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让我和幼儿共同成长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半年的教研实践工作,我对“做中学”的目标和原则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也逐步体会到了“做中学”的精髓。体育游戏“踩影子”是幼儿园的孩子们百玩不腻的经典游戏,在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商讨下,制定了《影子》系列活动,以下就是我的一些体会与总结。
  
   一.提高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孩子们有自己的假设,这是他们主动构建知识的前提。只有让孩子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才能真正让孩子“用做科学的本来方法学习科学”。
   如在探究“影子”的活动中,,先让孩子们把自己头脑中的影子描绘出来,只见一张张白纸上呈现出了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影子来,有红色的、彩色的、微笑的、装鬼脸的、黑色的等影子…。当孩子们把自己画的影子展示在黑板上时,教室里象开水般热开了锅,“啊!影子怎么是白色的”“怎么有彩色的影子?””影子不是彩色的是黑色的!”“不对,影子是蓝色的!”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每个小朋友画出来的影子都不一样。此时,我提出要求:“影子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证明一下!”这下可提醒了孩子们,他们赶紧分头寻找材料进行实验,开始仔细地观察。结果显示:影子是黑色的。孩子们恍然大悟。这时我就和孩子们一起整理记录图画,让孩子们观看比较,孩子们明白了:有时自己的想法与客观事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使他们初步学会客观的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我深切地领悟到陈鹤琴先生说的:“让孩子自己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的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 “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的,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教师要重视幼儿在园生活的一切活动,凡是孩子们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有了直接的经验,就能认识事物的性质。
  
   二.帮助孩子体会思考的乐趣和帮助的快乐
   为了提供探索影子的场所,我们设立了影子墙,孩子们午饭后常常三五成群的跑去观看,时常为各自以前天真的想法而觉得好笑。但渐渐的孩子们看出问题来了,大家窃窃私语“力力的影子是圆圆的,张亦凡的影子却是方形的”;“姚晟钰你画的影子又是什么形状呢”“我也不知道呀?”我抓住时机把孩子们集中起来,我说:“影子是黑色的,但它长的什么样子呢?”大家有的说象郭晨欢画的就是对的;有的认为萌萌画的是对的,一时争论不下,最后我让孩子们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 “我与我的影子”这一环节正是在孩子自己的学习中完成,我只是常问问孩子有什么不明白?觉得哪里有困难?每当这时我并不急着回答,而是让能干的孩子来告诉大家,让孩子们各有所获,可是光是解答仍然是不够的,有的孩子在实际操作中仍会感到困难。我提议请(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自己去找一个需要帮助的朋友,“当一当小老师”。这样的做法很受孩子们的欢迎。能干的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帮助的快乐,适时适度地帮助能力较差的朋友,使他们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朋友间的互相学习帮助使他们的感情更加融洽了。
  
   三.结合主题活动帮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1、教师应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
  在实施“做中学”课时,提出一些引导性质的问题,如:“影子在哪里”,让幼儿自己选择验证材料,他们有的把图书横着放,有的竖着放,有的把书打开放,孩子们就会发现,手电筒照出来同样的物体不一样放置,它们的影子就不一样。同时,引导孩子们把自己的实验过程一一记录下来,然后讨论。一致认为:影子的形状跟被照的物体的轮廓是大致相似的。我们通过摆弄物体,就能改变影子的形状,变出各种形态各异的模样来,孩子们对这一发现高兴得欢呼雀跃,对影子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而讨论中,“小问号” 蒋xx又提出了她的新发现:“老师,我发现影子有时还会变大变小呢?影子是会变的。”“影子会变”这一发现再次把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推向高潮。是的,教师要抓住时机给予适宜引导。让孩子们在自己不断的尝试、失败、思考、再尝试中将知识和技能结合。在操作中习得直接的经验,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2、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中体验和发现的乐趣。
   儿童是主要学习者、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也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孩子们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不要事先做示范,如“有趣的影子”活动中,他们一会儿把手电筒举得高高,一会儿把手电筒紧贴玩具,一会儿又把玩具和手电筒拿高放底,在反反复复的实验中,相继看到了会变的影子,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终于发现光和影子的具体关系。有的幼儿欣喜地告诉我:“冯老师你快看,小马变成大马了。”实验室里,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虽然孩子们并不很理解影子变化的原因,但是这生动有趣的探索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成长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 提供幼儿合作表达与交流的机会。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在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为此,我园购置百余种物品,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物质条件。比如:“拆装圆珠笔”,我为幼儿每人准备一支单色和一只双色圆珠笔,让幼儿试试拆装。使得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乐于创造。
   通过这一段时间来活动的开展,我们惊喜的发现小朋友有不同程度上的成长。活动培养了细心、耐心、陶冶了审美情趣,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使教师提高了认识。 教育是一门艺术、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回应幼儿们千变万化的回答也是一门艺术,让我在学习与实践中和孩子们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倩《幼儿科技教育资源部开发的创新实践》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年11月)
   2.刘晓东《论儿童教育的出路》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年第11期)
   3.庞丽娟《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科技实验幼儿园江苏 213016 】
其他文献
在分析弹簧垫圈性能的基础上,阐述了将其加在受轴向载荷的紧螺栓联接中对其承载能力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必然现象,“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只会使学生怕字当头,逃避现实,不敢去思考和发问,进而扼杀他们的探究.创新精神。俗话说:“人无完人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设疑,解疑的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抓住“设疑”来更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更精彩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时,抓住课题设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内容的精髓,有的课题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教学时抓住课题让学生设疑,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作为质控菌,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7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猪链球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CLSI)的临界浓度作为判断标准,判定了猪链球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掀起的“ 浪花”,我们要珍惜和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构建融洽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乐思善学,学得其所。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 对象’‘ 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 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综观全局及时掌握学生需要,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
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许多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但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改革还远远没有跟上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其具体表现为: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少;书本内容多,课外内容少;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这不仅违背了设置作业的目的,也挫伤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家庭作业也
我们明德小学成立还不到一周年,作为明德小学教师的我,还是头一次听“异步教学”这个陌生的新兴名词。什么是异步教学?它是怎样的?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中接踵而来,我只懂得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