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共生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多重共生的当代艺术跨界展览进入大众的视野,展览打破了原有的独立形态,在形式及内容上有所突破的同时,以独特性的诉说模式对展览多元化的定位进行新的知识分享。而在实践中跨界仅是艺术展览的一种诉说形式,不是最终的智慧结果,在对话过程中与观者应该形成一个新的约定,在实现多重跨界的同时,对当代艺术跨界展览进行新的思考。
  关键词:当代艺术 跨界艺术展 对话 约定
  一、引言
  当下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展览,从局部的输出转向了多领域的对话,同时也对展览多重领域共生之间产生的关系进行思考。随着展览内容中不同领域的思维发散,艺术市场的不断革新,艺术家身份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跨界的现象,在展览的展陈布局上突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融合了多元素的媒介,展览文本也在教育与知识分享之间徘徊,营造了一种新的观展体验。而在这种对话模式的转变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展览内部和外部多元素之间的对话,虽然体现了现象上的展览独创性,但以独一无二为目标,依赖不同承载方及参与方通过不同领域对话进行独特性的寻找,导致众多新的固定模式展览的出现。所以,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当代艺术跨界展览如何在保证学术的基础上同时与观者、艺术家、策展团队之间有一个新的约定,而这新的约定又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进行探索。不可否认,跨界现象是一个新颖、时尚的展览模式,但跨界不是具体的目的,而是在时代中自然演变的一种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当代艺术跨界展览的表现,分析其内在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艺术跨界展览进行新的思考。
  二、当代艺术跨界展的表现
  这里的跨界是指将某一事物定义的属性融入另一个属性中并共同运作,其中,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事物的属性会随之而变化。从展览内容的角度看,在古今对话、东西对话、地域文化的内容呈现中,表现形式上增添了更多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不仅停留在艺术品的此时此地性(das Hier und Jetzt),即它在所处之地独一无二的此在(Dasein),[1]所谓的陌生即展示的空间在不同语言下的艺术形态架构中,进行重新的碰撞所产生的“新体验”。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与科技的界限变得逐渐模糊,更多新技术的介入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内容,也打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例如清华大学影像工作室于2015年举办的TMART年度影像艺术展——简单图像奥秘,展览的内容覆盖了科技、建筑、生物、诗歌、音乐表演、电影美术等,利用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对影像的需求进行视觉呈现,所呈现的陌生感为观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策展的角度看,当代艺术跨界展览有别于以往对展品的表现及再现,其是一个重新融合塑造。例如故事性多视角描写、艺术形式包装的情景体验、新媒体技术与科学融合的交互,在融合时所遇到的策展问题的痕迹,也融入了整个展览中。而策展实践中的痕迹与跨界让艺术家的身份丰富起来,当下艺术家在身份上有别于以往的“闭门造车”,更多的是通过同门类及不同领域的跨界尝试,对当代艺术跨界方向进行新的探讨。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及快节奏的消费背景下,同样出现了诸多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跨界现象,突破了艺术与商业的界限,展览形式上出现了大量临时性及“打卡”式展览,有别于传统展览的程式化,其是通过艺术与非艺术之间产生的联系,进行对比及其他关系上的融合。同时在与观众的对话过程中,以往填鸭式的单向输出已经无法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所以展览更多的是从以往的对白转变到对话的形式,从而营造了一场多重的艺术现场派对,给予了观者新的知识分享与体验。
  三、当代艺术跨界展的必然性及价值
  跨学科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指的是多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综合学科研究,其产生与社会背景及国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跨界展览进入大众的视野,艺术更全面地融入各个领域,在艺术世界中首先划分出七种“特殊的超结构”——听觉的、视觉的、移动的、动作的、结构的、语言的和官能的,[2]而当代艺术跨界展览正是在这基础上开始进行更多维的探讨。从尧斯的期待视野的观点来看,跨界的现象满足了多方的受众群体在接收过程中,对未知新鲜感的期待,同时为展览内容的探索拓宽了边界,打开了“无边界”的大门。例如2021年王南溟于天津滨海美术馆策划的“多重时刻”展览,邀请了各领域卓越的艺术家,曲健雄、刘索拉、崔健、孔祥东、林栋甫,他们通过跨学科的时空对话,从多条故事线进行文本呈现。每位艺术家将各自生活中日常化及事件化的经验进行总结,以绘画、装置、图像、音频、影像为媒介,以多重景观创新为线索,拉近艺术家与大众的距离,在空间上打破了舞台、电视、书本等载体的限制,通过艺术作品的直接呈现,与大众分享艺术家于该领域中的艺术创新,并结合美术馆的现场导览、艺术研讨会等活动进行知识分享,从而丰富了艺术家创作思想与大众之间的对话。
