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的社会心理表现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miy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委婉语的社会心理表现,认为人们使用委婉语主要出于畏惧心理、避讳心理、维护自尊与抚慰心理、求雅与美化心理。
  关键词:畏惧 避讳 抚慰 求雅 美化
  
  一、引言
  
  委婉语是语言中很普遍又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营造和谐气氛,确保语言交际顺利进行的一种常见的言语手段。它涉及到民族、文化、心理、语境和交际目的等诸多因素。因此它既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又倍受心理语言学青睐。本文从历时、共时角度探讨了委婉语的社会心理表现,认为人们使用委婉语主要出于畏惧心理、避讳心理、维护自尊与抚慰心理、雅与美化心理。
  
  二、畏惧心理
  
  在世界面前,人类无疑是弱者。弱者在面对强者时往往会产生本能的畏惧心理。人们使用委婉语的原始根源很可能就源于对宇宙的神秘力量的本能畏惧以及对自身安抚的强烈愿望。由于受认识能力制约,远古时期,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得出正确解释,面对各种可怕的事物束手无策。所以,人类受各种惧怕的左右:既惧怕各种各样的疾病,惧怕死亡,又惧怕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出于这种原始的畏惧心理,人们最直接的处理方法就是不说那些表示可怕事物的词语,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语言禁忌。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就不得不用动听的(好听的)语词来暗示人家不愿听的话,用隐喻来暗示人家不愿说出的东西,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双方都知道但不愿点破的事物——所有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的语词就是委婉语(陈原,1982)。
  例如“死”这样的语词,在各种语言中都大量存在委婉词语。因为这种现象牵涉到社会一切成员,所以又是一种难以逃避的社会现象。死亡是一种不幸,一种灾祸。每个人在面对死亡时都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畏惧心理。人们——特别是古代社会里——总觉得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人们在死亡面前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超人间的力量。把“死”字隐去,代之以别的说法,是在人们知道死就是永远离开人间的意思之后。古人用“阖棺”“登陟”“不禄”“彻席”等来婉称,多半是为了避免重提这个可怕神秘的字。又如,古时人们把痘症、霍乱分别称为“出花”“子午痧”,是因为当时这些病死亡率极高,霍乱更有子时发病午时死亡的说法,人人忌之怕之,故以此婉称。
  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许多疾病已被攻克,对天花、霍乱,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惧怕了,所以现在经常直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以前感到神秘的自然现象也有了正确、科学的认识,委婉语所体现的人类畏惧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死亡也失去了它的神秘感,因为人人都知道这是生物进化的必然过程。现代社会的人并不会因为自己怕死而不说“死”,人们不直接说“死”,是不希望活着的人受到刺激,或是为了尊敬死者,或怀念死者,或赞美死者。于是人们用“离开”“走了”,来安慰死者的亲属;或用“光荣牺牲”“与世长辞”,来表达对死者的崇敬、怀念之情。
  
  三、避讳心理
  
  我们知道,最初的委婉词是语言禁忌的产物,很多产生于旧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认识。古代的等级制度森严,古人尊卑观念很重,所以在说到一些与尊者相关的事物时,人们会自觉避开直言,以免犯上。中国最典型的是名讳。皇帝的名字是万万说不得,说了就是死罪。臣民对自己的祖先、长辈的名字同样讳莫如深不敢出口,否则就是对祖宗尊亲的冒犯。司马迁之父名谈,他写的《史记》将赵谈改为赵同,李谈改为李同。清朝刘温叟,因父名“岳”,终身不听“乐”,只因“乐”与“岳”同音,可见封建社会家讳之严。不但要讳名,还要讳失、讳过,遇到皇上、尊亲的缺点过失要换用委婉语含蓄掩饰。如: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说皇上初登帝位,尚年幼,不谙世事。用“富于春秋”四字既有礼貌赞誉之义,又得体婉转的暗示了皇帝的年龄,不会因冒犯而获罪。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李密父亲早逝,母亲后来改嫁,封建社会讲的是从一而终、守节不二,改嫁被认为是极不体面的事。李密言“舅夺母志”,以示改嫁并非母亲所愿,而是被舅父所迫,委婉地开脱了母亲对改嫁应负的责任。
  这些体现古代严格等级意识的避国讳、家讳、圣人讳的委婉词语,一旦旧有的社会制度被消灭,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而然走向消亡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可以平等地直呼国家领导人、上级官员的名字,不必避讳,在名或姓后面加上其职位或“同志”“先生”等一类词语,是出于文明礼貌的需要。如我们可以称“小平同志”“售票员同志”“胡锦涛主席”。这些称谓方式与封建制度下的避讳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代人出于避讳而使用委婉语的范围较古代大大缩小,一般限于一些表“穷老病死”的词语。如把“穷人”说成the needy,把“老人”叫做the Senior Citizen,将“死”说成go to his long home,这是由于社会进步,整个社会民主意识增强,就算是国家领导人,普通老百姓也可对他们进行评论,不必用避讳来保护自己。
  
