪里存储,又流向哪里。这样做的目的是看清组织能力的来源。
  藤本隆宏的产品观和企业观都与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关,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目的都是提供一种承载设计信息的媒介。对于制造业而言,质量代表了信息传递的精度,生产效率代表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日本企业强调的“现场力”其实就是设计信息、传递信息的系统特征,而“现场力”常常被认为是日本汽车产业的制胜能力。

架构即路线


  产品的架构可以分为两种:模块型和整合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功能群组和零部件群组的关系复杂度不同——模块型产品的接口可以标准化,零部件的功能独立性更高;整合型产品的内部群组关系复杂,一个零件常常要对多个功能负责,属于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叠加态,因此零部件之间必须要进行现场微调,藤本隆宏称之为“磨合”。
  结合到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特征,架构就有了开放和封闭之别。封闭型架构要求所有的接口标准都封闭在一个企业之内。开放和封闭、模块和整合,结合在一起就会出现“封闭+整体”“封闭+模块”“开放+模块”的三种组合方式。
  我们从互联网和制造业的交叉发展来看,开放和封闭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也就是说,开放与封闭永远是相对的。至于这三种组合方式为何持续不衰,从藤本隆宏对“信息”和“媒介”概念的引入可以窥见堂奥。
  如果说架构基于信息传递的方式,为日本汽车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分析框架的话,那么具体体会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就要从“媒介”视角来看。藤本隆宏使用的是“介质”一词,但从他区分的信息被写入介质的难易程度来看,介质无法脱离信息而存在,这也就是我们在普遍意义上讲的“媒介”概念了。前文所述的“产品=信息+介质”可以改写为“媒介=信息+介质”,故而“产品=媒介”。这也符合我们将汽车作为媒介来加以分析的初衷。
  藤本隆宏认为,日本人的强项是处理“不易写入信息的媒介”,也就是钢板、树脂、硅晶片这些原材料,他将此写入过程称之为“打造”。何谓“不易写入”?就是耐久性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和媒介理论中的“时空偏倚”产生的一个重要交汇点。
  在产业理论中,耐久性强意味着对库存的处理能力需求更高,丰田的JIT(Just in Time,准时制造)正是针对库存做出了卓越改进,进而成为风靡全球的管理模式。对于服务业而言,并不需要JIT,因为服务业的产品(媒介)是即刻变质或者消失的,或者说服务业提供的产品空间感很强,时间感很弱。
  媒介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偏倚程度,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商业模式,就像汽车和广播的区别。如果我们结合到企业(组织),并将媒介理论中加拿大学派的“时空偏倚”观予以局部考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制造业的主导媒介偏重于时间,其组织方式是纵向一体化;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技术催生出的新型服务业,其组织方式倾向于横向整合模式。这样认识,就可以同前文中提及的“封闭+整体”“封闭+模块”“开放+模块”三种组合方式相互印证。
  事实上,无论是日本汽车产业还是作为整体的全球汽车产业,至今奉行的都是“封闭+整体”的架构,被熟练运用于计算机产业的模块化并没有真正兴起。即使代表所谓先进制造能力的特斯拉的“超级生产”,最多也是在马斯克的大胆设想下实现了工厂的模块化,即整体上最多处在“封闭+模块”的区位。即便如此,特斯拉模式也被丰田嗤之以鼻。丰田模式认为工厂应该以人为主体,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具有通用接口能力的产品去予以搭建。
  但我们要看到,汽车产业的组织模式正处于一个从单一模式向复杂模式转变的当口。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汽车的信息属性发生了混合式的变化。比如中控台的智能化,作为智能驾驶前站的信息实时化和算法的持续优化,作为媒介的汽车的时间属性正在被降低,空间属性在加强。当把汽车作为一个为用户提供社交和娱乐信息的产品时,它就会介于“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之间。用户对实时路况和在线娱乐的需求,重要性等同于对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需求,甚至前者的需求满足还更甚一些。因此,才会有蔚来汽车采用“用户运营”的理念,取得了飞速发展。
  汽车正在发生的变化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动力:传统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正在走向高度融合。融合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华为的策略是采用Inside模式,明显充分借鉴了个人计算机产业的集成模式;腾讯采用连接模式,不以主角身份登场;传统车企大众则是采用了自行研发的一体化模式;小鹏、蔚来和理想的模式也各有不同。总之,大家都还在摸索,尚没有一个清晰的具有主导意义的路径出现。
  如果说丰田代表了“封闭+整體”,特斯拉代表了“封闭+模块”,那么中国这些正在进行中的智能汽车产业的公司和已有的汽车厂商,能否开辟出真正的“开放+模块”的方式,是十分值得期待的。藤本隆宏曾经写道,“中国的产业中有着能够改变产品架构的脱胎换骨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曾经作为封闭整体型产品的摩托车上。中国企业通过不断模仿和改良,打造出了近乎开放模块结构的产品。
  对产品架构的改变能力,是日本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最为忌惮之处。当然也要承认,汽车的构造远比摩托车复杂百倍。
  对于当前的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机会在于我们能否改变产品架构(或者说生态),风险则在于现在智能汽车处于网联汽车的阶段,距离自动驾驶的完美实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在这个过渡期中,一切都尚未明朗。

