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村振兴中的体育文化建设探讨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4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及体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居民大健康体系的构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对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乡愁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乡村自发体育组织的培育与扶持,引导体育组织成为乡村自治、善治组织,并在乡村管理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体育产业及乡村特色体育小镇的打造应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举办具有乡土特色的农业体育赛事,让乡村体育赛事成为城乡融合的平台。对福建省62个县(市、区)2019年体育场地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系统归纳全省乡村体育振兴已实施的六大举措及成效,总结当前存在的五点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浙江的重要论述,根据不同乡村类型因村施策提出对策建议,这对福建省乡村体育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乡村体育振兴;体育文化;对策;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1-0016-04
  体育及体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居民大健康体系的搭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保护对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乡愁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乡村自发体育组织的培育与扶持并引导体育组织成为乡村自治、善治组织在乡村管理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体育产业及乡村特色体育小镇的打造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举办具有乡土特色的农业体育赛事让乡村体育赛事成为城乡融合的平台。近年来,福建省以全民健身活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本研究通过对全省62个县(市、区)2019年体育场地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梳理了乡村体育与乡村振兴重点举措及目前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福建省乡村振兴道路。
  一、福建省乡村振兴中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把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与美丽乡村、富美乡村、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并作为福建体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多措并举营造了良好的乡村体育健身大环境,将体育产业、特色体育小镇与乡村旅游、特色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一)乡村基础健身设施有效完善
  乡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是构建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关键部分。对全省62个县(市、区)2019年体育场地实地调查统计显示,福建省乡村13 194个单位共有各类体育场地43 874个,场地面积2 621.38万平方米,与2013年福建省乡村体育场地建设相比,5年时间增加了13 968个,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310.27万平方米。经过5年的努力,福建省乡村体育场地数量不断增加,人均场地面积不断提高,乡村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并陆续投放,综合考虑乡村综合发展和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富美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让体育设施与乡村建设同步并形成合力。
  (二)乡村体育组织不断健全
  在各级体育总会和体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福建省乡镇以下体育组织发展较快,乡镇农民体育协会911家,老年人体育协会911家,村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约14 420个,乡村体育组织网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诏安县秀篆镇还打造了全省首个全民健身协会。2014年福建省老体协开创性地提出了在基层开展创建“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活动的意见和方案,此举为国内首创。2015年以来开展创建该活动,通过几年的实践,全省共授予“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6 218个,其中授予省级1 019个。全省大部分乡镇均建有“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该举措解决了乡镇(村)体育组织有效覆盖不足、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少、健身项目单一、文体健身活动匮乏的问题。康乐家园的创建结合乡村日间照料中心幸福院的建设,实现民政、体育同步建设融合发展。既解决了民政幸福院有地有建设资金但无设施、无活动的痛点,也整合了不同部门资源,开拓了阵地,培育了体育组织,提升了体育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三)乡村健身指导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为配合乡镇、村农民体育场发挥作用,加强农村干部群众的健身指导,引导农民科学健身,省、市、县三级体育部门为乡镇村培训了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共1万多人。已建乡镇健身中心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均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部分县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提出建设一支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试点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向乡村延伸,推进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2014年,福建省乡村人群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标准的比例为85.2%。其中,乡村幼儿为90.8%、乡村成年人为83.6%、乡村老年人为83.6%。并在福建的體育精准扶贫中推进城市、社区、县社会体育指导员下沉帮扶下乡制度。
