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历史沧桑歌现代华章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m9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曲家韩兰魁80年代中期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又赴中央音乐学院及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进修学习。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和不断努力,他己步入国内有实力的、成熟的作曲家行列。其创作无论是形式体裁还是内容表现都十分广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作曲家的创作涉及舞剧、多种形式的管弦乐、室内乐、影视等诸多音乐体裁,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大赛事中获奖。2013年金秋,汇集作曲家多年创作心血的“韩兰魁获奖作品展演——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于9月26、27日在西安音乐厅奏响。本场音乐会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及音乐爱好者,其所引起的反响和好评见证了作曲家不凡的艺术造诣和功底。本场音乐会由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共同演出,并特邀琵琶演奏家杨靖、女高音歌唱家和慧以及陕北民歌手王向荣、王晓怡等联袂演出,由青年指挥家侯颉执棒。
  本次音乐会上演韩兰魁创作的交响音乐作品4部,时间跨度二十余年。展演的作品计有;交响乐《音诗——丝路断想》、交响音画《梦浴华清》、琵琶协奏曲《祁连狂想》、合唱交响曲《绿色的呼唤》等。音乐会节目的安排可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但其主题均以反映西北区域的历史与人文为主旨,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韩兰魁对“西北”文化区域概念及其人文题材的偏爱。联系作曲家从小生活在甘肃,继而在陕西求学、工作的生活背景,该区域文化环境下人们所特有的广衰、浩瀚、雄浑、厚重以及顽强和坚韧的生存气质,不仅给他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同时也赋予了他创作上独特的风格品质。无论是作曲家的题材选择、素材的运用以及地方性音调的渗入等无不显现出地域文化风格与作曲家精神品质的有机联系。历数作曲家近年来的佳作:如小提琴曲《陇原情》(1984年)、舞剧《敦煌神女》(2007年)、大型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合作,2009年)、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合作,2011年)音乐作品,均显示出作曲家将民族、地方音乐元素与现代专业作曲技术融为一体的创作理念,反映了西北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与人民的精神风貌。作曲家沉湎在对恢宏而又悲壮的历史的感悟中,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音乐会上半场以交响乐《音诗——丝路断想》拉开序幕。该作完成于2003年,曾在2005年1月31日入选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新年音乐会”,由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演奏,并于2006年获得中国文化音乐奖。作品以古丝绸之路为背景,通过神秘、朦胧的音响组合将听众带入昔日令人神往的朝圣之旅,并以此赞美生命和爱情。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用四个乐章向人们展示了滚动的历史画卷,讴歌了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交通要道所具有的人文意义。四个乐章四幅画面,作曲家以其最擅长的抒情笔调将其一一铺展开来。第一乐章“古道”,描写丝绸之路的古远与艰险。在写作中,作者在短暂的引子之后,将一个带有增四度音程的主题依次在木管和弦乐声部呈现,并以钢琴在低音区做打击乐般的呼应。这个带有孤独、神秘色彩的主题引导全曲,并在乐曲结束处再次呈现,形成与乐章开始处的呼应,有一种行进感和时空变换感。经过第一乐章的娓娓铺陈之后,第二乐章“大漠”一开始,便以乐队全奏的形式奏出明亮辽阔的音响。这一乐章的音乐主题以级进进行居多,极具歌唱性,将听众带入“大漠孤烟直”的广阔、震撼的美景之中。中段作曲家别出心裁地使用了中国打击乐——板鼓,配合木管组持续不变的背景,加上铜管组和弦乐组点描式的写法,使音乐情绪逐渐变得激昂,通过不同音响层次赞美了大漠中景物的多变与瑰丽。第三乐章“恋歌”篇幅短小,与第二乐章形成鲜明的情绪对比。假如第二乐章是直抒胸臆的泼墨画,那么第三乐章就更像是一幅素雅的水墨画。这一乐章以丝绸之路上的爱情故事和翩翩舞姿为题材,主题是以六声调式为基础构成的,在长笛温暖而舒展的歌唱中,配以竖琴柔和的背景,韵味隽永。第四乐章“桑田”,在乐童第一段,钢琴清丽的音色在高音区奏出一个朴素的、略带乐观情绪的主题,带有西域外来音乐的特点。发展部在弦乐组十六分音符的极速背景下,乐队全奏辉煌壮丽,尽情展示和歌颂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沧桑和伟大。结尾处加入管钟等打击乐,模仿管风琴效果,突出了雄伟、庄严的气氛。总体来说,四个乐章在内容上一脉相承,在结构上情绪对比鲜明。