“体验”替代“感知”


  我们把智能汽车的出现认定为移动时代的里程碑,这个时代的标准常常被等同于苹果模式。苹果模式的代言词汇是“体验”,而构筑苹果式体验的,除了“封闭+整体”的软硬一体化之外,还有一对全新的互补关系iOS和App Store。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侯宏在《手机产业演进30年的战略启示》一文中,列举了1999年至今手机产业演进的9件大事。其中最新的一件事就是“互补品创新”。



  他认为,手机产业经历了两次互补品创新,一次是手机和网络(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互补,一次是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互补。“为什么运营商会失去对手机的控制呢?是因为出现了另一个行业控制点和另一对重要的互补关系,即操作系统和应用。互补品创新是行业边界拓展的重要图景。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对于以上两次互补品关系的变迁,更多是看客和接受者,而智能硬件与手机的互补性操作,可能是第一次中国企业有意识地引领行业边界的拓展。”
  这依然是站在产业的角度进行阐释,如果站在媒介本体的角度,又该如何理解呢?首先,“体验”一定是因为信息而存在的。我们在工业时代和电气时代推崇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无论是对于电子媒体还是对于汽车,它们都被认为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对于这种延伸,我们能够做到“感知”,比如我们感知到了信息的加速度,我们感知到了发动机带来的强劲动力。但这并不是“体验”。
  “感知”是以人的身体为核心进行的内容强化,而“体验”则是以媒介为核心进行的技术构建。我们“感知”的是媒介带来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已经存在于人类过去的发展经验之中,是被提前构建好的。我们“体验”的则是媒介自主化运行之后带来的人类不曾有过的经验。比如,速度是发动机的内容,我们不过是延伸了双腿,因为“速度”是我们一直都具备的能力。对于智能汽车而言,广泛的信息技术、复杂的网络互联和经典的驾乘设计交织在一起,所带来的一定是“超感知”,也就是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都未曾经验过的“状态”。这一“状态”就是“体验”。比如我们一边开车一边使用语音转换技术,在车载微信上聊晚上去哪吃饭。而当你和微信另一边的同伴说出餐厅的名称后,导航立刻自动识别,将餐厅定位成新的目的地。
  “体验”的前提是数字取代模拟,MP3提供的是“体验”,Walkman提供的是“感知”,因为MP3使用了数字压缩的技术。而后出现的在线视听软件则可以看作是“体验”的不断升级。“体验”的升级借助的是媒介的基础设施化,比如云存储、带宽和云计算构成的“存储—传输—处理”的信息逻辑。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信息逻辑的产物。我们在媒介环境中始终都依据“总线”和“地址”保持着存有的状态。无论是我们使用社交账户,还是使用娱乐软件,哪怕是在线办公,都不过是一整套复杂运算呈现出来的行为。往悲观的方向说,我们只是数字化的结果而已。麦克卢汉之后的著名媒介哲学家基特勒直言,信息机器超越了人类,也即其发明者,计算机本身变成主体,经由控制论的反馈机制而运作。或許可以说,在基特勒的眼里,数字化已然终结。
  在“体验”的层面上,智能汽车不是智能手机。它可以提供智能手机无法提供的“体验”,这些“体验”必然是单一媒介技术无法提供的。换句话说,它是媒介技术融合的产物。汽车代表的媒介需要用户依据自身经验自行解码,比如,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磨合是否流畅,刹车是软了还是硬了,转向助力是轻了还是重了。以中控台为代表的智能网联代表了用户无需解码的媒介,用户的经验不在自身,而是被存储在了车端、手机端,甚至是云端。两种经验的对象也大不相同,汽车代表的是“感知”经验或者是身体经验。智能网联代表的是“体验”的创造性或者是情绪、思维的活跃度。对于智能汽车的用户而言,发动机指标可能远不及高精地图或者车载微信的易用性更重要。
  我们为什么说智能汽车是移动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它的复杂达到了新的高度,两类相悖的媒介必须要融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新的“体验”,这不是给智能手机安上四个轮子就能解释的,更不是给汽车多加几个芯片就能解决的。融合尚在过程中,也因此会出现前文所讲的一切尚不明朗的局面——网络巨头、方案供应商、传统车商彼此拉拉扯扯,互有进退。至于蕴藏其中的新的产业规律何时浮出水面,也就是两种媒介究竟以何种产业方式打破现在的混乱,可能要等自动驾驶技术成熟运用之后。
  自动驾驶才是最后制胜的砝码。
其他文献
