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桂南采茶戏艺术特征分析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桂南采茶戏源自民间小调,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其音乐旋律婉转悠扬,语言诙谐幽默,舞台表演丰富多彩,舞蹈与音乐艺术的融合更增添了采茶戏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桂南采茶戏 《看茶山》 路腔曲牌 艺术特征
  桂南采茶戏是广西传统剧种戏曲之一,它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它是从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和采茶劳动中提炼加工而成,是广大劳动群众采茶生活和采茶劳动的艺术再现。《看茶山》作为一种民间地方戏曲艺术,它最先是采茶歌,然后发展到采茶歌舞,最后逐步发展到今天的采茶戏,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剧目、通俗易懂的唱词、形式多样的唱腔、简洁明快的旋律以及灵活机动的伴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深受大众欢迎。
  桂南采茶戏是广西音乐文化的符号之一,也是中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广西人民对采茶戏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情感需求和原乡情结。[1]作为戏曲艺术的一种,桂南采茶戏具备音乐、舞蹈、文学和美术等元素构成的舞台艺术,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魅力。传承和发展采茶文化就需要深入挖掘采茶戏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以此推动桂南采茶戏的繁荣发展。
  一、民歌曲牌:独特的音乐特色
  曲牌即调名。在采花戏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传统的经典曲调被保留,通过直接添加合适的歌词则能形成新曲目。[2]而《看茶山》民歌曲牌极为丰富,为民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采茶戏本身源自民间小调,源自劳动,其音乐旋律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三腔一调”的独特音乐特色,即灯腔、茶腔与路腔,一调为“杂调”。正是此独特的音乐特色使采茶戏的曲调更加丰富多彩,而乐曲的加入则更加凸显了其独特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一)优雅纯朴的茶腔曲牌
  在采茶戏《看茶山》音乐中,茶腔是主要唱腔,是采茶戏的重要曲牌。该曲牌由传统民间小调和民歌演变而来。茶腔曲牌的地域性特色较为突出,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味,曲调优美且高亢,将采茶人的生活情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3]采茶戏曲目通常通过“勾筒”及正反弦方式进行伴奏,伴奏道具主要有击打乐器、器乐、道器等。比如,影响力较大的桂南采茶戏《老婆茶》,该曲目是古老的茶腔,其他茶腔均由其演变而来。由其派生的唱腔主要由钦州大开台衍生的《十想》《摘茶》《看茶山》《送个卖茶》等,以及由《正茶》衍生的《十送腔》和《十绣腔》等。这些曲牌的唱腔婉转凝练,旋律风格纯朴古雅。《开台茶》调式为五声A羽,结构为两句式一段体,为渲染气氛,段尾唱腔的骨干音通常为6、2、1、3,以虚词衬腔来扩充旋律,使其呈现波浪形并于主音处平稳结束。再如钦州《十里花》,内容从正月一直唱到十二月,每段唱完后都有一次锣鼓过门。曲式结构单一,句式不规整,但其一气呵成的演奏给人以舒缓的感觉。该曲目的骨干音为6、5、2、3,旋律节奏平稳,婉转抒情,乐音徐缓,将采茶姑娘质朴勤劳的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歌词描述了茶山自然风光的迷人和采茶姑娘活泼俏丽的身影,一种优雅而纯朴的感觉油然而生。
