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说文解字》中“心”部字的文化意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所著,是首开部首检字先河的一部字典。许慎在书中共收录了540个部首,共計9353字,而“心”部字则是收录汉字较多的部首之一,有263个字。这注定“心”部字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其内心本能、外部情感、哲学范畴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内心本能;外部情感;哲学范畴
  作者简介:胡志天(1991.5-),男,汉族,安徽蚌埠人,硕士学历,兰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
  本文选择《说文》“心”部字进行研究的原因是从文化的角度解释汉字在初始状态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先民的心理现象。汉字的出现是先民在语言上的进化,为了记录已经表述的言语和表达更多的思想,先民随即创造出了汉字。先民所创造的汉字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也为我们从侧面进一步了解其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提供了帮助。
  一、《说文》“心”部字概况
  本文主要从《说文》中选择一个部字,即“心”部字,来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说文》中,以心为部首的字共收有263个,重文22个,新附字13个。依据六书理论,“心”部字有象形字1个,会意字10个,会意兼形声字6个,形声字260个。心的本义指心脏,古文字的心字即像一个心脏器官的形状,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文。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因此心又是思想、感情的通称,所有从心以及它的偏旁(忄,)的字,基本都与人的思想、感情有关系,比如情、愁、恐、快、怡、恭等。
  二、《说文》中“心”部字的文化意蕴
  “心”为何物?念头即心。《楞严经》中提到的“七处征心”指的是人的原始本体,也就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这种心理机能是宇宙的基本存在,是一切物体的最高表现,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就是心理机能结合世俗的产物,是人们关于生生死死的低级想法。古语中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人心险恶”、“人心贪婪”,说的都是人们的念头,当人们有这种念头存在时,物质世界就会形成,这就是所谓的有为法,而当人们丢弃了这种念头时,自然而然,物质世界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所谓的无为法。统而言之,念头即心,心即念头,所以我们就可以把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心定义为人的念头而不是生理结构上的心脏。
  在古代,先民们认为“心主神”,也就是“心”具备控制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的功能。所以在汉语里只要是涉及到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汉字几乎都和“心”字有关。以下从心理的三个层面来具体探讨。
  (一)内心本能世界
  心在人体器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医学表明人的心脏是推动人体血液循环的器官,血液的流动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心是生命的基础,而又高于生命本身,主要体现在思维的范畴。
  1.志, 意也。从心止, 止亦声。止就是趾,志者,心之所之也。 “心之所往谓之志”,心的所往即心的去向,心的去向被称作“志”,也就是去哪里,日常生活中提到的立志,就是说一个人在内心里设定了一个目标,并且为了这一目标不断奋斗。
  2.思,容也,从心,囟声。凡思之属皆从思。“田”指田地,引申为庄稼和食物,“心”指、牵挂、想念。民以食为天,农民牵挂田地里的庄稼就会产生一些思考。田地里的事情一直放在心里,又有包容之意。
  (二)外部情感表达世界
  子思在《中庸》里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其节谓之和。”未发是指内心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没有受到情感的影响,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是最富有理想化的,然而当人们的内心真正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并且“中其节”时,就会变成大家所接受的统一,也就是“和”。
  人们的情感之分有数种。最常见的分法为心理学上的:喜、怒、哀、乐、惧五种。从这些文字上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们在不同的境况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以下特从众多文字里选出两个进行浅酌。
  1.“愁,从秋,从心。”“秋”在甲骨文里的写法看上去像是一个类似于蟋蟀的小动物,蟋蟀主要生活在秋季,它的声音听起来啾啾的,有一种凄凉之感,让人不禁联想到死亡,所以“愁”字包含着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慨,即对秋天的凄凉悲切有所感悟。了解了秋的意思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理解“愁”字了。因此,“愁”字即有悲凉凄凉等方面的意思。
  2.“忍,能也。能,熊也。”韦昭也说:“能,似熊。”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事物的某种特征而下意识地赋予其情感。“能”是兽类中相当坚强的,所以“忍”字即有表坚强坚持的意思。
  (三)精神哲学世界
  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始终将“心”看成中国哲学的中心。孟子有云“尽心为知性”,提倡挖掘心的潜能。”荀子推崇“心知论”,肯定了心的重要性。“夫哀莫过于心死,人死亦次之”,庄子也强调了心之崇高。 可见,古人对“心”的反应非常强烈,对“心”的认识十分细致。
  三、对“心”部字分析研究的认识
  通过对“心”部字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心”部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远远超出我们所了解的,我们只是在表层对其进行了挖掘,而深处所藏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并没有获取到。总之,从“心”部字文化意蕴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先民思维敏捷、情感丰富。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
  [2]徐中舒.说文解字段注[M].四川:成都古籍书店,1981,9.
  [3]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10.
  [4]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进行文化变迁研究也是对于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生存问题的探究,即传统的民族文化受现代文化的改良或重新建构新文化进行的一次深刻思考。本地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反
现代汉语中有“形容词+(一)点儿!”结构的祈使句,例如:“谦虚点儿!”、“客气点儿!”、“远一点儿!”、“近一点儿!”等,它们都具有一般祈使句的特征和用法,但在语言事实中又
摘 要:在成都话中,“倒”常有介词的“倒1”、动态助词“倒2”、副词“倒3”三种身份。本文主要考查成都话中的副词“倒3”的造字理据、词义引申,以及语法化过程,发现:成都话副词的“倒3”的语法化主要受到词义引申和认知域转移规律“人>物>事>空间>事件>性质”的影响,在“倒”本义的抽象义位:身体空间位置从竖立到横呈的转变、调换状态这个语义特征上,衍生出[ 对立]、[ 变换]、[ 转折]等更虚的语义。此
摘 要: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歌曲数不胜数,人们喜欢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些关于爱情的中英文歌曲,旨在探讨中英文歌曲中存在的爱情隐喻的异同及其各自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爱情;中英文歌曲;概念隐喻  作者简介:卢善辉(1991-),女,汉族,湖南益阳市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英语语言学硕士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呈现个性化趋势。面对多样化的顾客需求和不断细分的市场,企业在产品或服务的开发、生产、设计与提供过程中,须从企业自身与顾客两个角
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朱光潜先生用六十年的美学探索,为学科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一直都是研究人员重点研究内容,并且也是客观规律深层次分析的基础条件。我国现代化发展建设过程中,怎样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分析,必须借助实
在当下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生产分工和职业多样化,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站在各自的立场,出现的西方式悲剧,因此社会道德问题日益严重。马
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可论证的、有理据的。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语言象似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符号的象似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切口感染者血清炎症因子、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9年3月骨科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