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一肩,赤子情怀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e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品析北宋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时,首先详细阐述了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正确理解全诗的主旨,对诗人在诗中所用字、词、句的精妙意境进行解析,总结出当时王安石家园一肩的赤子情怀。
  关键词:古诗品析 主旨 赤子情怀
  前言
  读北宋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乍看明白如话,仔细阅读以后才发现字字珠玑,堪称诗中上乘之作,心灵被诗中那一腔报国情怀和对故乡的深沉挚爱所震撼,被作者那含蓄、隽永、匠心独运的表现手法所深深折服。
  一、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
  要想读懂《泊船瓜洲》这首诗,品析诗句内涵,把握全诗的主旨,就要从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入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少时跟随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通判的父亲来到江宁,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视金陵为第二故乡,其生活的时代正处在豪强兼并,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
  王安石不仅是文学大家,而且是一位锐意改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21岁时考中进士,多年的地方从政经验,使他比较了解当时北宋王朝的社会积弊和民间疾苦。面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他感到国家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励他奋笔疾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这份洋洋万言的“言事书”中,王安石概述了北宋中叶,国家在政治、吏治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总根源,大胆提出了革新除弊的主张。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从公元1069年开始的十余年中,主持了以“富国强兵”为主旨,涉及农业、商业、军事、文化教育、科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由于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官僚的利益,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豪强及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推行不久,王安石很快被罢相,他只得怀着一腔无奈与忧愤回到故乡金陵。
  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形势危迫,宋神宗不得不排除阻力,再次取用王安石继续推行变法,《泊船瓜洲》一诗就是王安石再次拜相后,由故乡金陵北上赴任途中,在瓜州停船过夜时写下的。全诗虽仅有28字,却将诗人复杂的感情含而不露的浓缩在其中。此时此刻,诗人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只能从诗面入手去窥探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国家积贫积弱,第一次变法与豪强和保守势力的激烈较量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再次主持变法虽有一腔豪情,前途终归吉兇难卜。几十年的宦海沉浮,对故园的眷恋一齐涌上诗人的心头,可是不变革,国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为了国家的利益,王安石还是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北上之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诗人此时此刻心境的最好写照。
  二、全诗品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千年前的那个月光之夜,诗人伫立于船头,他望到了对面与瓜州仅一江之隔的京口,心中想到京口到钟山“只隔数重山”,在这明白如话的诗句中,诗人仅仅是要告诉我们瓜洲与金陵的距离很近吗?显然不是。在古代由于舟旅不便,从“京口”到“钟山”,可谓山高水长,可是诗人为什么用“间”、“只隔”等字眼来描述家乡近在咫尺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理距离。诗人不是刚刚离开故乡来到瓜洲吗?为何才离开就想起故乡来了呢?可见诗人心底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是何等强烈!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心里都装着家乡。这联诗句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既点明了诗人北上赴任的时令,正值草长莺飞的春天又暗寓神宗皇帝第二次取用他为相,重新领军改革事宜。诗人仿佛看到了改革给国家带来勃勃生机,古老的国度又将焕发青春的活力。而诗句中的“绿”字,更是诗人的传神之笔。相传:当初王安石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均因缺乏含蓄与韵味而被诗人舍弃,最终才敲定富有传神的“绿”字。在这“绿”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春风吹佛下江南大地草萌木发,生意盎然的无边春色。这一炼字佳话被后世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也让我们也看到了王安石为人从不苟且,追求卓越的品质。“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是对全诗的总结,是诗人眷恋故乡的自然流露。它将诗人的感情推到最高峰。此时,诗人仰望星空,只见明月当空,银辉满地,不禁想到古往今来月圆一直寓意着家人团聚。可是,一想到眼前的情势……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呢?“何时”“还”交织着对改革前景的憧憬与担忧,对国家忧患的担当与挥之不去的故园情结的复杂情感。
  三、结语
  《泊船瓜洲》藏大雅于俗,处处流露出家园一肩的赤子情怀,非诗坛巨子不能作。综观诗人兼政治家王安石的一生,他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甚至遭到对手的诽谤。晚年曾借咏明妃发出:“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慨叹。但他的变法事迹早被载入史册。他在文学、诗歌上所取得的成就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景仰。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政治课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切以“如何得分”为原则,失去了政治课幽默、诙谐、智慧、新颖的本来面目,变得机械、死板、无趣、繁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成绩的提高。特别是每一次考试后,师生均纠结于成绩,或庆幸或懊恼,或兴奋或沮丧,学习成绩太差的甚至就呈现出一以贯之谁奈我何的样子,教师对于没考好的退步较大的学生自然就有一番追查询问,跟踪辅差;评讲试卷也是
期刊
近期,学校正在举行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公开课大奖赛。教师们精致的课件、精彩的课堂使每一位同行赞叹不已,我也深受感染。今天第一节课,我的一年级多媒体教学公开课——《回家乡》就要上了。我提前来到学校想把精心准备的课件再看看,想和孩子们再沟通沟通,好让怦怦的心跳恢复平静。不料,多媒体室的门怎么也打不开,十几分钟之后,学校的工友找来“家伙”才把门打开。眼看还有半个小时了,我大步直奔电脑,打开课件按我设计的教
期刊
摘要:在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需重视写作过程, 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强调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了解和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学会写作。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写作的乐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二是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学到的阅读技巧和阅读分析能力来帮
期刊
所谓“语文”就是指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具备良好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各类学科和科学的重要基础,以及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等。由此可以看出,语文知识对我们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因为良好的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必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期刊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期刊
摘要: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课改、减负等活动,小学生课业压力大一直是大众非常关心的社会教育问题。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科目,教师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其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一直在强调要为孩子们减负,减负不仅仅是指在课后作业上,在课堂教育、教学上我们也要减负。要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不要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关键词:小学教学 学讲练三位一体 简约化课堂 生活化  一、我国现有的
期刊
一、培养语感,打好“双基”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  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呢?  驱遣想象,诱发语感。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就是说,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有三种情况:一是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语感即生。如教《黄继光》,读到黄继光用鲜血和生命完成了任务一段时,老师提问:“读了课
期刊
国家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内在联系,经历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通过课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基于这一目标,我们从应用题教学"实际化"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应用题教学题材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现有
期刊
摘要:美术是象征着人类的文明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开展好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非常有必要;传统的初中美术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改革势在必行,人们必须改变以前的老思想,旧观念,要加大改革的力度,促使初中美术更好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 问题 改革 创新 个性  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期刊
摘要: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