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推销”记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ge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享誉大江南北的江苏名校——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在近几年中积极开展了“全科学校阅读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蔡燕校长和她的同事们认为,“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综合归纳,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会阅读就是学会了学习”“因此,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应贯穿于各年级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各门课程学习中,在社会化进程中,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识字阅读兴趣,提高识字阅读能力,养成自主阅读、主动阅读的习惯。”在实践与研究中,他们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本期特选刊几位实验教师的文章以飨读者。
  如何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把学生引进文学经典,如何教会学生不只关注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而真正和文本、和文字交流,我决定在班上做一些小的尝试。
  我把切入点放在了《西游记》上。选择这本名著我是花了脑筋的。首先,《西游记》是章回体小说,书中的故事相对独立,选取某些章节让学生阅读比较容易入手,收放自如。其次,《西游记》里的人物家喻户晓,学生通过各类电视剧、书籍、漫画,别人口耳相传,多少知道一些书中的故事,容易引 起学生共鸣。第三,孙悟空在儿童心目中是英雄式的高大形象,而猪八戒的喜剧形象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容易吊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一回合:推销
  我满怀期待地和学生们聊起了《西游记》,效果如我预期的那样“群情沸腾”,学生争先恐后地回忆悟空的英雄,八戒的滑稽,唐僧的迂腐……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回家阅读《西游记》,改日再作交流。
  结果:有三四位学生抱起了《西游记》,多数学生的手中还是捧着他们的“挚爱”。
  第二回合:范读
  我问学生,你们课余时间读《西游记》了吗?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读了一点,有的说读不懂。经过思考,我发现《西游记》虽然是白话文,但是和现代语言多少还是有些出入,只有细细读才能读通。为了他们能够有耐心,我决定和他们一起阅读相关的章节。
  我问学生:“你们知道取经路上孙悟空遇到的最厉害的妖魔是谁吗?”下面又是一阵激烈的讨论,答案五花八门。我告诉他们是七十四到七十七回描写的悟空大战金翅大鹏。手快的学生翻起了目录,立刻皱起了眉头,嚷道:“‘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是什么意思啊?”我让他们耐心读一读题目,看看能读懂什么,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有人报告魔王厉害,悟空施展了本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长庚”。
  我说:“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章节,仔细听,很快你就知道什么是‘长庚’了。”
  我逐字逐句地开始这一章节地朗读,不时做一些关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讲解和评论,学生们倒也听得津津有味,很快有学生恍然大悟“长庚”就是太白金星。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课余看看悟空是怎么施展变化的。
  一节课下来,我口干舌燥,嗓子冒烟,但是看到学生兴味盎然的样子我心满意足:这下你们入吾彀中了吧!
  结果:捧起《西游记》的同学多了五六个,读完这个故事的寥寥数人。
  第三回合:激趣
  前两次不算成功的引导并没有改变班级整体阅读的走势,能够静下心阅读《西游记》的也只是平时喜爱读书或者成绩优异的同学。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呢?
  我发现,学生对《西游记》是有兴趣的,但还处于浅层次状态,表现为:喜欢和别人交流故事情节,尤其喜欢别人听自己侃侃而谈,但是不能静下心来阅读,部分学生有自满的情绪,觉得自己知道的已经很多了,无需再阅读文本。
  对于人来说,最有兴趣的时候应该是有初步的了解而又不是特别精通的时候。于是,我想起了自己阅读《西游记》时产生的一些“非主流”的认识。这些想法不同于一般的主流解读,(例如很多人关于《西游记》的认识来源于旧版的电视剧,但是电视剧上的某些细节是经过编剧改编的,异于原著)容易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这些是不是可以给学生一些新鲜的刺激,诱导他们重新审视文本呢?我决心做一些尝试。
  再次聊起《西游记》的时候,我故意问他们对猪八戒的评价,学生都说懒惰、好笑等等。我问他们,在高老庄的时候,庄主为什么要捉拿猪八戒?学生们对我的问题嗤之以鼻:有的说,“八戒是妖怪嘛”,有的说,“他把庄主女儿关起来了”还有的说,“他太能吃了”。
  在一片哄堂大笑中我追问:“庄主因为猪八戒把自己女儿关起来,就三番四次请人捉拿八戒,务必置他于死地,合适吗?”