  可以说,桂南采茶戏的茶腔具有浓厚的田园味,以优美高亢的茶腔曲牌诉说着采茶人的生活情趣和故事,将采茶人质朴、勤劳的内在特质进行充分的展现,以其独特唱腔彰显采茶戏的艺术魅力。
  (二)明朗秀丽的路腔曲牌
  采茶戏的曲调多源自湖南,路腔同样如此,属于锣鼓戏。在桂南采茶戏中,路腔曲牌较多,且多为欢快轻松的曲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和兴奋之情。[4]但在桂南采茶戏中,路腔须与茶腔配合应用,呈现出载歌载舞的形象美,这不但能够增强曲目魅力,也能通过唢呐、勾筒、打击乐器等配乐,使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更能呈现出欢乐祥和的美好画面,如《看茶山》《摘茶》等曲目,通过展现各种劳动及生活场景,通过舞蹈、音乐来表达采茶人的情绪,以较强的节奏感和舞蹈韵律去呈现浓厚的生活气息。
  《看茶山》的曲式结构、旋律骨干及调式调性等都具有母曲的特征,通过压缩句幅、速度变换和加花润饰等再现了采茶人的生活场景,将茶农看茶山时那种轻松愉悦和充满期待的心情进行充分表达,而句式的变换也增强了演唱的节奏感,时而呈现万马奔腾的欢快感,时而呈现蝶飞花舞般的“静谧”感,使人陶醉于此,又引领观众的心绪,如其唱词:
  正月采茶
  去看茶啰
  去看茶啰
  茶来茶来计茶啰
  哎的哎哟 的 哎呀我的哟
  看见呀茶山
  茶未开
  个依喀有嗷
  此唱词采用三拍子及快板的节奏方式,曲中大量应用衬词,如啰、哟、呀等,此外还应用了宫调和商调,曲调呈现出较强的流动性,快板的唱腔也更顯得欢快明朗,使采茶人愉快劳动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再如《炒茶》中:
  妹妹(呀)咐挫啰
  一人呀咐按规的什么啦?
  什么啦?
  两家炒茶罗个依嘻个依嗬嘻罗。
  《炒茶》骨干音旋律为1、5、6、3、2等,这些旋律主要是通过速度和节奏来改变,若节奏紧凑,则情绪更加活跃,更能生动形象地展现采茶人快乐炒茶的场景。在此曲牌中,歌词以问答的方式呈现,应用白话方言来演唱,使采茶更加富有情趣性和生动性。唱腔末尾采用嘻嗬嘻这些虚词来衬托并收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异彩纷呈的灯腔曲牌
  桂南采茶戏中,灯腔曲牌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大堂花鼓及摆字等。与路腔和茶腔相比,灯腔曲牌曲调雄浑有力,舞蹈性较强,能够展现多姿多彩的舞蹈形象。灯腔的伴奏主要有锣鼓、唢呐等乐器,极易渲染气氛,将全场剧目推向高潮,点燃全场。灯腔中也常用衬词“咿呀”等。
  歌舞是桂南采茶戏的主要表现手段,也是采茶艺术魅力的重要表现方法,在采茶戏表演中应用灯腔曲牌,能够更好地展现歌舞内容,以婀娜的舞姿和悠扬的音乐共同展现采茶的迷人风采。歌舞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以雄浑有力的曲调更能激发情感,推动曲目走向高潮,也正是有此丰富多彩的歌舞,才使得采茶戏更加绚丽多彩。   二、以舞蹈表演展现采茶戏艺术魅力
  舞蹈在桂南采茶戏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其最主要的表演方式之一。桂南采茶戏的舞蹈动作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特征和不同类型人物形象的表达需要。不管是腾挪翻滚,还是站立行走,每个招式都有固定的套路。桂南采茶舞蹈中的基本动作主要是跳转、手位、脚位、腰功、膀位、水袖、腿功及脚步等,各部分的舞蹈动作都能按照剧情需要来呈现不同的表现。在水袖舞蹈中,主要的动作是翻袖、抖袖、摔袖、抓袖、抱肩袖、折袖、绕袖及扬袖等动作。