  上半场第二首作品是交响音画《梦浴华清》,这原本是作曲家创作的舞剧《梦回大唐》中的第三幕,后经修改整理而形成一部交响音画。作品以唐代华清宫的生活为场景,以舞蹈语汇为律动,多调性、多层次的音响结构,刻画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柔板,主题旋律以附点音型居多,具有舞曲的特点。乐曲强调了立体的空间感,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竖琴和钢片琴的琶音闪烁是画面的前景,描绘了华美的舞蹈布景。弦乐合奏是画面的中景,描绘了舞者柔美婀娜的舞姿。这样动静对比将一幅裙裾飞扬、舞袖翩翩的场景展现在听者眼前。第二部分行板,主题更加开阔,尤其是加入排鼓这一音色的神来之笔,以多种演奏方式给听众营造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形象地烘托出唐代音乐的神韵。这部作品的音乐材料凝练统一,既有客观的场景描绘,又有主观的情感表达。主题乐句之间逐步展开、层层递进,非常精致,既现代又和传统风格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上半场压轴作品是琵琶协奏曲《祁连狂想》。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部重要的大型民乐作品,是应香港龙音唱片公司的委约之作。作品创作于1995年,曾多次在海内外演出(2000年台北,2004年美国休斯敦),并于2013年获得文化部第二届华乐协奏曲优秀作品奖。作曲家深知,以民族独奏乐器创作西方形式的协奏曲,既要突出民族乐器的特性,又要符合西方音乐形式的结构。民族乐器大都以演奏旋律见长,然而对于部协奏曲而言仅有优美如歌的旋律是远远不够的,要将一系列的音乐技法和形式同民族乐器所擅长的优雅意蕴相结合才是作品所应该追求的古风精髓和整体意蕴。故而,在《祁连狂想》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奏鸣曲式这一西方的基本曲式结构,结合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充分发挥了这一乐器的优势。在独奏乐器与乐队的结合上,也做到了掌控自如,游刃有余。   《祁连狂想》以祁连山为背景,展现了生活在这一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作品音乐材料简约明晰,主部由一个带再现的三段曲式构成。引子是一个纯四度构成的主导动机,经过琵琶和乐队的简短对答陈述后,由主奏乐器琵琶演奏出一个仍以纯四度贯穿的乐观的主部主题,在琵琶的不同音区呈现。这个主题音调来自于甘肃民歌《尕老汉》,并由此衍生出了作品中的其他重要主题和一些段落的旋律,“贯彻了单一主题控制全曲的作曲技法,并显露出调性重叠等现代技法因素”。中段的音调节奏舒展具有更强的歌唱性。乐曲的副部主题来自于青海民歌《下四川》,与主部主题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它与主部主题之间既形成对比又存在内在联系。副部舒展悠长的旋律绵延不绝、一唱三叹,尤其在乐队全奏完整地呈现《下四川》民歌全貌时,那种悲戚和离愁更加强了原民歌的艺术感染力。展开部主要展开了主部主题,在不同调性上变化重复,在音响上、力度上不断加强作品的紧张度,并由此引向华彩乐段。华彩乐段较短,琵琶以丰富的演奏技巧尽情挥洒了略带伤感的旋律,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在经过展开部漫长而激烈的主部展开之后,再现部作曲家安排了倒装再现,先呈现副部再呈现主部,并逐渐推向乐曲的结束高潮。
  在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才华和艺术功底。作曲家从小学习过琵琶演奏,对于它的演奏技巧、表现性能等均有较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并在以往的创作与研究中,曾专门撰写过相关文论来探讨琵琶等民族器乐作品的写作方式。通过长期的积累,厚积薄发,在《祁连狂想》中,独奏乐器体现出如下特点:1.充分发挥了琵琶的各项演奏技巧,如摇指、轮指、扫拂、空灵的泛音、充满韵味的滑音等,极大地体现了琵琶富于变化的音色;2.指法应用较为丰富,几乎使用了琵琶的所有把位和音区:3.常用分解和弦来组织音乐的进行和发展,转调丰富。尤其在现场演奏中,琵琶演奏家杨靖的演奏精准而又显露个性,从容而又果断准确,细腻时丝丝入扣,壮烈时声如裂帛。这种对乐曲的二度创作更为作品增色不少。乐曲中琵琶推、拉、吟、揉所表现出的不同情绪和色彩使听众不得不赞叹作曲家对琵琶、对乐队高潮的驾驭能力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音乐会下半场只有一部作品,即交响合唱曲《绿色的呼唤》(词作者元宏、廖原、飞林)。