  学生们有的开始思索。
  我继续追问:“高翠兰是猪八戒的合法妻子,和自己妻子在一起有错吗?”
  学生们开始小声议论,眉头紧锁。
  我不放过他们:“庄主请人三番四次捉拿八戒而不成功,八戒有报复吗?”
  “妖怪是要吃人的,八戒在高老庄吃了谁?”
  “你们说八戒能吃,可是他也能干活啊,一个人顶十个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连珠炮似的问题,把学生问得目瞪口呆,这些“非主流”的解读,显然超越了他们对于《西游记》的普遍认识,开始有学生提出质疑,开始有学生翻书阅读,开始有学生盯着我希望得到答案。
  我没有再继续下去。也没有解答下课围过来的学生的质疑,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寻找答案。
  第二天,这些问题成了学生们热议的话题,他们开始为猪八戒鸣不平,他们告诉我:“书上描写了,悟空对于高庄主很不满意,认为他对八戒不公平。”还有的学生指着书给我看,我笑眯眯地一一点头。
  第四回合:一鼓作气
  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已经调动起来,但是如果不趁热打铁或许这份兴奋劲儿很快就会过去。我就隔三差五抛出一些小问题,诸如:“我们春节贴的门神是谁啊?为什么要贴啊?去《西游记》九到十一回看看。”“为什么大闹天宫的悟空那么利害,取经路上捉个妖怪却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呢?”……学生们开始正视这本他们曾经不大看得上的古典名著。
  春节过后,我调查了一下班级的阅读情况,虽然我没有作为寒假作业布置,但是大部分同学阅读了《西游记》,而且阅读量不小,十余位同学居然读完了全书。
  对于这本书的“推销”,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但是却回想做“推销员”的这些日子,真有万千的感慨。其实学生有没有阅读《西游记》这本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爱不爱阅读,爱阅读什么书,会不会读书。重要的是这次活动有没有唤起他们对阅读的新的认识,一种自发的无须刻意的阅读习惯。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真的可以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是不是能够产生自己的阅读体验,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作者单位: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其他文献
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得到思想情感滋养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托。不仅如此,教师还能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滋润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下面以苏教版小语教材为例,谈谈四篇课文对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
随着Toll样受体(TLRs)的发现,天然免疫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重新受到关注.TLRs如同天然免疫的"眼睛",监视与识别各种不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作为联系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系统的桥梁,在识别和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几种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TLRs作一综述。
时下语文教学存在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剥离”之后,高中教师不知道初中的教学内容,中学教师没见过小学语文教科书——除非他自己有孩子读小学;而小学教师也不知道学生升入中学后要学些什么。了解各个学段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全面观察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值得每位语文教师关注。  我曾在高中一年级了解一些学生的写作经历,这些学生有许多共同点:畏惧写作,视写作为受罪;一
【教学实录片段】读通读顺,落实关键字词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冕”字的上半部分是个帽子头,而不是“日”,要写得扁一些,里面的一横不要靠左右的笔画,请同学们书空两遍,感受感受。  师:了解王冕这个人吗?  生:我读过王冕的《墨梅》,他是一个大诗人。  生:王冕擅长画荷花,画梅花。  生:王冕品行高洁。  师:说得好!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反映读书人、知识
中华文明万古存,  内容博大而精深。  漫漫历史长河里,  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和奇闻。  今天我讲个小故事,  说的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这故事发生的年代很久远,  有这样一位读书人。  他姓朱名字叫朱耀宗,  家里边三代单传是独根。  朱耀宗两岁那年丧了父,  在身边只有一位老母亲。  自幼小,孩儿绕娘膝学走路,  做母亲含辛茹苦操碎心。  年稍长,母亲送儿把学上,  小耀宗如饥似渴学诗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