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多媒体构建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afasaasassa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传播通过媒体进行,它沟通了教与学两个方面,对教与学的效果和效率影响很大。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从构建语文新课堂的角度出发,对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谈些许认识。
  [关键词]有效多媒体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07
  新课程指出,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学科。其完成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以便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新课改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时下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语文教师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过度使用,盲目滥用,结果造成部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心存抵触,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众所周知,学生都喜爱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心理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其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构建语文新课堂,将能直接激发起学生的感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呢?众所周知,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只有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合理有机地渗透、融合,再根据学生不同的领悟与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课后反思,以及课堂生成谈些许体会。
  一、 主辅分明,追求实用
  语文课上,尤其是朗读课上,教师不能单纯用多媒体演示来代替学生的朗读,更不能一味用事先设计好的固定答案代替学生睿智的回答,而只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多媒体的运用为辅,把多媒体看做语文教学的一个辅助性工具。当然,教师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演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或利用多媒体播放图像、声音等,拉近学生与课文描述对象的空间距离,但决不能剥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
  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可从影片《祝福》中截取几个有关祥林嫂的肖像特写的画面,并利用多媒体将它们一一演示出来:初到鲁镇时——再到鲁镇时——行乞时。这三个特定时期的肖像,会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学生会去思考祥林嫂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其根源又是什么。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发问:你心目中的祥林嫂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会自觉地阅读课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课堂就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感知想象的最好平台。
  二、 相机而动,张弛有度
  语文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以多媒体的实用为根本。在教学中教师要相机而动,张弛有度。这里所谓的“相机而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类型、文章体裁及课堂需要来确定是否运用多媒体。“张弛有度”是指,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度使用,切忌凡课必用多媒体,节节成了满堂放,学生成了看客,课堂看似热闹,但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般说来,诗歌教学中若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将无法营造诗歌的美的氛围,进而冲淡人们对诗歌的独特感悟。众所周知,欣赏者往往为某些诗歌中独特隽永、意味深长的朦胧美所吸引,而这种朦胧美扑朔迷离、若隐若现,它能唤起审美者独特的审美活动、心理感悟,多媒体所展示的声、光、色、形却无法酣畅淋漓地将这种朦胧美再现出来。但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它可以使我们在教学时更加便捷,最大限度打破传统的限制,它的大容量性将给学生更方便、更广阔、更丰富、更有益的创作空间,这是以往口传心授的作文教学方式无法媲美的。
  三、 追求简捷,提高效率
  多媒体的应用应以省时、简捷,便于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根本。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在组织开展“青教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青年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过人的教育机智均能给听课者以全新的感受。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个别教师将优质课上成了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丰富的视听盛宴虽能给人以感官的刺激,却未能突出重点,以至于造成画蛇添足、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一教师在幻灯片设计上为表现“闪将进来”的“闪将”一词,就以截取的影视剧中的画面取而代之,结果将静态描绘付之于动态的行为,这就抹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殊不知这是多媒体很难表现出来的。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在多媒体选取方面大胆取舍,做到少用且精用,对于那些不利于教学的“繁文缛节”予以抛弃,还课堂以生动,增课堂以效率。
  的确,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不容置疑的。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画面、优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比如,在教学《失街亭》一文时,教师可制作一个课件——截取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雄壮的主题音乐,宏大的战争场面,一下子就会把学生带入那个刀光剑影,群雄逐鹿的年代,然后板书题目,再去介绍当时的背景,这样再让学生去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正因为如此,现代教育技术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有些优质课的评选也明文规定必须使用多媒体。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若不顾文章的体裁特点,不问学生实际收效如何,一味使用多媒体教学,甚而整节课都被多媒体控制,也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
  有效运用多媒体构建语文新课堂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媒体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它沟通了教与学两个方面,对教与学的效果和效率影响很大。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不断优化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显得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演示有关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在借鉴传统教学手段的前提下,对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答案及板书进行大胆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拓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渠道,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2]陆荣.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學[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20).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一次及多次高温预处理对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后人血液白细胞HSP70mRNA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受试者随机分为运动对照组(C),一次高温预处理组(P1),多次高温预处理组(P2)。
据《经济日报》报道,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2015年早稻生产情况。根据调查,2015年,尽管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早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仅微降0.9%。调查显示,2015年全国早稻产量为3369.
世界500强中,营收利润率最高的是哪个行业?  排名首位的是建筑和农业机械业,26.4%;排名第二的是纺织业,25.17%。而中国500强中这两个行业的营收利润率仅约3%。  世界500强中,行业平均利润最高的是哪个行业?  仍是建筑和农业机械业,每家企业的平均利润高达165.16亿美元,远高于中国银行业的企均利润;而世界500强中服装业的平均利润甚至高过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桶油”的企均
[摘 要]数学课题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对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题学习 初中数学 实践 思考  近年来,课题学习成为我国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也开始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课题学习的主要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将之前学过的某领域内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性训练,从而
[摘要]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好习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春风化雨般将一些好的学习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积累、思考、表达的习惯。  [关键词]习惯积累思考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13  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人生之基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如何克服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良现象?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作了简要的分析。
本文探讨我国北方高寒地区连底冻河流断面冻、融变化规律,提出了改进测验和整编方法的意见。
新课标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问题便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起来的,它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及亮点,同时也是学生较头疼的题目.
民族传统体育民族学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回顾民族学学科产生演变的历程,指出民族学经历了从广义到狭义的学科发展历程,并存在
[摘要]要改变“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作文教学现状,可从作文教学生活化、写作素材生活化、让学生在互评中提高写作水平等角度入手进行尝试。  [关键词]改变作文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26  在学生中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中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学生的心理,学生为什么那么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