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C语言与单片机融合教学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ng804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传统的高职C语言和单片机课程分开教学带来的内容枯燥、知识融合度差、教学效率低的不足,探讨了以智能车为载体,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有效融合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实践表明:融合后的教学方案,激发了高职学生的C语言学习热情,教学效率高,加深了学生对单片机应用的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教育 C语言 单片机 融合教学 智能车
  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C语言开发的单片机控制类产品占据了大量市场。单片机产品的设计、生产、调试和维修岗位需要大量高职人才。因此,C语言课程和单片机应用课程成为应用电子、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工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些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对高职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开展高职院校C语言和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高职教学研究的热点。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岗位需求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多年C语言和单片机的教学经验,对高职的C语言和单片机的融合教学进行探讨。
  1.传统教学的不足
  1.1知识遗忘率高。
  国内高职院校电子电气类专业的单片机教学大多选用汇编语言或者C语言开发单片机应用系统。以51单片机为主流的汇编语言,指令数量多,不方便记忆。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转向C语言开发工具的单片机教学。根据传统的高职教学方案,C语言课程和单片机课程开设在不同学期,C语言是单片机的先修课程。为了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完C语言之后才开始学习单片机,时间相隔长达半年之久。这种做法导致知识遗忘率较高,迫使一些教师把复习C语言作为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以此强化教学效果。由于总学时有限,单片机本体的教学内容相对减少,导致学生对单片机学得不深、学得不透。
  1.2内容枯燥,实践少。
  在C语言的机房教学过程中,主要的输入输出设备是键盤和屏幕,以简单计算为主的教学内容相对枯燥,表现形式单一。学生很容易把C语言单纯理解为计算机专业课,与所学的电子电气专业无关。这种对C语言主要功能的认识误区,会降低学习兴趣,削弱单片机开发的语言基础。C教学实践表明:电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指针和数组的应用,对C语言的嵌入式开发功能理解不透,导致先修课程基础不牢固。进入单片机学习阶段以后,薄弱的C语言基础将会妨碍单片机的教学效果。同时,单片机特有的寄存器C定义和特殊位指令还需要补充学习。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按照“硬件封装—寄存器功能—软件流程—外围接口”的顺序,强调和追求完整的单片机理论体系结构。由于缺乏合适的实践载体,因此大量专业术语的枯燥讲解使学生上课时昏昏沉沉,似懂非懂。过多的理论灌输使很多学生放弃了单片机课程的学习。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很难快速适应今后的单片机工作岗位。
  1.3理实脱节,创新少。
  传统的单片机课程大多数采用实验箱进行实践教学[1],完成验证性的实验。这种实践模式跟单片机的实际产品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少“95后”的学生功利心强,为了早点完成实验,过度追求实验结果,忽略了单片机硬件电路装调、软件调试测试方面的能力提高。当全部课程结束的时候,很多同学对单片机产品开发、装调的全过程不了解,对单片机仿真器的仿真方法(尤其是硬件仿真)掌握不到位。这种教学过程理实脱节的现象,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2.融合教学的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探索把C语言和单片机的知识有效融合,推进教学改革,开展项目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融合教学,强化教学效果,更好地体现高职高专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具有吸引力的项目载体为主线,把C语言和单片机课程融合,开设“C语言与单片机”课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够用为原则,适当精简C语言的教学内容,降低教学深度。适度增加单片机应用的自主创新环节,鼓励学生思考,提高应用创新能力。
  2.1项目载体。
  合适的项目载体有利于实现高职项目化教学[2],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选择“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项目载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本教学方案设计中,我们选用的项目载体是:单片机智能车。智能车属于机电一体化的作品,体积小,重量轻,实施难度适合高职高专的教学水平。项目载体的主要功能是采用AT89S52单片机控制车轮伺服电机,实现智能车的运动控制。在光电传感器的配合下,单片机控制小车进行循迹运动。在超声传感器的支持下,单片机控制小车实现“避障”功能。
  2.2具体方案。
  “C语言与单片机”融合课程总计60学时,其中实践30学时,理实比为1:1。教学全过程以单片机智能车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智能车的制作与调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思考和提问激发创新思维。整体教学方案可以分成六个模块,简述如下:
  (1)课程导入和智能车综述
  在这个教学模块中,教师首先讲授单片机的典型应用、历史沿革、主流分支和前沿技术,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对应工作岗位,浅显了解单片机产品。其次,教师演示装调好的智能车实物,学生能正确理解智能车的主要功能,提高学习兴趣。实践环节安排的内容是单片机智能车的结构件安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产品套件说明书的要求,使用螺丝刀完成车架、车轮、电机、电沲盒等结构件的安装和调试。在装调完毕以后,教师补充讲解智能车应用场合和综述,学生对项目载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控制板的硬件设计与装调
  首先,学生完成智能车单片机控制电路板的安装、焊接和硬件调试。其次,教师讲解单片机最小系统(包含:单片机、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学生在明确单片机IO接口使用方法之后,简单了解车轮伺服电机的驱动电路工作原理。通过“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得到了单片机产品的硬件设计、安装、调试的全过程体验,掌握了电路组成和原理,提高了单片机硬件装调的实践能力。   (3)简单运动的开发调试
  本教学模块主要完成智能小车C51的IO接口控制,实现伺服车轮的前进功能。教师在简要介绍51单片机系统的软硬件开发环境之后,把教学重点转入C语言。通过LED亮灯的样例程序,完成C语言的概述导入。在本模块教学中,主要涉及的C51知识点有: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C51特殊功能寄存器的C定义;51的位类型与位运算;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在操作方面,学生须掌握KEILμVision软件开发平台的使用方法,包括代码编辑、编译、下载和仿真调试。
  (4)复杂运动的开发调试
  本教学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C51控制小车的伺服车轮,完成后退、转圈、加减速、转向等复杂运动功能。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通过项目载体的调试,结合51单片机的特点,完成C语言中选择结构程序、循环结构程序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程序优化,教会学生数组的使用、函数的调用技巧。