  演员性别不同,在同类型动作的练习中其动作也存在很大差别。如摔袖练习中,女性摔袖常用的是斜摔和旁摔,斜摔首先踏右步而左按袖,将右袖抬于右胸前,左袖背于身后。右手在右胸处向上抓袖,而后向左斜前方进行摔袖。旁摔则要先踏左步而按右袖,在左斜前方用左手撩袖,左胸前上方用右手向右斜下方法用力投袖。与女演员不同,男演员摔袖方式仅有一种,即先取八字步并端袖,而后两手于左下方向右上方绕半圈,再向左旁边平扔袖,在此扔的过程中,右手用力,左手则用其甩劲,两膀左右侧下方则自然垂斜,放松手腕,出袖时要挺直腰部。
  在桂南采茶戏中,演员利用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姿态,配合相应的音乐伴奏去讲述采茶故事,表达采茶场景,而此独具韵味的旋律和独具特色的舞蹈使桂南采茶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既是桂南采茶文化的彰显,又是桂南采茶戏的艺术体现,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多角反串与幽默诙谐的舞台表演
  桂南采茶戏《看茶山》为曲牌体唱腔,灯腔和茶腔是其主要唱腔方式,并混用有杂调和路腔。歌舞是采茶戏的主要表演方式,舞蹈与唱、念的融合是其主要艺术特色。采茶戏源自民歌,其舞蹈动感和音乐节奏感都非常强烈,能够充分地彰显当地劳动人民的采茶動作,及其蕴含的采茶文化,这些舞蹈动作都非常独特。当然,桂南采茶戏的表演已经具有非常独特和完整的程式,且集中于丑角和旦角两个行当中。采茶戏剧目多为喜剧,剧目内容多是基于劳动人民的劳动日常及男女情感方面,能够按照舞蹈和人物装束、性格特征等来定位角色,而扮演者也能依据戏剧内容和剧情,及其所要表达的情感等安排自己的动作和姿态语言,以充分表达戏曲情感。
  一般情况下,勤劳淳朴的农村少妇少女由旦角扮演,旦角以上下楼、打鞋底、绣花等身段,以及指法和手法的组合应用等,以千姿百态的动作展现俏丽矫健、朴素大方的农村妇女形象。然而,对于桂南采茶戏来说,丑角才是其主角,是整个剧目行当的核心,这也是桂南采茶戏所独具的文学特征。在桂南采茶戏中,丑角又包括丑角和正角两种,正角主要是扮演乐观风趣、性格朴实的青年汉子,利用灵活机智和淳朴大方的表现手段去演绎此人物形象,以欢快、幽默诙谐的语言彰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以此增强桂南采茶戏幽默诙谐的艺术特点。丑角多扮演反面人物,通过滑稽与夸张的表演去展现和丰富人物性格特征。正角与丑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对比去彰显整个剧目的核心主体,当然,演员的精彩表演也能营造欢快而又对立的舞台氛围,对舞台表演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桂南采茶戏《看茶山》充满独特的地域特色、音乐特色和舞台表演特色,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基于民间小调而去演绎和展现浓厚的乡土气息,戏曲中大量使用的衬词,增加了采茶戏的亲切感和趣味感,多彩多姿的舞蹈则提升了采茶戏的艺术风格,歌舞并重和诙谐幽默的语言都极大地提高了桂南采茶戏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秦磊毅,黄来明.论江西采茶戏故事题材与叙事方式的演进[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551-554.
  [2]全容菲.桂南采茶戏唱腔发展研究[J].民族音乐,2020(05):38-42.
  [3]农金兰,李文波.钦州采茶戏的文化内涵探析[J].黄河之声,2020(17):12-13.