7月24日 ,“双减”政策落地。这份全名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政策曾传闻了数月之久,监管力度之强、覆盖范围之广,让K12教培行业被“一网打尽”。  移动互联网黄金发展期中,在线教育是风头最劲的行业之一,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更是大放异彩。而现在,学科类培训机构营利和上市融资被禁止,教培行业最大的三家上市公司股价、市值急速跌落:2021年初,新东方股价
期刊
China overtook Japan last year to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market for industrial robots, accounting for 37,000 of 180,000 units sold worldwide, according to a new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Feder
期刊
“摘下眼镜摄影机里好看一些吗?那就摘下来吧。”  失焦是近视都会存在的问题。她仍然试图将目光聚焦在说话人的脸上,这是她的习惯。“我有一个长项,盯人盯得蛮紧的。”或许是个性使然,抑或是多年人力资源工作所养成的下意识行为。  这是她加入公牛推动变革的第九个月,也是她个人职业生涯的又一次变化。“我的工作经历都是这样,七八年会有一个变化。”  从履历中不难看出她对“变化”的追求。在英格索兰的八年里,她先后
期刊
Almost all of the six hundred and twenty million Chinese people and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domestic firms that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daily store some form of content online. Social media platf
期刊
You talk about the changing hierarchy of cities. Could you elaborate a bit about what that entails?  Basically we’ve identified three themes that are driving that changing hierarchy: Globalization, ur
期刊
在小区里遇到一位邻居,女儿和我家孩子一样小升初,难免谈起日前公布的“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我开玩笑地问:“你家里是孩子轻松了,还是家长轻松了?”  她叹了口气说:“孩子是轻松了,我们怎么会轻松?那是更烦人了!”因为他们夫妻俩都要上班,老人又都在外地,身体还不好,都帮不上忙,工作日白天又不放心就这么把孩子扔在家里,以往倒是可以丢给校外的托班,但现在教培行业刚被
期刊
国家的“双减政策”落地,为教培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暴风骤雨。前文,我们从家长的视角理性解析了为什么说教培行业不应该被团灭,现在,我们将焦点移至教培企业内部。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2020年还热钱涌动的在线教育,最近正在经历着史上“大地震”,教培行业的一大波裁员潮,以风起云涌之势汹汹展开……“双减”意见下发的第二天,高途集团创始人、CEO 陈向东就召集管理层开会,定下了裁员30
期刊
Images of workers striking outside the factory of one of northeast China’s largest steel groups in late June could be taken as just the latest example of the ongoing woes of the industry. Overcapacity
期刊
“躺平”最近成为被广泛提及的社会热词。“躺平”似乎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声——奋斗无望,只能躺平。  躺平正面看是放下,负面理解是放弃奋斗。而一些社会精英(如白岩松)也发出疾呼,指出“躺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这些辩论放大了舆论的争议,关于“躺平”的讨论俨然变为了年轻人和年长者,社会底层和社会精英,失落者和成功者等不同的人群代表的思维模式的社会价值观对峙。该“躺平”还是不该“躺平”?  
期刊
我第一次读《道德经》大概在20年前,虽然当时也看不太懂,但并没有因此望而生畏,反而读得很舒服,感觉书中很多句子美轮美奂、气象万千,蕴藏着一种让人精神宁静且开阔的能量。《道德经》是一本中国人避不开的书  《道德经》的版本很多(甚至还有《德道经》),对其解读更是五花八门。有不少人痴迷于给《道德经》重新断句,比如把“道可道,非常道”变成“道可,道非,常道”,还有人把《道德经》看成一门玄学,试图从中找到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