这部作品创作于1992年,距今已有21年时间,但如今听来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原作是五个乐章,2010年经过修改后,又增加了一个乐章。这部作品在当年曾经获得了陕西省音乐创作一等奖,并于2012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金唱片奖。作品以其深沉的社会命题,通过六个互相关联的乐章,从不同的侧面把生态及人们的关注交织在一起。既有对往昔历史的追忆,又有对当前现实的感叹和对明天重现昔日辉煌的热切期望。其六个乐章分别为,第一乐章《高原悲叹》;第二乐章《黄帝陵遥想》;第三乐章《沙流统万城》;第四乐章《昆仑冰雪消融的季节》;第五乐章《苏醒的黄土地》:第六乐章《绿色的太阳》。作曲家在这部交响合唱中对乐器的配置十分精要。
  第一乐章《序曲——高原悲叹》是一首纯器乐演奏的序曲,主题由二度音型和切分节奏构成,也是贯穿其他乐章的主导音型,旋律进行以下行表现出悲叹的标题主旨。木琴以干枯、快速的演奏将人们带入西北水土流失、风沙漫天的情境之中。
  第二乐章《黄帝陵遥想》(合唱队和乐队)是较富戏剧性变化的乐章,使用复三部结构结构。这乐章中,作者用管钟之声把人们带回古老的历史岁月中,引导人们回忆古轩辕黄帝的建立的“黄河不黄流水清,惊鸿舟楫飞千里”的生生不息的景象。在乐曲开始处,英国管演奏出的一个具有十二音技术和西北传统调式相融合的旋律,引发人们的嗟叹和思考。同时在乐章中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争斗,形成王朝更迭、山河沧桑的一页页历史巨变。
  第三乐章《沙流统万城》(合唱队和乐队)。这一乐章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争斗进而受到自然惩罚的哲理思悟。乐曲以调性音乐和序列性技术相结合的手法,短促的节奏型、卡农式的模仿交织着打击乐所刻画的风声,向人们展现了黄风、黑沙肆虐的情景。中段继而以多调叠置的手法,凭吊生态遭受摧残的沉痛之情,谴责人们盲目发展工业牺牲环境的愚昧行为。尾段合唱队重新呼唤绿色,讴歌了黄土儿女对绿色的期盼。在这个乐章中,器乐段落与声乐段落交织在一起,具有回旋性的特征。
  第四乐章《昆仑冰雪消融的季节》(女高音独唱、合唱与交响乐队,由女高音歌唱家和慧演唱)。这一乐章的结构是单三部曲式,经过简短的11小节引子之后,第一部分是一段美声女高音独唱,描绘了西部昆仑冰雪消融的情景。中部音乐逐渐活跃,女高音声部与合唱声部相互呼应,错落有致,引向舒展宽广的情绪之中。再现部有所缩减,开放性地结束在主调三级音上的大三和弦上。
  第五乐章《苏醒的黄土地》(领唱、合唱与交响乐队,由陕北民歌手王晓怡和王向荣领唱)。在这乐章中,作曲家吸收了陕北地区的民歌风格元素,用现代作曲手法和传统相结合,共同营造了美好、酣畅的热烈气氛,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一乐章音乐大致可以分为“民歌风的女声独唱与合唱;安塞腰鼓与号角叠置;男高音独唱与合唱等几个完全不同的部分。”第一段民歌风的女声独唱亲切而朴实,第二段作者用小堂鼓、中国大鼓、中国大镲以及大军鼓等打击乐器组合营造了安塞腰鼓热闹红火的场面,丰富了西方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第三段男声独唱唱出了“信天游唱罢昨天唱今天”的豪迈气魄。该乐章运用大家熟悉的陕北民歌音调,与前一乐章构成了雅俗共赏的格局。
  第六乐章《绿色的呼唤》(合唱与交响乐队),这一乐章中作曲家充分调动了乐队、人声,以歌颂型的音调形成全曲的高潮,浑厚辉煌。乐曲第部分开始主题在弦乐声部,伴以管钟的八度震音,用从容的旋律表达作者畅想中的绿色家园,并在其中对第一乐章的音乐主题做了回顾。第二部分作者用一个赋格段,依次在男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女中音声部、女高音声部程式主题,最终引向欢呼胜利的高潮。
  在这部合唱交响曲中,作曲家充分发挥各声部音色的特点和对位化手法,和声语言上既有西北音乐的传统特性,如信天游的音调使用。又有西方现代音乐的技术体现,如多调性、序列音乐的技法。在这部合唱交响曲中,合唱与乐队的关系被作曲家做了妥帖地处理,合唱声部成为交响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交织,融为一体。   纵观本场音乐会作品,不仅跌宕起伏、充满古风雅趣,又荡气回肠、奏响时代强音。音乐会体现了作曲家的整体艺术风格和独到的人文关怀之情。
  一、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题材中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作曲家生长在西部这样一个广袤的土地上,通过音乐反映历史文化的传承,关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人类自身发展,是他创作的诉求。在作品《思路断想》和《绿色的呼唤中》,前者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后者则在厚重和和壮丽的气氛中,憧憬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未来。
