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冠心病房颤与左房大小和瓣膜病变的相关性

来源 :老年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是老年人心房颤动(Af)的常见病因。为探讨老年人冠心病Af与左房大小及瓣膜病变的相关性,现对我院65例老年人冠心病Af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对象 选择住院且资料完整的老年人冠心病Af患者65例,其中阵发性Af(Ⅱ)30例,男28例,女2例,平均年龄70.8±6.8岁;持续性Af(Ⅲ)35例,男32例,女3例,平均年龄71.7±7.1岁。无Af老年冠心病(Ⅰ)32例,其中男29例,女3例,平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a common caus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n the elderl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derly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 and left atrial size and valvular disease, now 65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 data analysis report is as follows. Clinical data A, object selection hospitalized and data of 65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 30 cases of paroxysmal Af (Ⅱ), 28 males and 2 females, mean age 70.8 ± 6.8 years; persistent Af ( Ⅲ) 35 cases, 32 males and 3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71.7 ± 7.1 years. No Af elderl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Ⅰ) 32 cases, including 29 males and 3 females, flat
其他文献
发展到今天,活动房车不仅是贫穷的、没法买房的人们的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信仰。我喜欢这个比喻:“车外是整个世界,车内就是家。”房车仅仅是车吗?仅仅是家吗?仅仅是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人文教育”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前卫教育理念。于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成了广大教师探索的方向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践行生本教育的理念,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进行课堂设计,努力构建生态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愉悦地求知、轻松地活动、健康地成长。   语文生态课堂的理想状态是回归语文本质、体现语文本色,实践语文本真。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建构生态课
目的观察体积分数为600mL/L氧暴露对早产大鼠肺肿瘤抑制蛋白p53和肺细胞周期调节基因(p21waf/ci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与新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孕21d早产
本文报告135例中老年肥胖型高血压的临床分型与血液动力学特征。临床上按血压特点分为:单SBp↑,主SBp/DBp↑,单DBp↑,SBp/主DBp↑四型,与血液动力学改变有一定内在联系。本病
目的 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1-9月收治的RDS早产儿70例.根据胎龄、体质量、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常频机械通气治
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好的问题设计应该体现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集中度。本文以《孔乙己》中“人物命运的分析”为例,谈谈在问题设计中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   一.思维的纵深:孔乙己叫什么?   教学《孔乙己》之前,学生对教材有个熟悉的过程。在他们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后,我和他们有过一段随意的谈话:《孔乙己》课文看了,觉得孔乙己是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的回答简洁多样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1768-1822)是宜兴紫砂壶制作的大师级人物。他与好友杨彭年合作,使明代以来的茶壶制作成为别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创作出了闻名天下的“曼生壶”。曼生壶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下课外古诗词第8首
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于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阅读“对话理论”,准确揭示了阅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通过多重对话的开展,形成心灵交流,产生个性感悟,最终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阅读者(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阅读对话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学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