  当代艺术跨界展览更多的是以提出问题的方式与观众对话,并且引导观者在产生的问题中围绕自己的语境进行思考。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理解与不理解的情况。从策展的角度来说,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策展团队可以对这一问题有一个不绝对的解释权,因为理解不是一个简单对错的二元对立,解释是一种对陈述的贫乏作出的反应和用意义的倍增来对这种贫乏作补偿的方式;也是一种基于这种贫乏而又不受它限制的说话方式。[3]从社会现实主义来说,其试图回应的就是我不理解的问题,而到了最后的理解则是一个走向完全透明化的藝术形态的象征物。所以大众在观展过程中可以说不理解,但对于大众首先要思考的是你想要理解的是什么,你为什么想要得到它的一个解释,也许对于观众来说觉得好玩,就不会说不理解了。当代艺术领域的跨界展览正是打破了艺术的学院性质,非知识生产似乎破除了艺术学科之间的一个界限,让艺术走出了象牙塔。同时由于多领域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展览的自主权及边界,这里没有所谓的会员,给观者提供的是“圆桌和椅子”,不再以任何已建立的制度对知识本身产生绝对作用为基础,而是通过跨界艺术家的实践在制度权威之外营造了一个在一起的环境。对艺术与非艺术跨界的融合过程中,有的说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在对大众的知识分享过程中,这无疑是一个多维度的表达形式和趋势,不仅为艺术家与观者搭建了一个多重的知识互换的平台,同时也为当代艺术跨界展览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四、当代艺术跨界展的新思考
  当下跨界展览于内容上从某个单一的素材转向了百花齐放的状态,展览的对话从文本理论走向了实践理论和交流领域,[4]不再拘泥于以往固定的平面化独白,而是给予观者全新的体验,并为观者提供了多维的解读方式。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更多的商业与艺术的融合,艺术的商业化也降低了艺术的水准,并出现了很多新的固定模式展览。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跨界展览发展中,我们与观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约定的关系,这个约定不需要去说服对方从而达到一种目的,也不需要过分地演说,而是需要一种感知力。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我们需要不断地辨别着各种的约定,在各种约定面前我们不断地接收,解读,再进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进行判断、协商及部分妥协,就算有些时候这个约定在表面上没有那么容易跨越,并最终落空,但它也许是对未来的某个期许。即使这个未来我们没有办法确定,但不代表我们不会达到,它构成了我们与未来之间的一个联系,这个联系不仅是停留在艺术上,而是试图在观念上进行探索。这个约定同样也是浪漫的、时尚的、开放的,就像巴赫金强调的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需要的是启发观者内心的思考,进行自然介入,观者与自己形成的也许是一个反思性心理,与策展方形成的是一个间接性的超语言对话,而观者与观者之间更多是通过作品之间的互动进行时空上的约定。
  形式上的跨界对艺术家很容易,但回归纯艺术及言论上的跨界是有难度的,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有一个中心,我们不能用认为的过去再界定那么多的界定。音乐、舞蹈、电影等多维度知识体系的碰撞,给艺术家群体在自我为中心的对话过程中增添了新的“困难”,策展人在布展过程中需要合理解决艺术家在认同感、话语权、分割空间、摆放展品、布置灯光、辅助展品、策展思路等具体问题。在跨界展览中的技术运用,也需要思考技术的局限性,正如凯瑟琳·海莉丝对沉浸式技术的评论,虚拟现实许诺要带来的“体外”体验没有全面考虑到交互作用的界面要求,[5]因为作品于新技术上的呈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普遍,这样会削弱新技術本身给大众带来的陌生感。在当代艺术领域跨界展览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在内容及形式上寻求革新,在多领域合作上也应该进行更多的探索,例如与博物馆的跨界融合,2019年法国凡尔赛宫邀请舞台艺术大师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共同呈现了一场充满当代艺术色彩的文物展,艺术家将展览中的文物作为元素,使之成为新的赋予当代性的作品,为当代艺术领域跨界展览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总之,当代艺术跨界展览在未来应该提供更丰富的语境,艺术家也应该在实践中找准自己合适的位置,不能盲目地进行革新,也要避免展览的大杂烩现象,应该让展览活起来,与大众形成一个新的约定。
  五、结语
  当代艺术领域的跨界展览不是以一个固定的传统美学框架为基础,而是让艺术更加贴近生活,让交叉共生的多重想象力渗透到社会当中的每一个角落。当代艺术的背景固然是复杂的,但同时也是更加包容的。对于每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都需要重新进行思考,而策展团队、艺术家、观者之间也应该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与时俱进,与艺术共同生长,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去寻找一个“舞伴”,只要大家愿意,那么就“共舞”下去。
  参考文献:
  [1]瓦尔特·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M].王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48.
  [2]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凌继尧,金亚娜,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98.
  [3]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133.
  [4]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51.
  [5]高名潞,陈小文.当代数码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3.
