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提高对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特征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07—2016年以非DVT入院且住院期间发现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累及部位、科室分布、危险因素。

结果

期间以非DVT入院患者共305 922例,其中5 063例诊断DVT,累及5 204个不同部位;男性2 752例(54.36%);年龄1~103(74.1±15.9)岁,DVT患者以80~89岁年龄段最多(37.78%,1 913/5 063),90~99岁患病率最高(7.32%,551/7 523)。DVT总体患病率为1.65%,年患病率有逐渐升高趋势(从2007年的0.50%增至2016年的2.74%)。绝大多数DVT位于下腔静脉系统(96.54%,5 024/5 204),尤其是下肢深静脉(83.78%,4360/5 204),肝门静脉发生率高(8.61%,448/5 204),上腔静脉系统发生DVT少(3.46%,180/5 204)。内科DVT患病率高于外科(2.95%比0.97%,P<0.01),重症监护病房DVT患病率最高(9.75%);产科、新生儿内科等少数科室无DVT发生。住院患者发生DVT的高危因素包括炎症性疾病(71.54%)、年龄≥75岁(67.25%)、心脏疾病(58.98%)等。

结论

有DVT高危因素患者,尤其是高危科室住院患者要加强DVT筛查,重视筛查肝门脉血栓形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Gotfried阳性支撑复位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纳入接受空心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8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将其分为三组,开展回顾性分析。A组均为解剖复位,共33例;B组均为Gotfried阳性支撑复位,共28例;C组均为Gotfried阴性支撑复位,共27例。随访1年,对比三组患者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颈短缩情况及髋关节Harris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效果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后7 d,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治疗后7
期刊
期刊
期刊
患者女性,61岁,因左下肢肿痛、粪潜血阳性先后两次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既往2次不良妊娠史,实验室检查抗心磷脂抗体持续阳性,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抗磷脂综合征,予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随诊发现持续粪潜血阳性,无腹痛、黑便、消瘦等症状,遂行结肠镜筛查证实直肠肿瘤,手术切除后症状好转,抗磷脂抗体转阴。提示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可继发抗磷脂综合征,高龄患者易合并,因此对
期刊
探讨白利度计监测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GRV)的可行性及准确性。选取50例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分别用超声和白利度计测量GRV,比较两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两种测量方法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测量方式结果呈正相关(r=0.986,P<0.05),Bland-Altman图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研究结果初步提示利用白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