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72889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那么,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人格塑造策略
  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学诗的功夫在诗外,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
  即使人对语言现象的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尽管语感能力的形成转化过程寓有人格的自我选择、自我参照、自我完善机制,但这并不意味语文教学于良好人格的培养是无所作为或可有可无的,相反,其深刻的审美体验能力却为语文教学赋予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人格塑造优势。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良好的語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也没什么不妥;陆游的《咏梅》是题咏人生的高格调之作,就没有必要用同一套子勉强学生同毛泽东《咏梅》诗分出高下。
  三、能动参与策略
  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性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涵咏”体味过程中习得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到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进而形成他们头脑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切忌越俎代庖、一讲到底。近年来语文界积极倡导的“语文活动课”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培养语感能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学生在各种听、说、读、写活动中有了强烈的作者、读者角色意识,自动探究、倾心实践,于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认知图式的构建。
  四、实践感受策略
  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实质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情况如何。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实质上是关于语言的感性认识),而不在于使之掌握理性化的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或者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应当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即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目前“大语文”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能动的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五、整体感知策略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这就是说,语言现象与涉及语言的所有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我们接触了某种语言现象,就可能接触有关语言的全部知识。这里强调的整体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并非通常所说的课文整体、单元整体,更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在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面目全非。基于上述理解,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方法论术语,它对语感能力培养的意义就分外突出了。
  六、形象思维策略
  语感能力具有直觉思维特性,事实上直觉思维说到底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且汉语和文学又无不具有形象性特征,这就为语感能力培养实施形象思维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行性依据。再从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来看,人脑对拼音文字的处理是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位来职掌的,汉字具有“左视野优越性。”而左视野传入的信息主要由右脑处理,右脑主要储存“图像”,所谓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完成,而右脑与创造性思维又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因此,对于培养创造性语文能力为目标的语感能力培养来说,形象思维策略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视语感能力培养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由语文学科内部规定性和教学活动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把人格构建塑造能力视为语感能力最高层次意义上的目标。这不仅为深化语文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出广阔前景,更对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人的素质培养具有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学生的朗读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多数低年段的小朋友在语言学习的阶段听习的是有方言特色的普通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要他们达到朗读的要求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让他们既有朗读的兴趣又能达到朗读的预期目标呢?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通常采用下面的几种方法。     一、润物无声的伴读    伴读,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刚入学不久的孩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必须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切忌教学时实施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必须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而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
如果说理科的教学在课堂上主要是偏于“说理”;那么,语文教学在课堂上,则主要是重在“传情”。通过传情而授知、而说理、而达意。语文教学的知、理、意,都是寓蕴在“情”这个字里的——情发于心。要“传情”,就必须“知心”。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只有“心心相印”,才能使教师的讲授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情况既是这样,那么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比起来,对课堂心态的研究,不是显得格外重要了吗?  现将语文课堂上,师生两
摘要: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广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激发 学习 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推动人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因此,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
【摘要】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要身体健康外,还要心理健康。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也是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关键时期。因此,既要注重身体素质的锻炼,也要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教育 健康思想    学校体育教育是通过运动来进行教育的,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
摘要:作者针对中小学语文中国学系统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国学系统化教育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
摘要:新课程与原课程相比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诸多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给一线教师自主创新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将新课标中所蕴含的全新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教学改革之中,真正达到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目标。数学教育已不再是教学生计算和培养思维能力了,而是把“学以致用和教书育人”的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关键词:更新理念 激发兴趣 激励质疑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
同学们,在童年生活中,你肯定结识了不少伙伴。同学、邻居、亲友、表兄妹……你是不是很了解、喜欢他们?他们做过的事是不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善于选材、注意积累、多观察、勤动笔,就可以把童年趣事记录下来。怎样把童真童趣再现出来呢?    一、精心选择材料    1、写童年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选材很重要  必须限制在童年的时间里,不能随便选一件事来写,要写以前发生的事,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才能真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