  (作者简介:刘沛文,男,硕士研究生,天津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当代艺术语言)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提起川菜,人们往往就会想到郫县豆瓣酱。一勺豆瓣,会有怎样的前世今生,一段往事,会有多少的笔墨注解。又如何被称为“川菜之魂”呢?  有句话叫“吃在四川,味在郫县”,正印证了郫县豆瓣酱的魅力所在。作为豆瓣酱发源地的郫县,更是美味众多,新派川菜层出不穷,皆因豆瓣酱的精妙运用。郫县豆瓣酱的使用,让川菜更加细致多变,咸鲜、家常、麻辣、糊辣、鱼香、椒麻、酸辣……作为一种技艺和文化,郫县豆瓣已深深地融入四川人的
期刊
无肉不欢  藏区地处雪域高原,海拔高,气候变化异常,饮食对热量和营养的需求也就更高。高原民族大都以畜牧业为主业,各式各样的肉食产品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菜、大菜。  藏人烹制牛羊肉时,大都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不破坏肉的本来味道。一锅足够鲜美的牦牛肉或羊肉,只需耐心熬煮或简单烹炸,撒上一点点椒盐辣椒提味,便堪称珍馐。  风干肉  风干牛羊肉,是一道藏族的特色美味,顾名思义,是将牛羊肉风干而食,口味既有游
期刊
摘要: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渐渐被边缘化,且某些具体的工艺美术类别将在此进程中消失。作为新时代的美术家和观察者,我们要以研究、呐喊、接续的方式对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保护,同时为保持我国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民间工艺美术 保护 策略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历史和艺术。它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如果我们把
期刊
随着微纳米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光学器件的加工已经进入纳米尺度,这为亚波长光学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条件。由于亚波长光栅具有独特的衍射特性,并且可以满足诸多传统光学器件难以满足的光学要求,基于亚波长光栅的光学器件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首先介绍了光栅及亚波长光栅的原理、亚波长光栅在滤波器结构中的应用、基于亚波长光栅的偏振分束器、光学晶格与超晶格,以及亚波长光栅在传感领域的应用。
  提出了一种基于亚波长介质光栅金属薄膜结构的气体折射率传感器方案,研究了在不同入射角度时的反射谱线、光学晶格与超晶格的光场分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一些行业为了解决生存压力,寻求突破,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发展,而当下备受关注的文旅产业与社会中介组织融合就是代表之一。本文以社会中介组织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为主题,以山西省合唱协会为例,分析近几年立足文旅主题举办的具体活动实例,探索两者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关键词:文旅融合 文化中介组织 文化艺术旅游 山西省合唱协会  文化注重发现和创造价值,旅游注重体验
期刊
摘要:乡村振兴中民俗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是民俗艺术当下价值的重要体现,它是传统文化美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产业化经济的媒介物。民俗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民俗艺术在历代传承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存在着相互的借鉴,使得其价值进一步体现。目前,合理开发利用民俗艺术,使之成为一种产业化商品,完成当下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民俗艺术适应当下环境的一种传承方式,因此,如
期刊
环行器作为微波通信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通信信号的接收和发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环行器的小型化、平面化、集成化成为目前环行器的重要研究方向,薄膜制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薄膜环行器器的发展,使用性能优异的薄膜制作的环行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易于集成化等优点,对薄膜环行器进行的研究对于环行器的轻量化、小型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使用BaM铁氧体薄膜制备性能优异的薄膜微带环行器。
  本文首先使用传统结构设计了中心频率为37.5GHz的BaM铁氧体薄膜环行器,经过优化后
摘要:纸张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纸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衍生出来,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智慧,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宝库,值得我们自豪。但随着现代经济和工业的发展,纸张逐渐被工业化,大量生产,传统纸艺的传承与发展日渐式微。纸张作为艺术与设计、二维与三维、传统与未来的媒介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语言和广阔的创作空间。如何让纸张回归现代生活,获得新的生命力,是纸艺创作者关注
期刊
摘要:桂南采茶戏源自民间小调,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其音乐旋律婉转悠扬,语言诙谐幽默,舞台表演丰富多彩,舞蹈与音乐艺术的融合更增添了采茶戏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桂南采茶戏 《看茶山》 路腔曲牌 艺术特征  桂南采茶戏是广西传统剧种戏曲之一,它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它是从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航天航空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遥感科学技术也由传统遥感时代进入到高光谱遥感时代乃至超光谱遥感时代。在拥抱新时代的同时,也给传统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光谱分辨率的提高,系统存储,传输,分析和处理数据变得异常困难。曾经在传统遥感处理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在高光谱遥感中也捉襟见肘。为了充分地利用遥感大数据,研究新的适用于高光谱遥感的遥感处理方法迫在眉睫。在遥感图像处理中,分类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同样也是最为基础的问题,从遥感发展之初到现在,遥感图像的分类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