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手段运用的认识还有误区,存在着过多、过虚、过滥等问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习内容、教学对象、客观条件设计教学手段,注重以学生需求为主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与课堂互动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运用教学手段,发挥教学手段简明化、形象化、情景化的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50-02
任职教育是多专业、多层次、多类型和多种培养对象的复杂教育体系,培养岗位适应型人才是其鲜明特色。关注学生的发展,合理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厚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的教学成绩;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育学生剖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踏实地使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品质得到进步。
一、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手段运用的误区
当下先进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或者说是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帜,也是完成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虚拟技术、慕课等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存在着过多、过虚、过滥等问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充分发扬教学手段的辅佐作用,应注意纠正以下几种模糊认识。
(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定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上的要点照搬到计算机中,照搬照用。这一倾向的出现与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肤浅认识有很大关系,如果只是堆积素材,单纯追求刺激效果,不得不令人怀疑现代技术的教育价值。事实上,教学手段的先进水平与教学成绩的优劣并没有必定的联系,这已是国内外许多实验证明了的结论。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教学手段的先进程度,更主要是依赖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与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教学才会渐入佳境。
(二)技术越高新的教学手段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评价教学手段的优劣,不是由技术的先进程度决定的,而是由它在课堂上发挥的实际效能水平决定的。在课堂中,教学双方情感充分交流,师生交织激荡的思维火花,形成思想共鸣的情景,往往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因此,选择教学手段,其关键在于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思维,而不在于教學手段的先进程度如何。
(三)媒体携带的信息容量就是学生获得的信息量
由于对信息量概念的误解,有些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容量大的教学手段,就能使学生获得较大的信息量,于是,就出现有的教师加快速度来增加学生信息量,如把教案内容全部制作成课件连续播放等。虽然信息量的大小没有确切的尺度,但就课堂教学中学生摄取的信息量而言,却是学生真正接受、掌握知识的多少。由此可见,一种媒体的信息容量大并不一定说明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教学手段,应把着力点放在为学生传授更多知识上,而不是在用多少时间向学生输入完一定容量的信息上,这样就有助于在教学中选用有效的手段,增强教学手段使用效益。
二、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手段运用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智力、情感、素质等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手段的运用,需要以任职教育为主旨和背景,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一)以学生需求为主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层次,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联合,采用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更富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来指导不同的学生完成获取知识信息的全过程。既不能因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限制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不能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不可因此限制教学双方互动而忽视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和钻研问题。只有适应教学对象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历、年龄、经历、军事知识基础和心理素质的不同情况而确定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使教与学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效力的,任何技术或工具,都是为了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课堂讲授内容和知识的容量,使用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好作用的手段。关于教学手段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追求效率的提高,重点对于那些抽象不容易说清楚的关键内容,可通过图、文、声、像等视、听觉的良性刺激所造成的愉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三)与课堂互动相统一
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相互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学双方在语言、情感和思维等方面进行互动,产生共鸣,共同进步。可以说,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魅力,也是课堂教学长久存在的价值所在。因此,在选用教学手段时,必须把握互动形式与教学手段有机统一的关系,不能因为引入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整个课堂形式变成老师操作计算机演示,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
三、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和自身性格等因素,全面地、具体地、综合地考虑并确定最合适的教学手段,以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强调直观教学,力求简明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复杂的问题,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讲解得简明易懂。切忌单靠“一张嘴、一支笔”进行枯燥的说教,使人听来兴趣索然,昏昏欲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观得来的印象是最深的,即使抽象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轻易地牢固记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画上。如没有这些图画,抽象的概念很快就会被遗忘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采用演示法,通过学生的视、听器官,刺激大脑皮层,激发学生兴趣,从直观的具体认识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抽象概念和原理。 (二)善用示教演示,力求形象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实物、标本、模型、照片、电影、幻灯等示教演示,把武器装备、训练、演习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演示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演示目的、演示内容,指明观察重点、观察方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主要现象上,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提高演示的效果。另外,还要使演示操作起到示范作用,并尽量采用大型仪器,使全部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
(三)注重仿真模拟,力求情景化
