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元问题”的设计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问题”是指根本性的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问题化,将道德与法治学习问题结构化、生活化。只有构建“问题化、结构化、生活化”三位一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才能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问题更具有价值。“元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从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元问题  问题重建  教学策略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问题的原点去思考、探究,这样的问题称为道德与法治的“元问题”。“元”有“初始”“始基”的意思,意味着“开始”“第一”“根本”等。“元问题”往往是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的核心、关键。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元问题”,进而借助“元问题”思考、探究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是什么”,追问“为什么”,思考“怎么样”“还可能怎样”等内容。
  一、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问题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是丰富的,如何运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笔者认为,一个根本的策略就是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能将教学内容汇聚起来。“元问题”是学生探索教学内容的“诱发器”,是学生构建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的“助推器”,也是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生成的“加油站”。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来看,“元问题”就是“源问题”,也就是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背景、源头等的问题。教师只有厘清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根本要素,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元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没有进行空洞的、抽象的说教,而是从两个层面展开教学。首先,笔者展示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贵州某网民在微信朋友圈中散发谣言,被当地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的事件,从而引发学生对“言论自由”的讨论;其次,笔者展示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美两国防疫措施的相关内容,从而引发学生对“行动自由”的讨论。通过对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的深入探讨,学生能感悟到自由的真谛。通过研讨,学生对自由形成了一种辩证性的认知,而不是将自由看成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将自由理解为对他人行为的漠视、不负责任等。同时,通过对“元问题”的深入探讨,学生认识到“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个人自由与集体自由”“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自由与法治”等的关系。
  二、将道德与法治学习问题结构化
  “元问题”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载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问题化,还要将道德与法治学习问题结构化。结构化就是要把握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源流、构造、关系及内在的运行逻辑等。只有将道德与法治学习问题结构化,才能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认知。
  问题结构化不仅能让学生去思考、探究问题的本质,还能让学生去思考、探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元问题”汇集起来,构建问题链、问题群、问题块、问题组,这就是将问题结构化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以问题为载体,致力于培育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在活动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链:①如果让你“官宣”,你将选择怎样的人和事?说出你的理由。②2016年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够成功逆袭?如果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失利了,女排精神还在吗?③当下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一些经典常常在网上被恶搞,比如给英勇的烈士戴上滑稽的帽子。面对恶搞经典,你是怎么看的?笔者借助于问题链,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多元对话、尊重理解中学会选择,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将道德与法治学习问题生活化
  “元问题”不仅是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的,也是对于学生而言的。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效能是不同的。很多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元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不具有“元意义”。这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元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将道德与法治学习问题生活化,才能让问题既具有学科性的“元意义”,又具有生活性的“元意义”。
  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拿着教材照本宣科,用教材知识来诠释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很难体现道德与法治“元问题”的价值的。只有当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问题融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探究,并被学生有效地内化,“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意义的。将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问题生活化,目的就是要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系列“元问题”情境。这些情境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能引导学生观照当下生活,吸收正能量。例如,有“未成年学生骑共享单车不遵守交通规则与左拐疏于观察的客车相撞,导致死亡”的案例,有“有人逛动物园,因为不听劝阻下车进入野生动物活动区,被老虎活活咬死”的案例等。由于这些案例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思考、研讨就具有现实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又要关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优质的“元问题”。
  “元问题”设计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新方向。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问题化,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将问题结构化,是为了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而将问题生活化,则是为了解决“应该怎样学”的问题。只有构建“问题化、结构化、生活化”三位一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學体系,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问题具有“元意义”。教师只有借助“元问题”教学,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从宏观角度来说,中学政治课程主要以学生准确认识自己、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出发点,致力于在教学中通过对思想道德意识的渗透与融合,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水平,最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当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并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学习计划与安排,促使学生增进对政治学科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篇小小说.作者以轮船遇难为题材,层层铺叙,着力对哈尔威船长在沉船前组织救援的场面进行了细致刻画,一位临危不惧、舍
期刊
课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是儿童学习的阵地,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指向课堂的主人——每一個儿童,既然是儿童在学习,那么我们认为,课堂学习就应该彰显浓浓的“儿童味”。如果在常态课堂学习中,我们能够基于儿童的基础知识、技能、经验、情感去整体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元素,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具有浓浓的“儿童味”。如果教师能够始终遵循这样
期刊
一哥:  你好!我今年五年级了,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游,但是不太稳定,用妈妈的话说就是“能把人吓出心脏病”。通过认真的反思,我好像发现了其中的原因,但是不知道怎么破局。我非常喜欢漫画,还是学校“动漫社”的副社长,爸爸挺支持我的爱好,还力排众议给我订了双月刊的漫画杂志。一旦拿到新书,我的心仿佛插上了翅膀,如饥似渴地阅读、临摹,不能自拔,有一次连作业册都搞丢了。也正是拿到新书的那个月,我大小考试都会不太
期刊
“综合性学习”已被纳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为学生提供真实性较强的教学情境,将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进行研究,从“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入手,根据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以期让学生能得到综合性成长,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一、“综合性学习”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能打破学科之间
期刊
化学实验类试题作为近些年高考化学当中的重要部分,其考查知识全面、考查形式灵活,是体现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想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显著的效果,化学教师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