  (四)乡村特色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丰富多彩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乡村品牌赛事活动的打造,以及民俗和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农事体验类体育创新赛事活动、节庆发展迅猛,在推动引导具有传统特色的农民健身活动和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的同时,积极指导组织全省农民体协开展单项体育赛事和参加全国农民体协举办的各项赛事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体育活动。同时通过体育赛事活动与农村民俗、节庆有机融合,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带动“一村一品”品牌的提升。此外,举办了省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武术、龙舟、舞龙舞狮、健身秧歌等具有乡村传统特色的项目,组织开展乡村百姓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二是积极协助农业系统组队参加福建省第十五届、第十六届运动会(行业组)比赛。三是举办“全民健身百村行”系列活动。目前活动已举办了21站,吸引21个乡镇300余个行政村参与,参加活动的人数超过3万人次。四是将体育赛事与民俗节庆、农事节庆结合,结合“开渔节”“开犁节”“大地节”“丰收节”“采摘节”等农事节点,组织具有乡村特色的徒步、户外运动、特色农事体验赛等体育赛事活动,挖掘民俗节庆将“火把节”“秋千节”与体育赛事活动结合,促进城乡体验式旅游和城乡融合,助推乡村“一村一品”。   (五)乡村体育文化发展初见成效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和内在动力。传统、民俗、民族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在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调查显示,福建省乡村体育开展的民间、民族、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荡秋千、龙舟、健身气功、舞龙、板凳龙、舞狮、宋江阵、拍胸舞、车鼓、传统广场舞、腰鼓、安贞旌鼓、舞花灯龙、大鼓凉伞、打龙柱、打黑狮、水上捉鸭、嗦罗链、驴子探亲、浦南古傩、传统弓箭、哪吒鼓乐、迎竹马、炸龙、社火、板凳龙、打船灯。太极拳、太极剑、白鹤拳、少林拳、畲拳、八卦棍、单鞭罗汉拳、自然六合门、洪拳等传统武术项目在农村传承较为普遍。乡村民间民族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主要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月三等传统节庆为节点,同时以民俗农事为依托,以当地特色农业为载体逐渐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多方协作办赛事的良性运转机制,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树立了典型。
  (六)乡村体育产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福建依托环境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体育”,《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体育的两带三区十一基地”空间布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其中,“两带”指的是蓝色海丝运动休闲带和绿色生态户外运动带,“两带”的提出更为准确地定位了福建省体育旅游规划,暨做强滨海运动休闲旅游、做精山水户外生态旅游,涌现了一大批正在兴起的体育旅游小镇、体育旅游基地和体育旅游路线。如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首批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泉州安溪龙门镇、南平建瓯小松镇等,为福建体育产业带来新的需求市场。
  福建依托多样的村庄形态将农业产业与体育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宁德寿宁将习近平总书记三下下党的7.5公里的荒野山路开发成户外越野赛道举办“清新福建 难忘下党·精准扶贫徒步大会”带动“下乡的味道”精准扶贫茶产品营销并带动下党周边两个乡镇4个村的体育旅游;漳平市永福镇将茶园、樱花与马拉松赛事融合发展;宁德寿宁凤阳依托茶园建设标准山地自行车基地;漳州诏安凤狮村依托古村落建设健身步道及古村落定向公园;漳州漳浦依托闽台咖啡园打造运动休闲小镇。
  二、福建省乡村振兴中体育融合存在的不足
  (一)地方各级政府重乡村体育建设,轻运营、轻管理问题突出
  地方各级政府重视乡村体育设施的建设,然而体育项目的优势在持续运营的效果及建设成果的转化,从总体上看,目前存在对创新体育模式,对促进产业消费、带动乡村旅游、打造全域旅游的认识不足。造成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全面、发展思路定位较模糊、精品乡村旅游景区数量少带动力弱、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空间规模不足、产业链不完整、乡村旅游与当地融合度不高、体制机制保障不够有力等影响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短板明显,需要地方各级政府重建设、落实运营、加强管理,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景区,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健全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高产业融合度,构建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提高人民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
  (二)城乡之间体育组织交流互动较少
  目前,福建省乡村体育组织的自我生长较为缓慢,乡村体育组织往往依托于行政部门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特别是乡村体育组织日常组织活动的效率较低,在城乡互动中体育人群、体育产业带动地方人员引流、体育产品消费、地方特色品牌形成的认识、行为不足。此外,在体育融合发展中各层次都存在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人员不足,尤其在体育高端运营、策划、组织人才中体现尤为突出,在健身指导方面,乡村体育人才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下沉服务不足,乡村缺少本土科学健身指导人员。这些情况表明,乡村体育组织的社会化程度不足,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成长空间,城乡体育组织交流互动较少,难以产生溢出效应和交互影响。
  (三)体育融合发展的认识和意识不足
  福建省一些地方政府对体育融合发展的认识和意识不足,割裂体育基础建设、赛事活动举办的意义。仍然停留在原有体育场地建设、举办传统体育赛事的理念,对经营主体经营期间的产业扶持力度不足,宣传、推广不足,融合发展的观念和力度不足。对体育乡村融合发展普遍存在整合力度不足,发展模式存在多头分散管理和投入缺少顶端设计的问题。体育设施投入未能因村施策,根据不同乡村类型投放因地制宜的体育设施及推动体育产业,体育部门与相关乡村建设部门顶端设计沟通力度不足。
  三、“体育+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走“体育设施+生态宜居”有机融合的道路发展
  针对乡村體育重建设、轻管理的不足,从规划建设上加以布局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依据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调查福建省乡村体育场地设施分布情况,发现乡村体育设施中室内体育场馆较为匮乏,针对这一问题补齐发展短板,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体育产品供给,有效提高乡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进乡村的供给模式。一是通过因地制宜,整合建设乡村体育服务点;科学布局,推进体育设施进乡村;多管齐下,面向乡村提供更多文化体育设施资源三大举措,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二是通过推广深化“自助式”管理,打造“1带N”建设模式;多渠道加大乡村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增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品牌活动服务乡村的能力四大举措,创新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方式。多渠道综合利用乡村公共文化基础实施,借助幸福院、文化礼堂、农民公园广场、党员活动中心等基础实施多形式投放因地制宜的体育设施。