在教学中应重视仿真模拟手段的运用,贯彻形象教学的原则,重视运用多种视听手段,让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想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一是要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形状与声音等信息;二是要充分地表现事物,从微观到宏观,都能给予充分的表现;三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用实物难以解释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四是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学生能借助仿真模拟手段自我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手段运用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教学手段是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的,是保证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辅助措施。要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扬长避短,相互补充,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防止图热闹、走过场,滥用教学手段,而达不到学习目标。
(一)传统与现代手段灵活运用
任何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都无法摆脱对传统优秀教学手段的合理继承。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并没有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各种地图、图表、兵棋、队标、沙盘、模型等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发展。如把武器装备等实物教具按照教学的特定要求制作成模型、立体图、示意图等,根据需要由大变小、由小变大、由静变动、由不能观察变成可以观察。也可设计出动态挂图,随着讲授内容的发展而逐次添加活动标记,加强直观性、动态性。还可对一些较简单的图形,当堂手画在黑板上配合讲述,既灵便又省时。特别是对粉笔板书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仔细设计板书的内容和形式,使板书内容主次分明,工整美观,以辅助讲述的不足。
(二)把握教学手段的现实条件
教学手段是多因素构成体,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教学手段必然受到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必须考虑院校的客观实际,注重利用就便教学手段。超越现有教学保障的水平,硬要选用一种与之不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就会不必要地增加教学保障部门的困难;同时,由于超越了当时的物质条件,还可能适得其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院校所能提供的仪器、图书、设备、设施场所等物质条件来设计教学手段。并开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就便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及过程全部或部分再现,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以及用语言一下难以说清的抽象理论问题,生动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为理解记忆和运用理论创造条件。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
信息技术的革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在线教学活动广泛地融入传统大学的正规教学计划中,使教育形态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线教学突破了普通多媒体教学在信息容量、交互手段上的限制,极大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网上信息的实时交互和资源共享,是实现学术跟踪的高效手段,“因人施教”的可行方式,个体化学习、终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已成为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准备、实施和管理的基本环境。随着任职教育院校军事综合信息网的建设和校园网的开通以及慕课、网络课程的投入使用,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应普及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放大、优化传统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教师学生的知识探索,激發各种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提升教学效益,提高任职教育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2]杨杰义.军校任职教育现实问题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0.
[3]李元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4J]唐继承.以任职需求为牵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5]吕云峰.任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J].西安通信学院学报,2006(5):58-61.
[关 键 词] 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50-02
任职教育是多专业、多层次、多类型和多种培养对象的复杂教育体系,培养岗位适应型人才是其鲜明特色。关注学生的发展,合理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厚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的教学成绩;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育学生剖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踏实地使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品质得到进步。
一、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手段运用的误区
当下先进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或者说是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帜,也是完成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虚拟技术、慕课等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存在着过多、过虚、过滥等问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充分发扬教学手段的辅佐作用,应注意纠正以下几种模糊认识。
(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定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上的要点照搬到计算机中,照搬照用。这一倾向的出现与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肤浅认识有很大关系,如果只是堆积素材,单纯追求刺激效果,不得不令人怀疑现代技术的教育价值。事实上,教学手段的先进水平与教学成绩的优劣并没有必定的联系,这已是国内外许多实验证明了的结论。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教学手段的先进程度,更主要是依赖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与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教学才会渐入佳境。
(二)技术越高新的教学手段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评价教学手段的优劣,不是由技术的先进程度决定的,而是由它在课堂上发挥的实际效能水平决定的。在课堂中,教学双方情感充分交流,师生交织激荡的思维火花,形成思想共鸣的情景,往往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因此,选择教学手段,其关键在于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思维,而不在于教學手段的先进程度如何。
(三)媒体携带的信息容量就是学生获得的信息量
由于对信息量概念的误解,有些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容量大的教学手段,就能使学生获得较大的信息量,于是,就出现有的教师加快速度来增加学生信息量,如把教案内容全部制作成课件连续播放等。虽然信息量的大小没有确切的尺度,但就课堂教学中学生摄取的信息量而言,却是学生真正接受、掌握知识的多少。由此可见,一种媒体的信息容量大并不一定说明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教学手段,应把着力点放在为学生传授更多知识上,而不是在用多少时间向学生输入完一定容量的信息上,这样就有助于在教学中选用有效的手段,增强教学手段使用效益。
