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教风、校风的基础和表现,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遵循统一部署是学风建设的前提条件。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围绕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来确定学风建设的核心价值,才能够使学风建设融入到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显示其系统性能,放大其系统功用。
(二)统一认识是完成任务的思想保障。学风建设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有些工作可能是显性的,有些工作可能是隐性的。学风建设既可能导致某些即时出现的短期现象,例如学习成绩的升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波动等等;也可能引发某些影响持久的长期问题,例如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等,对一所高等学校发展长远风气和精神的形成就有更加深远的影响。所以,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认识,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三)全员联动、齐抓共管是完成学风建设任务的资源机制。学风建设是一项全员工程、系统工程,必须强调资源的整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致力于各项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因为系统的传导性而产生其他的影响。例如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这个看起来是纯粹的教学问题。但是,如果设置不当,也会产生由培养模式不明晰而带来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方向不清楚等等问题,就会反映到学风的显示指标上面。所以,全员联动是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资源保障。
(四)目标明确、标本兼治是我们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目标。学风具有及时性和长远性的特性,强调标本兼治十分重要。学风成长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使我们在确定学风工作目标和建设步骤的时候必须注意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比如,我们强调学生的到课率,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点名、扣分、不准考试等具有强烈行政性质的手段。还需要经过师生双方的协调,既调整老师的上课内容、方式,也调整学生学习的态度、合作的积极性。而且,后者更是调整学风相关因素的关键方式。因此,强调标本兼治是保证学风建设能长期持续进行的关键所在。治标,是确保学风建设在近期内迅速形成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促使学风在环境要求的强有力牵引下得到扭转或改变;治本,是在已经基本形成较好的学风状态情况下,使学风状态按照终极目标发展。治标是治本的前提和基础,治本是治标的目标和理想。
高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短期有效是学校进行学风整顿工作的目标,也是学风建设持续进行的首要预期。对学生来说,短期的有效性是坚持进行学风建设的前提,让学生感受到学风建设对自身成长所产生现实作用。短期有效是学风建设在一定时间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学风建设主客体双方都能明显感到工作的成效,树立继续在某一政策指引下继续努力的信心。这也是检验学校构建的学风建设体制运转是否有效,制定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开展的各项工作是否可行等学风建设显示指征的现实标准。
(二)长期受益是学校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对学校来说,学风建设的根本预期就是使学校获得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内在动力。长期受益是学校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意图。前期进行的短期行为,采取的各项政策,对学生或教师在某些方面进行的限制,都是围绕学校学风建设开展的工作,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长期受益。长期受益是学风建设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学生和教师愿意为此付出建设成本的心理支撑。
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原则
·用制度规范学生
学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制定各种规范,使学生知道组织运转的规则,组织成员应该遵守的法则,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理解和执行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学风建设主客体对制度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制度能很好执行的前提。因此,规章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姿态,广泛吸收学风建设相关因素的意见是必要的和必需的。这可以保障制度的可传导性,使制度在实施前就能够深入人心。
·用爱心关心学生
由于在校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家长的护佑之下,尤其是比较普遍的独生子女,身心并不成熟,需要学校老师用爱心去呵护他们,用真情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用责任帮助学生
教书育人是每个老师应尽的义务和职业责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困惑,甚至会产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对教师劝导的反感,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关心关爱学生的立场上,用责任心去帮助学生,用极大的耐心去教育引导学生,对他们的一些过激行为心存宽容。责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职业的要求,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非常规性常常使学校教育者感到困惑,甚至苦恼和绝望。但是,教育者的责任又常常促使其鼓起勇气去帮助和引导学生,最后用他们的爱和关心解开学生的心结,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典型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典型激励学生,要注意“远近结合、大小结合”,意思是既要用伟大的科学家、社会成功人士激励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和抱负,又要用身边平凡的事例激励学生,榜样就在身边,发展就从脚下做起。在选择榜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榜样的代表性和时代性。既要选择伟大的科学家、学者,又要注意到普通的社会工作者,甚至是学生们膜拜的明星。注意选择那些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到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典型,不要忽略学生们身边点滴感人的事件。总之,用典型激励学生就是让学生燃烧起实现理想的火焰。
·用环境感染学生
环境是个人成长的空间。一所大学应该是一所博物馆,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在大学看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所大学应该是一所美丽的公园,使生活学习于其中的学生能随时感受到美的熏陶;一所大学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地,使学生能在厚重历史和科学精神的潜移默化下形成健康而坚强的独立人格。
·用机会造就学生
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机会和平台的,而学生的所长又是多样的。学校的任务就是利用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平台,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或多个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拼搏奋斗。学校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活动影响力的深远性。校园文化活动绝不是孤立的,它是和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续,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活动设计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构架起多层面、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使广大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都能够找到一份自信和成功。
学风是由学校办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长期磨砺而成的,因此,进行学风建设切不可急功近利。在高校办学历史中形成的良好学风因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并将零散的学风因素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最终发展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内涵,形成大学的标志性特征,为完成高等学校的育人目标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高校学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高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遵循统一部署是学风建设的前提条件。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围绕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来确定学风建设的核心价值,才能够使学风建设融入到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显示其系统性能,放大其系统功用。
