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电视的创新,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电视体制,扫除制约教育电视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教育电视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特征于一身。教育电视的公益性,要求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一种力度,继续加大投入,夯实其发展基础;教育电视的经营性,驱使其革故鼎新,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打造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品牌。两者相辅相成之时,定是教育电视“旧貌换新颜”之日。
关键:加大政府投入
作为强大的科学知识的载体,教育电视承担着广泛持久地推广知识,不断把人类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理论介绍给公众,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以及通过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关心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文明的责任感,影响公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职能和公共责任。教育电视的“教育意义足以丰富任何年龄的人的生活”,“它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维护公共福利的有力工具”。因此,教育电视有充分的理由成为通过某种政府行为的介入为公民的生活、发展与娱乐等社会性直接需要提供服务的对象。
对高品质的电视文化产品的追求,已经成了中国广大城镇居民的又一新追求。而广大农民(包括一部分城镇弱势群体)亟需在文化产品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寻找可以免费获得学习资讯的公共服务平台。鉴于这一客观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多次呼吁并提案:应该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实现更广泛的公共教育服务紧密结合,并提升到一个更大更高的平台,就是建立非商业性的国家公共文化教育电视台。这是塑造国家整体文化形象,凝聚民族核心精神,提升国民科学素养,传承中华悠久文明,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国地大人多,亟需一个由国家全资拨款的公益性文化教育电视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教育电视台或国内各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教育节目,精品不多,不仅难以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更难以与跨国电视传媒机构进行同领域的竞争。
这一吁请反映了一种民众的心愿和社会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进一步关心、重视教育电视。而大力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客观上也为改善和提高教育电视台的生存境遇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是,现实与可能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距离。以我国尚不富裕的经济实力,和“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教育电视能否完成历史性的跨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赖于政府大力强化公共服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核心:经营性资源的有机整合
广播电视行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一套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传统事业体制由于限制了电视传媒的想象力和商业冲动,自然也限制了它的发展空间。只有创造条件使其尽快从旧体制中突围出来,才能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浙江省无线、有线、教育三台的成功合并,提供了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推动教育电视经营性资源有机整合的新鲜经验。在合并之前,与全国同行业相比,浙江广电业的实力位居全国的前列,但是,其体制机制上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例如,无线、有线、教育三家电视台各自为政,资源分散,力量在内耗中抵消,且都朝综合台方向发展,分工不明。栏目设置上,各频道都求全铺展。教育台定位为“大教育”,一“大”就大到彩票、房地产上;经济台理应关注经济,却办起了科技、音乐节目;娱乐台开设生活时尚节目栏目。各台节目撞车严重,资源无法共享,各自为政造成资源配置极不合理。有线台3个频道,没有正规演播厅,教育台有演播厅,却空着当仓库;广告互相压价;遇到好的电视剧,各家争抢,人为抬价。全局20个单位,开设的账户竟有72个。局里搞工程借债近2亿元,年利息就要支付上千万元,而各单位账号上数千万资金沉淀着,把“活钱”变成了“死钱”,仅存贷利率之差就损失甚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各自为政,互不联通,低层次重复,小环境运作,这种“又松又散”的现状是很难应对“内挤外压”局势挑战的。
2000年10月30日,三台合并正式启动。2001年元旦零时,经过整合后的6个频道,同时播出了富有象征意义的歌曲 《同一首歌》,宣告三台合并正式亮相;统一使用浙江电视台的台名、台标,以实现频道的专业化和对象化。以上星的新闻综合频道为龙头,钱江都市、经济生活、教育科技、影视文化、体育健康5个为专业频道相配套,既有整体形象,又有专业分工。
合并使频道资源得以优化。如节目资源,过去是“自产自销播了算”,现在则是“一产多销串着播”。改革使专业频道得到整合,频道定位更加准确。教育台过去专业面貌模糊,调改后保留教育内容,新增科技栏目,开办了《西部地理》、《不可能的任务》、《青春无限》、《青春榜样》、《青春实验室》等系列节目,以点的深入取代面的铺陈,频道的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走进今天》、《大侦探西门》被评为“全国电视百佳栏目”;近三年,黄金时间和晚间时段收视率一直位居浙江省级媒体之首;2003年,该频道更是以2.6的平均收视率(18:00~22:00)、13.5%的市场份额,占据杭州地区所有频道之首。广告收入连年以20%的增幅攀升,从2001年的6500万元,跃升至2004年的1.5亿元。2003年,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教科频道被国家人事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评为“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
动力:扩大投融资渠道