二、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手段运用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智力、情感、素质等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手段的运用,需要以任职教育为主旨和背景,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一)以学生需求为主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层次,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联合,采用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更富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来指导不同的学生完成获取知识信息的全过程。既不能因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限制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不能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不可因此限制教学双方互动而忽视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和钻研问题。只有适应教学对象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历、年龄、经历、军事知识基础和心理素质的不同情况而确定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使教与学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效力的,任何技术或工具,都是为了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课堂讲授内容和知识的容量,使用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好作用的手段。关于教学手段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追求效率的提高,重点对于那些抽象不容易说清楚的关键内容,可通过图、文、声、像等视、听觉的良性刺激所造成的愉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三)与课堂互动相统一
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相互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学双方在语言、情感和思维等方面进行互动,产生共鸣,共同进步。可以说,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魅力,也是课堂教学长久存在的价值所在。因此,在选用教学手段时,必须把握互动形式与教学手段有机统一的关系,不能因为引入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整个课堂形式变成老师操作计算机演示,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
三、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和自身性格等因素,全面地、具体地、综合地考虑并确定最合适的教学手段,以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强调直观教学,力求简明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复杂的问题,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讲解得简明易懂。切忌单靠“一张嘴、一支笔”进行枯燥的说教,使人听来兴趣索然,昏昏欲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观得来的印象是最深的,即使抽象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轻易地牢固记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画上。如没有这些图画,抽象的概念很快就会被遗忘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采用演示法,通过学生的视、听器官,刺激大脑皮层,激发学生兴趣,从直观的具体认识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抽象概念和原理。 (二)善用示教演示,力求形象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实物、标本、模型、照片、电影、幻灯等示教演示,把武器装备、训练、演习等“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演示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演示目的、演示内容,指明观察重点、观察方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主要现象上,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提高演示的效果。另外,还要使演示操作起到示范作用,并尽量采用大型仪器,使全部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
(三)注重仿真模拟,力求情景化
在教学中应重视仿真模拟手段的运用,贯彻形象教学的原则,重视运用多种视听手段,让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想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一是要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形状与声音等信息;二是要充分地表现事物,从微观到宏观,都能给予充分的表现;三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用实物难以解释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四是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学生能借助仿真模拟手段自我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手段运用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教学手段是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的,是保证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辅助措施。要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扬长避短,相互补充,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防止图热闹、走过场,滥用教学手段,而达不到学习目标。
(一)传统与现代手段灵活运用
任何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都无法摆脱对传统优秀教学手段的合理继承。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并没有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各种地图、图表、兵棋、队标、沙盘、模型等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发展。如把武器装备等实物教具按照教学的特定要求制作成模型、立体图、示意图等,根据需要由大变小、由小变大、由静变动、由不能观察变成可以观察。也可设计出动态挂图,随着讲授内容的发展而逐次添加活动标记,加强直观性、动态性。还可对一些较简单的图形,当堂手画在黑板上配合讲述,既灵便又省时。特别是对粉笔板书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仔细设计板书的内容和形式,使板书内容主次分明,工整美观,以辅助讲述的不足。
(二)把握教学手段的现实条件
教学手段是多因素构成体,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教学手段必然受到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必须考虑院校的客观实际,注重利用就便教学手段。超越现有教学保障的水平,硬要选用一种与之不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就会不必要地增加教学保障部门的困难;同时,由于超越了当时的物质条件,还可能适得其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院校所能提供的仪器、图书、设备、设施场所等物质条件来设计教学手段。并开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就便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及过程全部或部分再现,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以及用语言一下难以说清的抽象理论问题,生动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为理解记忆和运用理论创造条件。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
信息技术的革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在线教学活动广泛地融入传统大学的正规教学计划中,使教育形态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线教学突破了普通多媒体教学在信息容量、交互手段上的限制,极大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网上信息的实时交互和资源共享,是实现学术跟踪的高效手段,“因人施教”的可行方式,个体化学习、终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已成为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准备、实施和管理的基本环境。随着任职教育院校军事综合信息网的建设和校园网的开通以及慕课、网络课程的投入使用,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应普及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放大、优化传统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教师学生的知识探索,激發各种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提升教学效益,提高任职教育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2]杨杰义.军校任职教育现实问题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0.
[3]李元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4J]唐继承.以任职需求为牵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5]吕云峰.任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J].西安通信学院学报,2006(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