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长期效果研究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cujmt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比较同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远期听觉言语识别得分,探讨同期双侧植入人工耳蜗对听觉及言语识别能力发展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同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9例(双侧组),并根据年龄、性别、耳聋时间等因素配对选取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9例(单侧组),收集术前听力学资料,随访术后人工耳蜗使用情况。测试两组受试者在安静环境下佩戴人工耳蜗的助听听阈,测试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下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率;设置三种不同声源位置的噪声环境模式(分别模拟头影效应、双侧抑噪效应和中枢冗余效应),测试不同噪声模式及不同信噪比下的短句识别率。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安静环境下,相比于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组,双侧人工耳蜗植组的平均助听听阈下降(7.2±3.0)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静环境下两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的识别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噪声环境下,双侧植入者的言语识别率明显好于单侧植入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信噪比(+8 dB)噪声环境下短句测试:头影效应模式,双侧组的识别率明显好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枢冗余模式,双侧组的识别率明显好于单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侧抑噪模式,双侧组的识别率与单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信噪比(+8 dB、+4 dB)噪声环境下短句测试,三种噪声给声模式均表现为信噪比越高,言语识别率越高(P值均<0.01)。对比三种噪声给声模式下短句识别率的变化值,头影效应较双侧抑噪和中枢冗余模式受信噪比变化的影响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99和3.875,P值均<0.05);中枢冗余和双侧抑噪效应受信噪比变化的影响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1,P=0.549)。

结论

同期双侧植入人工耳蜗与单侧植入相比,可以更好地改善助听听阈,显著提高噪声环境下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识别率。双耳聆听的三种效应在言语识别能力的发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共同促进噪声环境下言语识别率的提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近年来,细菌耐药现象日渐严重,给抗感染治疗带来重大挑战。携带MCR-1/2或NDM-1等耐药基因的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共性耐药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各类抗生素均诱导细菌代谢的变化,促进活性氧的产生,这些活性氧的水平及过氧化氢等分子的转化方向,决定了活性氧的作用是促进细菌损伤乃至死亡,亦或是诱导突变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本文讨论了抗生素诱导的活性氧的产生、转化及其对耐药发生发展的贡献,并阐述了抗生素诱导
目的了解浙江省HIV-1新重组型毒株的分子亚型特征和重组结构。方法于2015年4—6月,按照感染途径,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省新报告的现住址为本省,且经实验室确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02例HIV感染者(不包括艾滋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性别、户籍地、婚姻状况、传播途径和报告地区等信息。采集HIV感染者至少8 ml静脉血,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感染者HIV-
恶性肿瘤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普遍被认为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然而,由于肿瘤异质性等生物学原因和利益驱动等社会因素,肿瘤诊治实践中存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问题。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关键在于鉴别何种癌前病变能够进展成为恶性肿瘤,何种早期肿瘤能够进展为侵袭性癌症,哪些预防、治疗措施能够使患者生存获益,这些均需通过流行病学队列研究进行准确评估。队列研究是明确暴露因素(干预因素)与癌
目的评估四城市社区居民应对高温热浪的干预措施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哈尔滨、南京、深圳和重庆试点社区进行高温热浪和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基线调查,共调查1 604名对象。2013—2014年夏季通过发布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人群进行干预性教育,2014年11月同一社区采用同样的方法和问卷再次进行抽样调查,调
目的评估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方法2013年10—11月从深圳市福田区的115个社区中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个,从中筛查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1 923名。根据社区来源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住宅型社区5个和城中村型社区3个)共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1 338名,对照组(住宅型社区4个)共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585名。进行为期2年的干预和随访。干预组提供以健康生活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