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防治

来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d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源性周围神经病变(DIPN)是药物直接或间接导致周围神经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受累神经支配范围内的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包括感觉异常、烧灼感、刺痛感、触觉敏感性下降等感觉神经异常,进行性麻木、活动受限、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运动神经异常,以及便秘、腹痛、尿频、性功能障碍等自主神经受累症状。DIPN的发生机制包括药物对周围神经的直接损伤、免疫介导性神经损伤及神经滋养血管炎性/缺血性损伤。病变的神经纤维出现致密颗粒、空泡、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索变性等病理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查表现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振幅和传导速度降低,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振幅和传导速度正常或仅轻微改变。DIPN的诊断主要依据药物暴露史、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药物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因果关系采用Naranjo法评估。DIPN的治疗包括停用或减量疑似药物,同时给予抗惊厥药、抗抑郁药或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及亲脂抗氧化剂α-硫酸锌。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DS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评估介入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DSA检查及DSA介入
Objective: To develop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green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using aqueous leaves extracts of Catharanthus roseus (C. roseus) Linn. G.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在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科就诊和住院的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起始剂量为5 mg/d,2周内加至10~20 mg/d)。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末分别行HAMD评分(HAMD评分减分率≥50%为有效)和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在正常皮肤、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意义,OPN在瘢痕疙瘩不同部位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OPN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及强度.结果 在瘢痕
目的:探讨分析护患沟通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护患
目的:以初凝的小鼠血块为样本模拟小鼠血栓,研究纳豆激酶不同浓度对小鼠的溶栓作用,从而得到溶栓效果好且不溶血的最佳纳豆激酶浓度.方法:采用天然界筛选的菌种发酵提取的2个
随着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胆囊隆起性病变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但术前对本病仍缺乏有效的确诊手段,使大量不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因此,对近年胆囊隆起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学分型进行综合叙述,总结诊断及治疗经验,希望对该病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有所帮助。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liminary phytochemistry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flower extract ofPeltophorum pterocarpum.Methods: Phytochemical analys
目的 对医院病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的150份存在不同缺陷的临床病案,检查找出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