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概况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un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音乐,无论其乐器、音乐会或者理论,仅仅自20世纪10年代起才影响了中国的音乐或者音乐生活。而在中国和西方世界接触的最初几个世纪中,双方具有相互的兴趣和好奇,但是更多的是对彼此的文化体系之间差异的认知。与耶稣会士在南美、特别是在巴拉圭的政策不同,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并没有试图融合两种不同文化中的音乐。然而,如果西方音乐为宫廷中人所接受确实可能影响到皇帝本人对其他西方成就的兴趣,那么他们的传教策略就不会不考虑西方音乐。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中国的经济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以及政府放权于经济实体的过程。自上而下经济社团的兴起是这一过程中政府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转型而采取的重大措施,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管理机制和权力格局调整的必然趋势。这类组织既是政府下放了的经济管理权力的承接机构,又代表了政府对经济实体干预权的继续延伸。中国政府在推动自上而下经济组织的发展中有着明确的目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此,新型的经济社团与政府的关系呈现出了合作主义的典型特点。然而,无论与北欧的社会合作主义还是韩日的国家合作主义模式相比,合作主义在中国出现
在过去的年代,在一部作品中唯一出现的一种乐器,事实上是可以指代这部作品的总特征的。琉特琴可以被视作是最高贵的乐器,因为国王和他的朝臣们都是熟练程度不同的琉特琴弹奏者。在宫廷芭蕾剧中,它替宫廷的埃尔曲(air)进行伴奏,而器乐小序曲一般都是由琉特琴齐奏来完成的。当宫廷突然迷恋上吉他——这种并不如此高贵但技巧更简单的乐器时,琉特琴的魅力就减弱了。
期刊
中国政治思想史形成了以深层次文化底蕴为内含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构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科学系统,阐发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正是为了揭示其基础雄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概括为: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人际交流的“合作原则”,默认了美学、社会学、道德等一系列准则。在全社会对“诚信”的呼唤越来越强烈时,文章试图从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要求出发,在道德和法律基础上探讨“诚信原则”对人际言语交流活动的制约功能。
《贝壳歌——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沈洽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787×1092mm/18开/正文541页,序,插图,MP3原始音响/601千字/68.00元。ISBN7—80667—646—5。
意境范畴中的“境界”概念源自佛家,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主体所处的外在时空;二是主体意识状态。作为时空之境,它不等于“景”而包含“景”。明清人以“景”充“境”并以情景关系论意境,犯了不相称的逻辑错误,无法对意境作出正确界定。文章认为意境是未经充分言说的特定时空的感悟。
对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性,关注较多的是:为什么自由中包含着必然?必然为什么是自由的前提?必然为什么能转化为自由?而对必然中包含不包含着自由?自由会不会成为必然的前提?自由会不会向必然转化?则关注不够。文章着重分析:在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中,自由是如何成为必然的前提的?必然中是如何包含着自由的?自由是如何向必然转化的?以及全面把握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性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