  有关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历来为学界所关注,众多学者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此氛围下,音乐家的注意力也被吸引了过来。通过创作,一方面表现怀古之情思,一方面展现蕴含在其中的历史优秀文化积淀。从丝绸之路到盛唐雄风,从沙漠古道到绿色的呼唤,韩兰魁的音乐创作展示出的就是一幅幅浓缩的历史画卷。而作曲家以广阔的艺术视野,以绿色为主题,通过合唱交响乐的形式,把人们关心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凸现出来,所能反映的既是对大自然的讴歌和理解,也是对生命的关注与赞叹。诚如作曲家自己所言:“我深爱着生我养我的故乡,真切地希望通过音乐语言这种形式,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二、以歌唱化的旋律抒发诗化情怀
  上述音乐作品中,大多具备了气息宽广、优美而易于记忆的旋律,给听众留下深刻的音响,这在交响化的器乐创作中是难能可贵的。作曲家非常重视旋律的作用,因为旋律最容易代表地域风格和个性。韩兰魁作品中的旋律不仅具有塑造音乐形象、抒发情怀的功用,更成为推动乐曲发展的动力,层层推进,造成变化与对比。作曲家细腻地领略了传统音乐的风格、神韵,力图让那些由感官所知觉到的场景和画面,经过艺术的再现为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鲜明、情感动人。
  三、以简洁清晰的配器营造质朴韵味
  笔者对照作曲家的总谱,发现其谱面简洁、清晰,但表达形象却准确凝练,体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配器中,除了起到适度强化情景的造型作用外(如《绿色的呼唤》之“大漠”中的广阔震撼情景描绘,“沙流统万城”中黄风、黑沙的形象塑造,《梦浴华清》中欢乐歌舞意境的渲染等),几乎找不到刻意地对辉煌绚丽的配器效果的追求,而是着意于音乐表现的需要。此外,在配器中挖掘新的演奏技法、寻找新音色的结合也是配器的一大特色。如《丝路断想》之“大漠”中,用板鼓加铜管组及弦乐的独特音色组合,形成了大漠倏忽变化的景色j《梦浴华清》中采用打击乐(排鼓)表现唐代乐舞的舞蹈场面等,都力图将乐器通过不同组合,形成新的乐队音效色彩。
  当然,一场音乐会的成功也离不开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的诠释。本次演出的乐队是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其成员多由在校教师和学生构成,但其所展示出的高水平和雄厚实力让人叹服。青年指挥家侯颉在音乐会作品中的细腻精准把握,以及自己独特的指挥处理,很好地诠释了韩兰魁交响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和慧的鼎力加盟,杨靖的精彩演绎以及陕北民歌手王向荣风味十足的纯朴歌喉等等,共同为音乐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别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时代憧憬着这样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是他作品的最好注释,而他的作品则是他一生最好的佐证。”(《奥斯特洛夫斯基》卷首语)韩兰魁的音乐作品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它“徘徊在作者的意识里,时而含蓄,时而外露,执著地、顽强地伴随着整个作品。”这种责任感,是作曲家对世界的热爱,对人类进程的思考,显示了他对生活、艺术和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
  黄渤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15年9月21日至22日,以“丝绸之路·明清俗曲展演暨学术研讨会”为主题的一场特色显著的学术展演活动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隶属于国家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其“丝路文化·长安论坛”的音乐分论坛。活动吸引了来自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共11个民间曲子乐班参加,他们共同为此次活动奉献了一台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西北民间曲子盛宴。全国各地的音乐学者也纷纷响应,包
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奉献给世界的一部经典歌剧。这部“乐剧”脱胎于12世纪德国诗人斯特拉斯堡(Gotffried von Strassburg)的同名长篇叙事诗,注入了瓦格纳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参悟,并结合了他窘迫的爱情纠葛(瓦格纳自称是已婚男人的初恋),展现趋于成熟的戏剧理念及音乐笔法,标志着瓦格纳的戏剧高峰。自1865年慕尼黑首演以来,此剧始终占据乐界话题的重要位置,其在世界各