  部门协同统筹发展联合农业、城建、水利、林业、交通、旅游、发改等相关政府部门,以美丽乡村、富美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项目依托,融入体育元素,多部门、多渠道增加体育场地、健身步道建设投放量。并以此为载体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各部门投入项目后的使用率,提升乡村居民的参与度、获得感、满意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体育部门与相关村建部门及项目的融合发展。   (二)加强体育组织有效治理,健全与乡村自治、善治村民组织融合发展
  基层体育活动的组织主动融入乡村党建宣传活动、少年向上向善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妇女争优创先、老年移风易俗等活动中。基层体育组织主动融入基层党建组织,青年团委、妇女妇联、基层体育组织与与民间自治、善治社团融合发展。乡村体育健身指导与健康农村融合发展。让体育组织主动融入乡村自治管理体系,并以此为契机赢得支持,发展壮大自身体育组织,让体育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得到良好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与一村一赛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对体育乡村融合发展普遍存在整合力度不足,建议创新乡村体育产业,让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体育+旅游+扶贫”融合创新。首先,以十一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为指导。通过顶端规划联通机耕路、田间路、森林步道、生态水系步道,绿道、慢道、古村步道,将体育植入乡村旅游,促进体育旅游共生体育产业联合体,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既保留原有路的使用功能,更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引入体育旅游,同时根据各地资源类型,引入茶园山地自行车、古村落定向、山地越野、花海马拉松、户外露营、田园休闲徒步等项目,发展乡村体育体验游,促进体育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其次,深度挖掘和创新各地传统民俗体育项目,打造具有群众基础的一镇一赛事。乡村通过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对乡村旅游及乡村农副产品品牌的营销带动作用,与农业体验旅游的融合发展,与民间民俗活动的融合发展,与农民丰收节、区域品牌特产节庆的结合提升产品品牌营销力。
  (四)发展“体育文化+乡风文明”,实现民俗体育与乡愁文化、传统文化保护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提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福建有福州、泉州、漳州、长汀四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福建的骄傲。另外,还有许多省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深刻揭示了古建筑的丰富文化内涵,做出了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文脉的重要论断,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传承文明、增强文明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福建省不仅拥有传统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更有许多乡村传承着优秀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传承着区域的历史,承载着所在地居民的文脉和乡愁。而绝大多数的民俗体育项目是当地村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活动,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形成乡村发展向心力,凝聚乡愁的现实作用。通过宣传、挖掘、传承、发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乡村差异化品牌的形成,也是鄉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体育文创的深度与古建筑古村落创新融合不仅是体育产业的创新,也是对古建筑、古村落的一种活化和保护。
  体育文化创新驱动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的宣传推广、活化保护。通过创新建筑模型运动产业引导建筑模型以福建古建筑为蓝本等比例开发八闽古民居建筑模型。实现全国首创的体育文创产业与乡村文创旅游产品的联动发展。开发了寿宁下党鸾峰桥、廊桥古建筑模型,诏安官陂村、凤狮村、凤山楼、客家土楼模型,宁德古田会议旧址建筑模型,闽南古厝建筑模型等一系列古建筑模型,并将其列为全国赛、全省青少年模型锦标赛竞赛项目。创新体育文创就是创新乡村旅游的体育玩法。通过古村落定向,通过定向运动增加古村落的体育体验式旅游,并以现代互联网技术将定向寻点与电子导游地图结合,形成乡村体育旅游的新热点。
  (五)形成体育大健康+生活富裕,促进科学健身与卫生大健康体系融合发展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对体育组织支持力度不足,基层体育组织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制定出台乡村基层体育组织发展相关政策。加大体育专业运动员、基层体校在乡村中小学生中的选材力度,将体育专业选材与教育精准扶贫相互衔接。加大乡村中小学体育专业教师的配备,对乡村运动员输送与体育专业教师的职称职务晋升相互衔接。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体育专业教育及体育理念在乡村的落地。
  为乡村体育组织提供更多的赛事、技能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晋升的机会。宣传乡村体育融合发展理念。加大宣传相关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及福建省乡村基层体育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成果案例,加大体育+乡村振兴中可复制、可借鉴模式的推广及宣传,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将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管理纳入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考核体系,推广建立一支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合全国推进的乡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下乡公益服务”制度,并在乡村培养和使用更多的本土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利用体育健身指导员在乡村健康的作用,将体育指导员的公益服务纳入乡村公共卫生健康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J].理论参考,2018,(4):55-58.