  [4]苏荣蓉,玉谦,龙玉倩,潘丽婷.钦州采茶戏传承与创新研究[J].黄河之声,2020(16):16-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南采茶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项目编号:2020KY14027)。
  (作者简介:陈艳,女,硕士研究生,玉林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9月23日,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央广网和红餐网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餐饮营销力峰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开启。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邢颖在致辞中说,中国的餐饮业已经迈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阶段,特别在后疫情时代,中国餐饮业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面临着一系列需要破解的难题。他指出,要高度关注资本与餐饮的融合对餐饮企业和行业带来的深远影
期刊
回锅肉,这是一道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随处可见的一道四川风味名菜,也是寻常百姓下饭的不二选择。在四川菜系里,回锅肉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  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和文化。作为四川名菜,回锅肉还有一个别称叫做熬锅肉,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  据考证,回锅肉的来历和民间祭祀有关。在帝王和大户人家里,祭祀得用牛羊猪三种动物,而一般的平民老百姓,只能从集市上买一块“二刀”肉
期刊
提起川菜,人们往往就会想到郫县豆瓣酱。一勺豆瓣,会有怎样的前世今生,一段往事,会有多少的笔墨注解。又如何被称为“川菜之魂”呢?  有句话叫“吃在四川,味在郫县”,正印证了郫县豆瓣酱的魅力所在。作为豆瓣酱发源地的郫县,更是美味众多,新派川菜层出不穷,皆因豆瓣酱的精妙运用。郫县豆瓣酱的使用,让川菜更加细致多变,咸鲜、家常、麻辣、糊辣、鱼香、椒麻、酸辣……作为一种技艺和文化,郫县豆瓣已深深地融入四川人的
期刊
无肉不欢  藏区地处雪域高原,海拔高,气候变化异常,饮食对热量和营养的需求也就更高。高原民族大都以畜牧业为主业,各式各样的肉食产品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菜、大菜。  藏人烹制牛羊肉时,大都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不破坏肉的本来味道。一锅足够鲜美的牦牛肉或羊肉,只需耐心熬煮或简单烹炸,撒上一点点椒盐辣椒提味,便堪称珍馐。  风干肉  风干牛羊肉,是一道藏族的特色美味,顾名思义,是将牛羊肉风干而食,口味既有游
期刊
摘要: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渐渐被边缘化,且某些具体的工艺美术类别将在此进程中消失。作为新时代的美术家和观察者,我们要以研究、呐喊、接续的方式对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保护,同时为保持我国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民间工艺美术 保护 策略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历史和艺术。它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如果我们把
期刊
随着微纳米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光学器件的加工已经进入纳米尺度,这为亚波长光学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条件。由于亚波长光栅具有独特的衍射特性,并且可以满足诸多传统光学器件难以满足的光学要求,基于亚波长光栅的光学器件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首先介绍了光栅及亚波长光栅的原理、亚波长光栅在滤波器结构中的应用、基于亚波长光栅的偏振分束器、光学晶格与超晶格,以及亚波长光栅在传感领域的应用。
  提出了一种基于亚波长介质光栅金属薄膜结构的气体折射率传感器方案,研究了在不同入射角度时的反射谱线、光学晶格与超晶格的光场分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一些行业为了解决生存压力,寻求突破,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发展,而当下备受关注的文旅产业与社会中介组织融合就是代表之一。本文以社会中介组织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为主题,以山西省合唱协会为例,分析近几年立足文旅主题举办的具体活动实例,探索两者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关键词:文旅融合 文化中介组织 文化艺术旅游 山西省合唱协会  文化注重发现和创造价值,旅游注重体验
期刊
摘要:乡村振兴中民俗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是民俗艺术当下价值的重要体现,它是传统文化美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产业化经济的媒介物。民俗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民俗艺术在历代传承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存在着相互的借鉴,使得其价值进一步体现。目前,合理开发利用民俗艺术,使之成为一种产业化商品,完成当下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民俗艺术适应当下环境的一种传承方式,因此,如
期刊
环行器作为微波通信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通信信号的接收和发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环行器的小型化、平面化、集成化成为目前环行器的重要研究方向,薄膜制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薄膜环行器器的发展,使用性能优异的薄膜制作的环行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易于集成化等优点,对薄膜环行器进行的研究对于环行器的轻量化、小型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使用BaM铁氧体薄膜制备性能优异的薄膜微带环行器。
  本文首先使用传统结构设计了中心频率为37.5GHz的BaM铁氧体薄膜环行器,经过优化后
摘要:纸张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纸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衍生出来,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智慧,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宝库,值得我们自豪。但随着现代经济和工业的发展,纸张逐渐被工业化,大量生产,传统纸艺的传承与发展日渐式微。纸张作为艺术与设计、二维与三维、传统与未来的媒介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语言和广阔的创作空间。如何让纸张回归现代生活,获得新的生命力,是纸艺创作者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