(二)统一认识是完成任务的思想保障。学风建设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有些工作可能是显性的,有些工作可能是隐性的。学风建设既可能导致某些即时出现的短期现象,例如学习成绩的升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波动等等;也可能引发某些影响持久的长期问题,例如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等,对一所高等学校发展长远风气和精神的形成就有更加深远的影响。所以,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认识,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三)全员联动、齐抓共管是完成学风建设任务的资源机制。学风建设是一项全员工程、系统工程,必须强调资源的整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致力于各项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因为系统的传导性而产生其他的影响。例如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这个看起来是纯粹的教学问题。但是,如果设置不当,也会产生由培养模式不明晰而带来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方向不清楚等等问题,就会反映到学风的显示指标上面。所以,全员联动是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资源保障。
(四)目标明确、标本兼治是我们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目标。学风具有及时性和长远性的特性,强调标本兼治十分重要。学风成长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使我们在确定学风工作目标和建设步骤的时候必须注意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比如,我们强调学生的到课率,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点名、扣分、不准考试等具有强烈行政性质的手段。还需要经过师生双方的协调,既调整老师的上课内容、方式,也调整学生学习的态度、合作的积极性。而且,后者更是调整学风相关因素的关键方式。因此,强调标本兼治是保证学风建设能长期持续进行的关键所在。治标,是确保学风建设在近期内迅速形成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促使学风在环境要求的强有力牵引下得到扭转或改变;治本,是在已经基本形成较好的学风状态情况下,使学风状态按照终极目标发展。治标是治本的前提和基础,治本是治标的目标和理想。
高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短期有效是学校进行学风整顿工作的目标,也是学风建设持续进行的首要预期。对学生来说,短期的有效性是坚持进行学风建设的前提,让学生感受到学风建设对自身成长所产生现实作用。短期有效是学风建设在一定时间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学风建设主客体双方都能明显感到工作的成效,树立继续在某一政策指引下继续努力的信心。这也是检验学校构建的学风建设体制运转是否有效,制定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开展的各项工作是否可行等学风建设显示指征的现实标准。
(二)长期受益是学校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对学校来说,学风建设的根本预期就是使学校获得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内在动力。长期受益是学校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意图。前期进行的短期行为,采取的各项政策,对学生或教师在某些方面进行的限制,都是围绕学校学风建设开展的工作,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长期受益。长期受益是学风建设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学生和教师愿意为此付出建设成本的心理支撑。
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原则
·用制度规范学生
学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制定各种规范,使学生知道组织运转的规则,组织成员应该遵守的法则,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理解和执行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学风建设主客体对制度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制度能很好执行的前提。因此,规章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姿态,广泛吸收学风建设相关因素的意见是必要的和必需的。这可以保障制度的可传导性,使制度在实施前就能够深入人心。
·用爱心关心学生
由于在校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家长的护佑之下,尤其是比较普遍的独生子女,身心并不成熟,需要学校老师用爱心去呵护他们,用真情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用责任帮助学生
教书育人是每个老师应尽的义务和职业责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困惑,甚至会产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对教师劝导的反感,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关心关爱学生的立场上,用责任心去帮助学生,用极大的耐心去教育引导学生,对他们的一些过激行为心存宽容。责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职业的要求,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非常规性常常使学校教育者感到困惑,甚至苦恼和绝望。但是,教育者的责任又常常促使其鼓起勇气去帮助和引导学生,最后用他们的爱和关心解开学生的心结,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典型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典型激励学生,要注意“远近结合、大小结合”,意思是既要用伟大的科学家、社会成功人士激励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和抱负,又要用身边平凡的事例激励学生,榜样就在身边,发展就从脚下做起。在选择榜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榜样的代表性和时代性。既要选择伟大的科学家、学者,又要注意到普通的社会工作者,甚至是学生们膜拜的明星。注意选择那些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到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的典型,不要忽略学生们身边点滴感人的事件。总之,用典型激励学生就是让学生燃烧起实现理想的火焰。
·用环境感染学生
环境是个人成长的空间。一所大学应该是一所博物馆,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在大学看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所大学应该是一所美丽的公园,使生活学习于其中的学生能随时感受到美的熏陶;一所大学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地,使学生能在厚重历史和科学精神的潜移默化下形成健康而坚强的独立人格。
·用机会造就学生
学生的成长是需要机会和平台的,而学生的所长又是多样的。学校的任务就是利用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平台,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或多个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拼搏奋斗。学校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活动影响力的深远性。校园文化活动绝不是孤立的,它是和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续,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活动设计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构架起多层面、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使广大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都能够找到一份自信和成功。
学风是由学校办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长期磨砺而成的,因此,进行学风建设切不可急功近利。在高校办学历史中形成的良好学风因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并将零散的学风因素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最终发展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内涵,形成大学的标志性特征,为完成高等学校的育人目标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高校学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