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大师和大众文化并不矛盾,水涨船高,大众文化是基础,文化大师是标志。这种把文化大师和大众文化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水火不相容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余秋雨近日在杭州举办的文化战略研讨会上,畅谈他对当下文化产业化、城市文化建设等热点话题的观点。余秋雨认为,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在于有丰富的文化活动,更在于有全国知名的文化代表人物。现在香港澳门都在采取行动,建设相关设施,吸引文化大师前往。城市要吸引人,不是靠给房子之类的措施,而在于其整体文化环境。他举例说,比如他本人是写书的,就可能选择拥有优秀出版社的城市。因为这种出版社能把他的书用最快的速度发行到最大范围的区域。余秋雨用一个充满美感的画面来描述他心中的大师分布生态图:柳亚子先生乘一只小船,到一个小山村,敲开门,遇到的是另一位全国知名的文化大师。文化人如点点繁星般分布在各个城市,每个城市都因其独具的内涵和魅力吸引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人。
有人认为,在文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与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重要。大众文化同样能够提高地区、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样能够创造辉煌。
我以为,这明显是故意抬杠。这样的争论可以说价值不大,因为这都是明摆着的道理。文化大师和大众文化并不矛盾,水涨船高,大众文化是基础,文化大师是标志。这种把文化大师和大众文化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水火不相容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大师多,有什么不好?大师多,必定建立在大众文化提高的基础上,否则,想多也多不出来。大师越多,说明整体文化水平越高,大众文化也随之得到了提升。这有什么值得反对的?文化大师当然不能决定一切,但是,有文化大师总比没有文化大师好,希望有文化大师比不希望有文化大师好。大师的出现,是社会文化运动的结果,而非原因。再者,科学文化“巨匠”与当代教科文带头人的不同,是基于不同的社会结构。分工精细化时代,“大师”的减少不可避免,民众对于“大师”期望的心理机制值得肯定。撇开对余先生个人的学术争论不谈,单就城市与文化的关系来看,一个城市不能缺少文化,这是公认的道理。同样,一个城市如果拥有大师级的文化,应该有助于提高该城市的文化品位,这应该也不是歪理。世界上有许多知名城市,其知名并不在他的政治地位或经济价值,恰恰就在于他出过世界级的文化大师。当然,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也有可能影响到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但是,大众文化绝对提高不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地位。此外,大师的存在对一个城市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人才辈出,同时也应该产生大师的时代,但为什么至今没有产生?值得深思。
有人说,小品使赵本山成名却也毁了赵本山。余秋雨的文章照样要毁灭余秋雨。是任何一个杰出的文化人在他们生前,都难免遭遇“名之所至,谤亦随之”的命运。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逆规律”。想当年,鲁迅还被人诋毁为“堕落文人”。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文化名人所必须经受的人生历炼。好在鲁迅们都能对此坦然相对,一笑置之。愿大师们永远执着地敲响黄钟大吕,而不必介意那些无聊至极的瓦釜恶鸣。
余秋雨在新作《恒河残稿》中说:恶的出现,也是宏观因果的产物。多少年前的某个邪念,给世间增添了一份仇恨;千百里外的一次争吵,为文坛留存了一堆脏话;几十年前的一场灾难,为民族加注了几分兽性……也许,一种过于突然的成功,激发了他人心中的嫉妒;一种过于激烈的实验,导致了社会心态的失衡;一种过于广阔的占领,剥夺了某些同行的机会……
余秋雨说,他现在对此的应对态度是:它来了,正好来到我跟前,这是一个机会,可以通过我,把宏观因果中的负面积累,开始改写成正面。吃得一口饭,因缘可追索千山万水;那么,听得一声骂,心情也应该,天高地远。
看来,余秋雨终于大彻大悟了,面对批评甚至骂声,他不再脆弱,成熟的男人就该这样。成熟的文人就该这样。
余秋雨近日在杭州举办的文化战略研讨会上,畅谈他对当下文化产业化、城市文化建设等热点话题的观点。余秋雨认为,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在于有丰富的文化活动,更在于有全国知名的文化代表人物。现在香港澳门都在采取行动,建设相关设施,吸引文化大师前往。城市要吸引人,不是靠给房子之类的措施,而在于其整体文化环境。他举例说,比如他本人是写书的,就可能选择拥有优秀出版社的城市。因为这种出版社能把他的书用最快的速度发行到最大范围的区域。余秋雨用一个充满美感的画面来描述他心中的大师分布生态图:柳亚子先生乘一只小船,到一个小山村,敲开门,遇到的是另一位全国知名的文化大师。文化人如点点繁星般分布在各个城市,每个城市都因其独具的内涵和魅力吸引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人。
有人认为,在文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与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重要。大众文化同样能够提高地区、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样能够创造辉煌。
我以为,这明显是故意抬杠。这样的争论可以说价值不大,因为这都是明摆着的道理。文化大师和大众文化并不矛盾,水涨船高,大众文化是基础,文化大师是标志。这种把文化大师和大众文化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水火不相容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大师多,有什么不好?大师多,必定建立在大众文化提高的基础上,否则,想多也多不出来。大师越多,说明整体文化水平越高,大众文化也随之得到了提升。这有什么值得反对的?文化大师当然不能决定一切,但是,有文化大师总比没有文化大师好,希望有文化大师比不希望有文化大师好。大师的出现,是社会文化运动的结果,而非原因。再者,科学文化“巨匠”与当代教科文带头人的不同,是基于不同的社会结构。分工精细化时代,“大师”的减少不可避免,民众对于“大师”期望的心理机制值得肯定。撇开对余先生个人的学术争论不谈,单就城市与文化的关系来看,一个城市不能缺少文化,这是公认的道理。同样,一个城市如果拥有大师级的文化,应该有助于提高该城市的文化品位,这应该也不是歪理。世界上有许多知名城市,其知名并不在他的政治地位或经济价值,恰恰就在于他出过世界级的文化大师。当然,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也有可能影响到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但是,大众文化绝对提高不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地位。此外,大师的存在对一个城市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人才辈出,同时也应该产生大师的时代,但为什么至今没有产生?值得深思。
有人说,小品使赵本山成名却也毁了赵本山。余秋雨的文章照样要毁灭余秋雨。是任何一个杰出的文化人在他们生前,都难免遭遇“名之所至,谤亦随之”的命运。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逆规律”。想当年,鲁迅还被人诋毁为“堕落文人”。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文化名人所必须经受的人生历炼。好在鲁迅们都能对此坦然相对,一笑置之。愿大师们永远执着地敲响黄钟大吕,而不必介意那些无聊至极的瓦釜恶鸣。
余秋雨在新作《恒河残稿》中说:恶的出现,也是宏观因果的产物。多少年前的某个邪念,给世间增添了一份仇恨;千百里外的一次争吵,为文坛留存了一堆脏话;几十年前的一场灾难,为民族加注了几分兽性……也许,一种过于突然的成功,激发了他人心中的嫉妒;一种过于激烈的实验,导致了社会心态的失衡;一种过于广阔的占领,剥夺了某些同行的机会……
余秋雨说,他现在对此的应对态度是:它来了,正好来到我跟前,这是一个机会,可以通过我,把宏观因果中的负面积累,开始改写成正面。吃得一口饭,因缘可追索千山万水;那么,听得一声骂,心情也应该,天高地远。
看来,余秋雨终于大彻大悟了,面对批评甚至骂声,他不再脆弱,成熟的男人就该这样。成熟的文人就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