  四、维护自尊与抚慰心理
  
  交际过程中,人们难免会接触到年龄、相貌、身体状况等比较敏感的话题。当评价趋于褒扬色彩时,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当接触到不中听或批评贬抑性的评价时,选择什么样的词语才不致恶化交际气氛,又能表达自己的本意,就是值得推敲的了。这种情况下,委婉语往往能获得最佳表达效果。
  (一)年龄
  在某种意义上,年龄问题有一定的敏感度,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年龄有不同的认识。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回避询问别人的年龄,尤其是女人和老人的年龄。中国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比如“耄耋之年”就令人自豪,也令人肃然起敬。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禁忌心理,因为老年人很容易把“老”和“死之将至”联系起来,所以人们常用委婉说法。如古人用“白首”“薄暮”“苍华”来婉称年老。现代人则用“高龄”“高寿”来代替。有的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些,出于礼貌赞誉的交际原则,人们一般会用“老成”“成熟”等词语来描述他们。
  (二)相貌
  谈及人的相貌时,如果对方的确相貌平平甚至丑陋,出于礼貌心理,人们一般不会用尖刻的“丑”来直言之,往往会采用一些较中性的词来替代,如“普通”“平常”,既表示出“不美”的本意,又不至伤人自尊。再如,太胖和太瘦都会影响形象的美观,人们也使用一些较婉转美化的词语。如:
  成年男子胖——富态、壮 成年女子胖——丰满、富态
  成年男子瘦——精干、干练
  成年女子瘦——苗条、线条好
  (三)身体状况
  当谈及一些身体有缺陷或伤残人员时,人们使用委婉语的机率更多。从自身角度出发,谁也不愿遭受伤病残缺的痛苦;从体谅他人角度出发,对那些身体有残缺或伤病的人,直言相向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引起他们伤感甚至自卑。为了避免对伤病残缺者的刺激,维护其自尊心,也为了表现说话人的同情,人们在言及伤病残缺者,总是闪烁其辞,换用委婉说法。例如,古人用“口吟”“期艾”婉称口吃,用“童颠”“童首”婉指秃头。此类委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有了进一步发展。
  如:兔唇——豁嘴、青春痘——痤疮、重听——耳聋、智障——傻、腿脚不便——跛。
  上述委婉词语,大多采用模糊、美化方式,对伤病残缺的种种表象加以掩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直言的刺激和伤害,抚慰了他们身体、心理上的创伤,表现了对他们的心理呵护和人格尊重。
  