在当代古典乐坛上,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无疑是最为杰出的风云人物之一。自1965年首度登上国际舞台,阿巴多经过多年的演出磨砺,一跃成为“二战”后第二代指挥家中的佼佼者。1989年,他在卡拉扬辞世89天后接掌柏林爱乐交响乐团,由此攀上个人指挥生涯的发展高峰。直到2002年正式卸任,阿巴多完成了对这支世界顶级乐团的艺术革新,使它从德奥古典音乐的坚定捍卫者,转变为更具包容力和时代感的交响音乐演奏团体
12年7月11日晚,由福建大剧院、福建省歌舞剧院主办,福建省交响乐团]奏的“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成功世界首]了《第二十二交响曲》(2012年)、《第十九交响曲》(2009年)和《大江东去古诗词交响大合唱》(1963年)。7月12日—14日,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主办、莆田市九龙谷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郭祖荣交响作品音乐会暨福建乐群学术讨论会”在莆田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如期进行。  北京的梁茂春、蔡良
美——这是一个在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字眼。在我们这个时代,有许多作曲家非常渴望寻找新的“美”。就此而言,不是只在音响上追求表面的美,而是指思维内涵上的美,比如与数学的接近,或者与巴赫、韦伯恩的相通{1}。  ——杰尼索夫  导 言  爱迪生·瓦西里耶维奇·杰尼索夫(1929—1996)(Эдисон Васильевич Денисов,以下简称“杰尼索夫”),俄罗斯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社会活动家。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的全面、持续推展中,政府、民间社会各有所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大政方略,审核认定“非遗”项目和“非遗”传人级别,督查“非遗”进展乃至颁布法规;民间传人从原本的“自然传承”渐渐转变为自觉或半自觉的社会性传习传播,为“非遗”保护做出了新的贡献。那么,高等院校在其中应该有什么担当?应该有什么作为?如果应该,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或者它已经做了什么?凡此,始终是关心这一文
15年8月25日至30日,第十届“东方旋律”(Sharq Taronalari)国际音乐节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文化名城撒马尔罕举行。笔者有幸受邀参加音乐节首次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亲身体验到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在此与大家分享。  “东方旋律”音乐节由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先生(Islam Karimov)倡议举办,并且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每两年在古城撒马尔罕举办一次。会议开幕式由乌兹别
世纪中叶以来,断代史研究与写作逐渐成为欧美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主要类别之一,美国诺顿出版公司(W. W. Norton
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揭晓  本刊讯 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于2014年1月在北京举行。“全国音乐作品评奖”是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创作领域的政府奖项。来自全国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及理论家樊祖荫、卞祖善、金纪广、温中甲、赵东升、俞良模、叶国辉、林文增、徐占海、杨青、秦文琛、刘庆、刘光宇、于庆新(以上排名不分先后)组成本次评
随西方文化的涌入,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体系也大规模地被引入,尤其是专业音乐教育和创作领域中,这使得中西音乐文化无论从观念上还是技法上都发生了直接的对峙和巨大的冲突。如何从作曲技术和审美心理层面上调解、融合这一矛盾,正是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一大问题。  杨立青的交响叙事曲《乌江恨》(为琵琶与交响乐队而作)①创作于1986年2月,时值作曲家刚从德国留学归来,应名古屋交响乐团之邀,为庆祝日本名古屋市与我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