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夕望招客

来源 :躬耕·文化精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6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译文: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城的四周亮起了万家灯火,一道银河映入水的中央。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赏析:诗人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一首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一次联泼墨挥洒,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腹联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
  能就江楼销暑否?
  比君茅舍校清凉尾联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茅舍消暑“校清凉”亲切、诙谐,因口吻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紙上。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而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森森古木高旷而幽寒,就是在晴天也像下雨一样阴凉潮湿,月亮照在平沙之上,就是在夏天也像是落下了层白霜那样清寒。
  于是,诗人描写了俯瞰万家灯火星河灿烂的繁华夜景和月白风清的感受。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加上主人的殷勤,客人便欣然而至了。
  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又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而·古木”、“平沙”二句的描绘,便把一片清朗幽寒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顿觉暑意全消,精神为之一爽——这的确是一个消暑的好地方。
  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海、天、山川、灯火、星河、风雨树木,月下的霜……但其妙处就在于在短短一首七律中用这么多事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其他文献
“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馬,可以读一读
期刊
经济思想史学家巫宝三(1905.07-1999.02)行之有效的读书经验是“熟读深思”。重要的书,必须熟读、精读,最好能背诵。  巫宝三认为读书能够背诵,确是受用无穷。原先不甚理解的,也渐渐能理解了;原先自以为已经理解的,再通过背诵,更能深入体会作者的用心而求得其精意微旨。瀏览过的书,虽然也有印象,但总是不牢固,容易遗忘,要用时它也不来,而熟读成诵的书,则变成自己的东西,召之即来,运用自如,在思考
期刊
当今社会,工作岗位、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是经常的甚至是必然的,工作的性质、内容、任务不同,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性格特征自然会有不同,每变动一次工作无疑都会有一个适应新岗位的要求。但做同样的件事,面对同样的场景,遭遇同样的困境,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格局、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结果?关键是思维方法,也就是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方法是最高的智慧。知识可以补充,能力可以锻炼,性格可以陶冶,而思维方法成为定势却难
期刊
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酒量有多少,人类意识之中,有许多,简直无理至极,例如,普遍认为能大口喝酒,喝得又多又快的,是一种豪爽的行为,是英雄行为。  这种观念不知自何而生,但至少在中国,由南到北,普通之极。于是,在许多场合之下,可以看到脸红耳赤的拼酒场面。  在那种场面中,喝酒完全不是为了乐趣,只是为了逞勇——或许,逞勇根本就是喝酒的乐趣之一,人各有所好,也难说得很,但是参与这种场面的人,有一件事,一定要牢
期刊
作为服色,“紫”的地位本不如“红”。“红”在汉代称为“朱”,被视为正色,而“紫”是间色,又称杂色。在上古时代,间色是被人看轻的,而紫色尤其被視为一种惑人的邪恶色彩。在正统思想观念影响下,紫色的地位不如红色。  当然,紫色虽遭到贬斥,却颇符合古人审美习惯。也就是说,紫色还是有自身的美,且受到人们喜爱。这就奠定了其地位变化的基础。  那么,紫色的地位是如何上升的呢?这应当是与上流社会的风尚有关。《韩非
期刊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只耍手,其余拜将封候,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沿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为镌刻在圆明园戏台上的楹联,纪昀所作。此联脍炙人口,立意颇高,构思别致,巧妙地借助了戏曲艺术的独特形式。嵌入传统戏中'生,净、旦、末、耍手、摇旗呐喊、称奴婢’和'白、引、杂说、乱弹、闹莲花’等戏曲说唱形式,并与历
期刊
山静日长仁者寿;  荷香风善圣之清。  选自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之十一·集字》。上联集宋人唐庚《醉眠》:“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和《论语·雍也》:“仁者寿”。意思是说古老的高山,“草木植焉,鸟兽蕃焉,财用出焉,直而无私焉,……此仁者之所以乐乎山也。”(《孔丛子·论书》)因为有仁爱之心的人,能心静而和,不伤于性,又乐于山,即赞赏山的奉献精神,故长寿。  下联集唐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期刊
神话研究专家袁珂 (1916.7—2001.7)认为读书重在积累,积累的过程,也是研究思考、加深认识的过程。  做学问总须有一点革新的精神,有一点自己的创见和发明。这就需要钻研,需要将所获的资料排比综合,反复思考,连类而及;从中悟出道理。还要不惮麻烦,寻检查证核实。这就需要有专注的精神。专者钻也,专家其实可以命名为钻家,只要钻了进去,自然会逼得废寝忘食、清心寡欲,而不是装模作样。如果钻不进去,要装
期刊
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劉文典对人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算半个。
期刊
胡适在《人权与约法》中说:“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决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1931年12月11日,鲁迅发表的《知难行难》说,刘文典是因为不称蒋为“主席”而“被关了起来”。  刘文典的清华同事冯友兰1963年曾在一封信中提到:“刘先生任安徽大学校长时,蒋介石到安庆,与刘先生谈某事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