  [2]  福建省委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EB/OL].搜狐网,2018-09-29.
  [3]  冉德丽.“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老年体育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8.
  [4]  许月云.社会发展视野下福建省城乡居民体育人口实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  郑宣,沈体.开创老年人体育工作新局面[N].福建日报,2018-12-11.
  [6]  我省今年将深入推进“全民健身百村行”[N].泉州晚报,2018-04-11.
  [7]  郭伟.福建体育旅游经济圈构建的优势与价值研究[J].内江科技,2015,(10):118-119.
  [8]  董婧涓.福建体育旅游产业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5,(4):31-34+39.
  [9]  寿宁凤阳“归雁还巢”促振兴[EB/OL].宁德网,2019-04-09.
  [10]  邹循豪.村落体育文化变迁与发展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97-100.
  [11]  杨凯.打造长寿硒都,发展生态体育,促进乡村振兴——诏安县官陂镇凤狮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调研报告[J].现代商贸工业,2018,(29):24-25.
其他文献
摘 要:数据中台是以企业多类型大数据量的汇聚为基础,以统一数据模型为标准,通过丰富的数据标签,为前端应用提供敏捷的统一数据服务。基于此,针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资源实时掌握、经营活动动态反映”的要求,结合存储在ERP、财务管控系统、MDM平台、PMS系统中的基础业务数据,研究通过数据中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分析的整个过程,对相关企业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实现数据融合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电力企业
摘 要:田坎是自然环境、人口生计和土地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复杂的人地关系互动中,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濟活动对田坎概念演变、定位功能和凝练特征产生重要作用。对贵州省关岭县花江大峡谷小流域中三家寨和孔落箐两个村进行调研。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综合治理中,两个村的田坎利用具有石坎多、田坎撂荒多、田坎坡度大和田坎残损较严重等特征,并对村民田坎利用特征的成因进行剖析,以期拓展田坎资源的概念、主要功能和
工业互联网应用于制造业已成为国家战略,这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以三一重工和徐工集团为研究对象,从工业互联网应用于产品研发、产品制造、内部管理、市场服务
摘 要: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最快的盟市之一,而煤炭产业又恰恰是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到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还对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谋划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发展前景时,要准确把握煤炭产业发展态势,实施“归核化战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的短板,化解过剩产能,提供有效供给,
摘 要:普惠金融是基于风险可控,面向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提供金融服务,可在贯彻机会均等理念下,满足社会大众的金融服务需求。不可忽视的是,普惠金融虽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但城市商业银行在具体发展普惠金融时,难免遭遇不良贷款率升高、产品开发难度大、信息不对称风险大等问题。为更好地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有必要采用优化措施来防范普惠金融领域的潜在发展风险,实现多方共赢。  关
摘 要:晚清及民国时期,广西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口岸的开放。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来先进生产力等的传入,使广西沿海沿江沿岸的地区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带动了部分城市和腹地的发展。该时期通过“港口·城市·腹地”交错沉淀形成的互为犄角的机制,为广西发展向海经济埋下了动力伏笔。  关键词:晚清民国;广西北部湾;城市;历史网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
摘 要:“分餐制”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用餐形式。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逐渐复工复产的餐饮行业和大众重新看到这一名词“分餐制”。而此时也是倡导“分餐制”,让使用公勺公筷的意识成为社会共识的好时机。全国各地在以多种形式来引导人们培养文明用餐的良好习惯,宣传使用公勺公筷也正当其时。因此,实行“分餐制”,尤其在疫情期间倡导推广“分餐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
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改革的主体,在医改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的经营和运行效率,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必然选择.通过对集团化公立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知识不断更新,文化培训市场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小型文化培训公司数量激增,因此这类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
摘 要:自我实现是人类个体的基本需要。经济社会中个体均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同理心存在于一般个体中并发生相互作用,助益于人类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可以从现代心理学等角度对同理心作出合理解释。同理心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个体同理心也存在不足之处,而公权力的行使对同理心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可以在对最大多数个体表现出同理心以利其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完成公权力行使者的自我价值实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