  五、求雅和美化心理
  
  出言高雅,往往被认为是彬彬有礼、有教养的象征。委婉语可以通过在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距离去替代、掩饰或减弱一些禁忌语的直接和粗鄙。所以,在一定场合恰当得体地使用委婉语可以使一个人的谈吐显得文雅大方。绝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心里能获得好印象或评价,因此,一个有教养的人,或者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有教养的人,在正式社交场合众目睽睽之下,他会说:“对不起,我去下洗手间。”而很少说“我去下厕所”,更不会说“我去小便”之类粗俗不雅的话。
  这主要因为那些表不洁、不雅事物的词语如果直接说出来,会给人造成厌恶、不快之感。像涉及疾病、生理器官、生理现象等内容,历来就被人们看作是不洁、不雅之事。西方《圣经》故事认为从亚当夏娃走出伊甸园开始,人类便产生了羞耻感。现代西方社会尽管早就刮起过“性解放”之风,但社会上仍尊重传统的道德规则,公众在交际中也依然遵守古老的禁忌。有着悠久礼仪传统的中国,对有伤风败俗的言谈更是极力回避。基于人类共有的荣辱观和羞耻感,汉、英两种语言中对不洁、不雅之事都采取了回避和委婉方式。像大小便之事,中国古代用“出恭”“净手”“登东”等婉称,个别词语如“解手”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又发展了很多新说法,如“方便”“上一号”“去洗手间”。在较庄重或高雅的交际场合,更多女性更爱用一个新潮的说法“去打个电话”。英语中的此类表达有:go to the bathroom,go to the washroom,wash my hands,女性则多用fix my face,powder my nose。又如古人把月经称为“庚信”“信水”,现代人则用“例假”“大姨妈”之类来代替,英语里多用:in her flowers,in her period。
  另外,有些职业本身具有不够高雅、不够洁净的工作特点。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希望享有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而其他社会成员出于歉疚心理希望表现自己的平等意识,因此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职业称说的委婉语。比如:
  跑堂——服务员 伙夫——厨师 车夫——司机 清洁工——城市美容师
  farmer—agriculture science specialist garbage collector—solid ecologist
  这些出于美化心理而衍生的委婉语从字面上美化了职业本身,反映了低阶层人们力求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的心理。
  
  参考文献:
  [1]陈 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张宇平 姜艳萍 于年湖.委婉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4]阳雨君 梁雪清.委婉语的语用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彭 慧,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符号网语则是其中最具特点的一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符号网语的分类、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指出由于符号网语本身的特点和使用主体的特殊性,符号网
明星出书、发专辑、写博客早已不是新鲜事了,很多明星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作品。且不谈明星们的作品内容,单就命名而言,他们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为了制造商业噱头,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明星们在为图书、专辑和博客命名时,不谋而合地在人名上做起了文章。他们将自己名字中的某个字嵌入名称中,有成功的创新,也有事与愿违的弄巧成拙。现阶段明星把名字嵌入名称的方式,可以说异彩纷呈,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双关式命名   
摘 要:本文对《中原音韵》本身的语言材料进行了穷尽式的研究,从实证的角度,通过《中原音韵》对知庄章三系分合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中原音韵》知庄章应为三系二分。  关键词:《中原音韵》 知庄章二分    《中原音韵》知庄章三系声母的分合情况,历来学者都有争议。  认为合一的有:罗常培、赵荫堂、董同合、杨耐思、李新魁、薛凤生、宁继福、麦耘等。  认为二分的有:陆志韦、王力、蒋冀骋、蒋希文、王洪君、耿振生、
【正】 一九七二年我在成都市北大街学校,通过体育教学和对学校田经代表队的培训。对于弹跳力的训练,一直觉得在对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等肌群的
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的重要部分,与语境及语言使用者的研究密切相关。由于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语境的特殊性,日常生活中指示词的反先用现象频繁出现。作为指示词的非常规用法,人称指
【正】 体育院、系目前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上很注重考试的分数,至于如何把专业知识真正学到手,却不太重视。因此,这些同学不仅不认真对待各门课程(包括技术理论)的课堂讲授,
【正】 蹋鞠又名蹴鞠,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早在战国时期,齐之临淄,楚之丰邑,已流行这项运动;到了汉代又有发展,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也多了起来,如有关刘邦的史料中就涉及
【正】 《水浒》中的宋江颇有些奸商的特点,深通“一本万利”之道。他明明是残酷剥削人民群众的地主阶级分子,心地十分卑劣龌龊的恶棍,偏偏要装出一副大慈大悲的菩萨面孔,搞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敢以烦执事”后用了句号,“敢”不应该解释为“冒昧”,这样的理解违背了汉语中的“因果—假设反成”规则。根据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