无须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由于政府并未把教育电视真正视作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实际投入的资金比例非常小,客观上造成了教育电视台基本上依靠自我滚动发展的资金积累模式。以规模较大的上海教育电视台为例,市政府每年投入200万元,但年终返回也需200万元,实则分文未投。台里2004年的广告收入5000万元,正常运行经费约需5000万元,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显然,如果不扩大投融资渠道,提高教育电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仅以如此低弱的生产力,要求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多少有点脱离实际。
教育电视产业化的成败将取决于制度的现代化,而制度的现代化就是市场化。为了有效地改善因投入不足而严重制约影视产业发展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要积极推行广播影视产业领域公有制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广播影视产业领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凡是法律法规未禁入的领域都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或参与”,明确今后将“扩大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电台、电视台和广电集团(总台)内重组或转制为企业的单位,在确保控股的前提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探索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广播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生产营销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
业内普遍认为,2004年1月1日,旅游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经营权转让后开始商业化的运营,标志着中国电视正式进入频道运营时代。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北京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合作3年,标志着教育电视在破除体制改革坚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一个资源丰厚的国家级大台,能主动顺应时势,破除清规戒律,放平姿态,与民间电视制作机构全面深度合作,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它所引发的示范效应一时间为许多报章所传扬、嘉许。
无独有偶,上海教育电视台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进行着扩大投融资渠道、提高教育电视产业社会化程度的改革实践。2005年6月14日,《东方早报》以“凤凰卫视、上海教育电视台联手打造精品讲座节目”为题,报道了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和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讲坛》两家将发挥其长,联手打造一批精品讲座节目的战略合作。凤凰卫视中文台是面向全球的华语传媒,《世纪大讲堂》来往于中国各地,拥有丰富的嘉宾资源和广阔的收视率,而上海教育电视台是地方性传媒,《世纪讲坛》极具海派特色。两大栏目强强联手,立志让有兴趣的观众,免费享受一次大学教育。据悉,双方联合录制的节目将于七八月份在《世纪大讲堂》和《世纪讲坛》集中播出。
毋须置疑,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上海教育电视台仅仅是奏响了体制创新之交响的序曲,后续的多声部的复调合唱将会更加雄浑高亢。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 杨春兰
关键:加大政府投入
作为强大的科学知识的载体,教育电视承担着广泛持久地推广知识,不断把人类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理论介绍给公众,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以及通过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关心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文明的责任感,影响公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职能和公共责任。教育电视的“教育意义足以丰富任何年龄的人的生活”,“它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维护公共福利的有力工具”。因此,教育电视有充分的理由成为通过某种政府行为的介入为公民的生活、发展与娱乐等社会性直接需要提供服务的对象。
对高品质的电视文化产品的追求,已经成了中国广大城镇居民的又一新追求。而广大农民(包括一部分城镇弱势群体)亟需在文化产品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寻找可以免费获得学习资讯的公共服务平台。鉴于这一客观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多次呼吁并提案:应该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实现更广泛的公共教育服务紧密结合,并提升到一个更大更高的平台,就是建立非商业性的国家公共文化教育电视台。这是塑造国家整体文化形象,凝聚民族核心精神,提升国民科学素养,传承中华悠久文明,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国地大人多,亟需一个由国家全资拨款的公益性文化教育电视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教育电视台或国内各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教育节目,精品不多,不仅难以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更难以与跨国电视传媒机构进行同领域的竞争。
这一吁请反映了一种民众的心愿和社会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进一步关心、重视教育电视。而大力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客观上也为改善和提高教育电视台的生存境遇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是,现实与可能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距离。以我国尚不富裕的经济实力,和“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教育电视能否完成历史性的跨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赖于政府大力强化公共服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核心:经营性资源的有机整合
