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政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等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nix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政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近年来,相对于庞大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就业岗位增加的数量十分缓慢,不能满足他们就业的需要。笔者在四川省成都市调研发现,全市吸纳就业的能力不仅放缓,而且还从2008年第二季度起呈下降趋势。同时,企业也存在招人难的问题。部分企业反映:当前,大学毕业生中不仅中高端技术人才特别稀缺,而且相当一部分所学专业与当前的企业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这些现象说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岗位增加缓慢的原因,又有高校专业设置及教学方法与市场脱节的原因。因此,加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上的沟通衔接,建立起人才培养中高校与政府之间的联动机制十分重要。为此建议:
  1.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就业全过程的对接。一是引导高校的专业建设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二是引导高校的培养模式对接人才市场。鼓励各高校与企业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定期交流制度。三是引导高校的就业服务对接人才服务体系。扩大就业见习基地规模,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通过政府和社会机构给予就业和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
  2.编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建议编制重点发展产业人才开发规划,对规划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前景,特别是适合大学生就业的中高端岗位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监测行业和区域的就业状况、产业发展状况、失业率和失业周期的变化状况,做出快捷、准确的评估,适时发出预警预报,形成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预测机制。
  3.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共建“产销联动”的长效机制。建议由政府的相关领导牵头,组成由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或行业协会)参加的联席会议,让高校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让政府和企业了解高校近期的人才输出结构,同时三方也对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途径和社会需要人才所具备素质等要求进行共同的研讨,协商解决校地、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以达到高校、政府和企业协调联动、共赢发展的目的。
  苏蓉全国政协委员,成部大学副校长
  
  适时启动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已经势在必行。
  1.实行所在地省(市)政府管理高校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首先是一种地方性准公共产品,因此世界各国一般都将大学交由地方政府主管。如美国高校全部由各州、市政府独立自主管理,联邦政府主要是指导、协调、咨询、服务。这种新体制既有利于高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也有利于国家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建设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准的大学。
  2.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界定。我国《高等教育法》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和投入责任划分过于笼统,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是重新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及投入责任,在法定地方财政比例对所在区域高校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切实发挥中央财政在二次拨款中的宏观调控、平衡差异、维护公平方面的作用,使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合理分工、各就其位。
  3.实行中央政府和省(市)政府两级财政拨款模式。地方政府作为高校主要的管理者和投入者,按照GDP的固定比例向辖区内高校进行第一次拨款,主要用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维持性开支。中央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面向全国高校进行二次拨款,其原则是“平衡差异、确保公平”。
  具体目标包括:消除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地区差异,保证区域之间高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平衡,维护高校发展起点平等和受教育者机会均等;负担收益面覆盖全国的高教产品成本,如承担基础研究、国防教育、跨区域研究项目等方面的投入;对教育收益的跨区域外溢进行调节,解决地区之间由于毕业生流动造成的教育成本与收益相背离、教育收益与财政责任不对称问题,切实维护高等教育的公正、公平。
  韦苇全国政协委员,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其他文献
大学生就业问题由来已久,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高职毕业生群体由于学历偏低、专业限制等因素制约,就业的竞争优势不够明显。高职毕业生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学校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本期邀请几所高职院校的院、校长就如何培养高职生就业能力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兄弟院校交流经验,彼此借鉴。  主持人:万祎 投稿邮箱:amelie_van@yahoo.co
期刊
天津职业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在天津职教发展史上,一些理念和做法均在全国产生过重太影响。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天津职业教育也进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8月,为探索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同建设第一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如今5年过去了,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情况如何?今年3月
期刊
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培养学科型人才的普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不乐观,且鱼龙混杂,教育不规范,有的甚至以“拿本、取证”为目的,不注重教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造就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技能实用人才,刻不容缓。建议:  1 理顺职业技术教育管
期刊
目前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评价周期过短,评价次数过多,不同名目的频繁考评将造成和加剧学术界的浮躁氛围。从学科评估到项目评奖,从课题中期考核到结项报告,教师们疲于填写各类表格和准备各类材料。以一位教师一天工作10小时计算,约有1/5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非科研工作,除上文提及的填报各类表格之外,配合项目考评时的财务结算管理和设备购置审核等复杂而繁琐的程序也需要教师们付出很多精力来处理。  此外
期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素质高、能力强、有强烈自主创业抱负的人才。而自主创业人才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特质,需要进行特别的培训和扶持帮助。  自主创业人才首先要有较强的创业意愿,有抱负、思想敏锐、观察力强。其次知识结构应当比较综合,了解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和规则。另外创业活动属于团队活动,所以自主创业人才应具有一定领导组织能力。相比于自主创业对人才的高标准,高校目前自主创业教育相
期刊
2008年2月,教育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6号令”)。从当年4月开始,独立学院进入“5年过渡期”。此后,独立学院的命运一直备受业内及媒体关注,本刊也曾就此报道过《独立学院的转型之痛》。如今,两年多过去了,独立学院的过户、“转设”情况到底如何呢?今年7月,来自300多所独立学院的700多名管理者齐聚无锡,参加“全国独立学院表彰大会暨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2010年峰会”。此次峰会无论是参
期刊
2010年4月,北京民办高校首个文化创意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北京工商管理专修学院正式成立,被誉为国内民办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的一面旗帜。  该院院长平桂祥认为,要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文化创意教育的重大意义,以深化改革、打造品牌、创建特色来全面推动学院文化创意专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不断深化学院内涵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院生存发展的竞争力。    坚持创新,打造高端育人平台
期刊
首届免费师范生将于明年暑期毕业。为了提前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准备工作,去年以来,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共同研究起草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同时,为了支持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学习和专业发展,教育部专门研究起草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最近,这两份文件已经正式印发。本期诚邀相关教育官员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网民交流时也说,大学最好不要设立行政级别,要让教育家办学。“大学去行政化”“教育家办学”一时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对此,大学校长们有什么看法?高校如何去行政化?去行政化后又将面临哪些新问题?借《纲要》公布时机,本刊特邀几位国内知
期刊
改革大学农科专业招生分配制度    自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读书和学生自主择业以来,农科高等院校的招生和学生就业就面临许多问题,这既影响7农科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影响了“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  农科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大多比较困难,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成为这些学生及家庭的一大负担,许多学生因此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由于农科学生与其他理工科学生一样需要缴纳高昂学费,毕业后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