  (5)人机接口模块的开发调试
  在智能小车的单片机控制板上,增加数码显示和触须接口,可以完成小车运动计时和触碰避障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先做后讲”的方式提高學习兴趣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践环节观察单片机人机接口的电路结构,通过C51编程与调试直接体验“软件去抖动”、“LED字形码编程”等应用技巧。
  (6)避障模块的开发调试
  避障模块装调是智能小车项目载体的综合教学环节。在C语言应用部分,侧重指针、结构体编程和开发。在单片机方面,须掌握“中断”的概念及其应用方法、串行接口的调试与编程。避障模块采用了红外反射传感器,融合了传感器应用[3]、模拟信号调理等方面知识。因此,开发调试智能小车的避障模块,能加深学生对单片机产品总体框架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单片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教学实践表明:部分优秀学生在这一阶段能优化和创新避障算法程序,提升小车的智能化水平,学生的产品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以上六个模块的教学方案以智能小车装调为核心,包含了传统C语言课程和单片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智能小车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便于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4]。比如:我们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组织“城院巧匠杯智能小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单片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C语言与单片机”融合课程采用模块计分的评价考核方式,前五个模块各占总分的15%,第六模块占25%。在考核方案中,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把团队协作、职业素养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结语
  高职传统的C语言课程和单片机课程分开教学,知识遗忘率高,教学效率低,融合度差,理实不能有效结合,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针对上述不足,本文探讨了以单片机智能车为项目载体的C语言与单片机融合教学设计,给出了六模块教学的具体方案。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融合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方便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学以致用,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惠秋,吕宁.《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实践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6):123-124.
  [2]焦玉全,朱燕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29-30.
  [3]李潇雯.智能小车设计中传感器的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2):96-99.
  [4]余永华.单片机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读与写(上,下旬),2015(3):314.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对人类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的维护与沿袭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实际生活与实践中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多流传与民间,在传统精神文明丰富的乡镇设立乡镇文化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举措。文章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镇文化站的特点与性质,探讨了乡镇文化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镇文化站;作用  一、非物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Lead(Pb)isotopes have been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tracing sources of Pb and its transport pathways through the environment.However,Pb isotopic ratios in relate
指令性计划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在各级群文机构中被广泛采用。长期以来,它对推动群文事业的发展监督各级群文单位的工作。确普起了积极的作用,以致有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对其有了“偏爱”,把它当作衡量下属单位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然而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精神生活的多层次,群众文化所固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强化。这种“个性”的强化,使得我们有必要重
期刊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以人民群众自身活动为个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它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和策划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同时,因其贴近大众与生活,故深得人们群众的喜爱,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可以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品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
期刊
摘要:文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和知识能力做了专项调查,并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知识能力和图书馆需求进行分析,为图书馆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好服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知识能力;图书馆需求;知识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当前我国的外来务工人员知识能力和知识需求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三、四年前所做的一些农民工知识能力及图书馆需求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应有的参考价值。因此,需要
期刊
通信网络中光纤通信技术是核心部分,本文在对光纤通信技术展开特点研讨的基础上,描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展开了光纤通信技术未来趋势的研讨,希望能够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
老旧电梯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由于使用时间太久一些老旧电梯经常出现各种毛病甚至出现事故给人身及财产带来损失。电梯在我国的使用年限不多因此国家制定的有关电梯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