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肯定律为何失灵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了,就业率就提高了。”这是人们很自然的想法,也是世界各国规律性的现象。然而,这条规律如今在中国似乎不“灵”了,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著名“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但中国似乎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
  相关资料显示,1985-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而与此同时,登记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可见,我国就业增长率并没有随GDP增长率同步增长,反而出现较大幅度降低现象。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的认同的“奥肯定律”,在这里为何“失灵”?
  有人说,悖论来自结构调整。国内很多地方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都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最突出特点就是用资金、技术密集性企业替代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来需要十个人干的活,现在也许两三个人就够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结果,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二是用人更少。如此一来,经济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就业,反而带来新的下岗现象。
  在笔者看来,把板子打在结构调整上有失公允。表面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用工越来越少,不利于民众就业。但是,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就难以促进和推动城市化步伐以及配套产业、第三产业。从国际经验看,推动城市化和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而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实现快速发展,是带动中介产业、实现城市化和繁荣服务业的基础和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结构的优化,不仅没有阻碍或弱化就业,从整体上还进一步拉动了社会的整体就业。
  那么,问题出在哪?笔者以为,在观念与结构上。例如,我们的第一、二、三产业水平太低,尤其是最有利于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此外,结构调整并不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需要在劳动密集型与技术、资金密集型有效结合上下功夫。
  更为重要的是观念问题。经济增长的目的是让民众生活得更好,民众不能充分就业,甚至下岗,这样的经济增长有何意义?但由于政绩考核导向等方面原因,很多官员一直解决不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而错误地把发展当成保住和戴上更高乌纱帽的途径,对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漠然视之。一些官员在思想上对就业问题缺乏重视,缺乏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在劳动力市场环境营造上,缺乏细致的保障,等等。说到底,政绩导向问题不解决,“奥肯悖论”就会不断延续下去。
其他文献
估计没几个消费者没听说过“哈佛戴高乐”,当初“哈佛戴高乐”凭借铺天盖地的广告很快打响知名度,“哈佛”加“戴高乐”,多牛的两个封号呀。鉴于国人的普遍身材,以及“赶英超美”的强烈欲望,“哈佛戴高乐”,火了。  湖北省武汉市检察院负责人日前郑重告诫全国消费者:“哈佛戴高乐”增高药品的宣传广告完全是有人精心编造的虚假广告,策划实施这场骗局的湖北新东科药业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徐能潮因涉嫌虚假广告罪已
期刊
近年来哈佛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引起了大批美国思想家的讨论。在约瑟夫·奈看来,美国宜更多地依赖其“软实力”——价值观、文化、生活方式而非军事武装来建立对世界的影响力。硬实力是强迫性的,软实力则是吸引性的。但学者们也看到了一个问题:软实力也是权力,同样会树敌。  实际上美国的的确确如社会学家所称的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美国的软实力不单单是流行文化,文化大杂烩中有google、麦当劳、现代艺术
长春医药化工工业技工学校是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既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又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按大纲要求开好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