广播电视行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一套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传统事业体制由于限制了电视传媒的想象力和商业冲动,自然也限制了它的发展空间。只有创造条件使其尽快从旧体制中突围出来,才能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浙江省无线、有线、教育三台的成功合并,提供了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推动教育电视经营性资源有机整合的新鲜经验。在合并之前,与全国同行业相比,浙江广电业的实力位居全国的前列,但是,其体制机制上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例如,无线、有线、教育三家电视台各自为政,资源分散,力量在内耗中抵消,且都朝综合台方向发展,分工不明。栏目设置上,各频道都求全铺展。教育台定位为“大教育”,一“大”就大到彩票、房地产上;经济台理应关注经济,却办起了科技、音乐节目;娱乐台开设生活时尚节目栏目。各台节目撞车严重,资源无法共享,各自为政造成资源配置极不合理。有线台3个频道,没有正规演播厅,教育台有演播厅,却空着当仓库;广告互相压价;遇到好的电视剧,各家争抢,人为抬价。全局20个单位,开设的账户竟有72个。局里搞工程借债近2亿元,年利息就要支付上千万元,而各单位账号上数千万资金沉淀着,把“活钱”变成了“死钱”,仅存贷利率之差就损失甚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各自为政,互不联通,低层次重复,小环境运作,这种“又松又散”的现状是很难应对“内挤外压”局势挑战的。
2000年10月30日,三台合并正式启动。2001年元旦零时,经过整合后的6个频道,同时播出了富有象征意义的歌曲 《同一首歌》,宣告三台合并正式亮相;统一使用浙江电视台的台名、台标,以实现频道的专业化和对象化。以上星的新闻综合频道为龙头,钱江都市、经济生活、教育科技、影视文化、体育健康5个为专业频道相配套,既有整体形象,又有专业分工。
合并使频道资源得以优化。如节目资源,过去是“自产自销播了算”,现在则是“一产多销串着播”。改革使专业频道得到整合,频道定位更加准确。教育台过去专业面貌模糊,调改后保留教育内容,新增科技栏目,开办了《西部地理》、《不可能的任务》、《青春无限》、《青春榜样》、《青春实验室》等系列节目,以点的深入取代面的铺陈,频道的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走进今天》、《大侦探西门》被评为“全国电视百佳栏目”;近三年,黄金时间和晚间时段收视率一直位居浙江省级媒体之首;2003年,该频道更是以2.6的平均收视率(18:00~22:00)、13.5%的市场份额,占据杭州地区所有频道之首。广告收入连年以20%的增幅攀升,从2001年的6500万元,跃升至2004年的1.5亿元。2003年,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教科频道被国家人事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评为“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
动力:扩大投融资渠道
无须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由于政府并未把教育电视真正视作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实际投入的资金比例非常小,客观上造成了教育电视台基本上依靠自我滚动发展的资金积累模式。以规模较大的上海教育电视台为例,市政府每年投入200万元,但年终返回也需200万元,实则分文未投。台里2004年的广告收入5000万元,正常运行经费约需5000万元,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显然,如果不扩大投融资渠道,提高教育电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仅以如此低弱的生产力,要求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多少有点脱离实际。
教育电视产业化的成败将取决于制度的现代化,而制度的现代化就是市场化。为了有效地改善因投入不足而严重制约影视产业发展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要积极推行广播影视产业领域公有制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广播影视产业领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凡是法律法规未禁入的领域都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或参与”,明确今后将“扩大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电台、电视台和广电集团(总台)内重组或转制为企业的单位,在确保控股的前提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探索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广播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生产营销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
业内普遍认为,2004年1月1日,旅游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经营权转让后开始商业化的运营,标志着中国电视正式进入频道运营时代。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北京派格太合环球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合作3年,标志着教育电视在破除体制改革坚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一个资源丰厚的国家级大台,能主动顺应时势,破除清规戒律,放平姿态,与民间电视制作机构全面深度合作,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它所引发的示范效应一时间为许多报章所传扬、嘉许。
无独有偶,上海教育电视台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进行着扩大投融资渠道、提高教育电视产业社会化程度的改革实践。2005年6月14日,《东方早报》以“凤凰卫视、上海教育电视台联手打造精品讲座节目”为题,报道了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和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讲坛》两家将发挥其长,联手打造一批精品讲座节目的战略合作。凤凰卫视中文台是面向全球的华语传媒,《世纪大讲堂》来往于中国各地,拥有丰富的嘉宾资源和广阔的收视率,而上海教育电视台是地方性传媒,《世纪讲坛》极具海派特色。两大栏目强强联手,立志让有兴趣的观众,免费享受一次大学教育。据悉,双方联合录制的节目将于七八月份在《世纪大讲堂》和《世纪讲坛》集中播出。
毋须置疑,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上海教育电视台仅仅是奏响了体制创新之交响的序曲,后续的多声部的复调合唱将会更加雄浑高亢。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 杨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