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石的老人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xia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大学开始,只要坐公交车经过那幢老住宅楼,我总禁不住要把目光投向那个阳台,一个摆满石头和些许根雕的阳台。
  形状各异的石头,或大或小,或立或横,错落有致,密密匝匝,被细致地摆放在木架上,远远望去,像盛大艺展的一角,既不张扬,也不抢眼,却又绝不会被忽略。那份厚实的朴拙幽寂与别家阳台上花草的争奇斗妍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油然而生一丝淡淡的向往,不禁揣想每一块石头的样子,是否犹如奇石馆里陈列的石头一般千奇百怪、令人啧叹。还有那位主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以怎样一种心性把玩那些冰冷的石头,又是以怎样一种情愫赋予那些生于荒野的石头以别样的生命和意义。
  一直觉得,玩石赏石是富有余情的人才会耐析玩味的,除了需要时间和金钱外,更需要一份机缘巧合,不是想拥有就可以拥有的。而那之于我,就更像另一个层次的意趣了。一年冬天,母亲为腌菜,花一元钱买回两块光滑圆润的石头,一块是灰白杂色,混沌模糊,很平常;另一块则是沉沉的墨绿色,上面的纹理宛如柳枝上的絮花,被风吹起,飘散在空中,煞是好看,令人不禁想起东晋女子谢道韫的:“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那石纹间透露出的灵动意趣和瞬息意态,是那样的出乎意料,那样的不同凡响,让我在诧异慨叹间,顿生一份蓦然邂逅的欣喜,一时爱不释手,兴冲冲地抱回自己的小屋,摆在书架上,闲时玩赏。
  那是我拥有的第一块石头,也自此对石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兴趣。所以,才会揣想那个阳台上石头的模样。想下车来,走近些,仔细看那个令我有着几分神往的阳台。可毕竟,那只是车窗外乍现即逝的景致,也许近看只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反而会破坏心中存有的一份美好。所以,很多年里,我只是路过时远远投去漫漫的目光,享受着一丝淡淡的憧憬,却从未真正走近那扇窗。也因此对“叶公好龙”的寓言有了另一番认识:叶公也许真的爱龙,爱他心中的那条龙,且爱得如醉如痴。也正因为如此,叶公才会害怕真正的龙。现实的狰狞也许会打碎他心中的那份完美。而叶公的悲哀恰恰就在于缺少了一份面对真实的勇气。我们好像也是这样,在一次次邂逅真实的残酷之后,敛起纯真的梦想,灵魂变得日渐怯懦。也因了这份怯懦,美好的机缘总是在我们还未来得及回神驻足时,就已擦肩而过。
  那天到超市买东西,出了超市,看夕阳映红了整个天空,便不自觉地朝着夕阳的方向走去。没想到竟然走到了那个阳台前。我能感觉到,自己久已期待的一份心悸,还有那么一丝温淡的兴奋。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阳台,因为年久失修,墙皮脱落,铁窗也有些生锈,木架上的石头比起奇石馆里的石头也逊色很多,色泽、形质、纹理,都显得稀松平常,有的甚至无形、无质、无姿。我有些失望,为很久以来心底累叠的那些好奇失望。阳台在一楼,开着一扇门,门前种着一株葡萄,斜耷在一角,另有几株向日葵已经变得沉甸甸。一位消瘦的老人正埋头雕凿着一块木头。他穿着白色汗衫,头发花白,手有些粗糙,专注地用刻刀雕凿着。那显然是放置石头的底座,表面已经被剖平,正在雕凿的是下方镂空的部分。虽无法掩饰自己的失望,我还是禁不住问老人:“这些石头都是您收藏的吗?”他并没有抬头,只是“嗯”了一声,手一刻也没有停歇。这出乎意料的冷漠让我剩余的好奇倾刻间凝固在空气里。对于我的好奇,他似乎一点也不意外,一点也不在意,神情全然投注在底座上。街上的喧闹与繁华,连同那美丽的夕阳,似乎都与他无关,他仿佛一个置身世外的隐者。那份专注,那份心无旁骛,那份不为外物搅扰的泰然,与街道上的忙乱嘈杂形成鲜明对比,显得那么独而不群。这着实让我有些吃惊,有些意外,心底深处冬蛰的灵魂似乎被轻轻触动了一下,好像久违了的就是这种感觉。对于老人不置可否的冷淡,非但没有感到一丝窘惑和尴尬,反而有一种在陌生城市碰到熟悉面孔的亲切,还有那么一种莫名的感动。我回身看了看那个阳台,原来,所有的石座都是老人一刀一刀凿刻出来的。亲手收集这些石头,亲手凿刻这些石座,倾入其中的热情与执著,还有艰辛,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望着街上被一味夸大的浮华和人们脸上掩饰不住的漠然、倦怠与浮躁,以及夕阳映衬着整个城市的那种空无与苍茫,再看看眼前老人孤独而瘦瘠的背影,一种深沉的忧伤淹没了我。但同时,一种疏离了很久的温暖也浸润了我的心,连同这无边的天际。现在,似乎少有几人能对自己所恃之物不怀有一份浮薄的虚荣和优越感了。很多玩石者,以金钱来衡量和炫耀自己的品味,忘记了心灵与石的交融,忘记了那种没有利益挂碍的情感投注。所以,老人不理会他人对自己石头的品评,不理会尘世嘈杂的自顾自的秉持,沉浸在石头的世界里,是不是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玩石者?唯其如此,是不是才折射出一个玩石者的眼界、胸襟与意趣?心底的失望被夕阳下老人身上所散溢出来的独特气息一点点抚平开来。
  但也许,老人的冷淡出于对来往行人一次次好奇询问的厌烦,也许那一刻他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根本没有听到我的询问,也许他刚刚遇到了不平顺的事,根本无心顾他,也许……所有的也许都已不再重要了,因为,在这样一个落霞映红天际的傍晚,一个玩石老人专注的背影,让一个寂寥的行人心中涌起了一丝暖意和一丝感动。
其他文献
感悟“人生”  罗懿    郭君,吾20余年好友也。生三女而不得一男,村人看低,心甚不爽。后抱养一男,以随乡俗。子女渐长,花费日增,入不敷出,生活艰辛。  十几年来,每有余暇,吾便骑车数十里到河中觅石,与郭君多有交往。觅石艰辛,感动郭君,郭君世居河边,亦随我学习觅石,长此以往,院中便有石山一座,不乏精品。前年,郭君二女上大学,借债累累,无以为计,求救于我,吾友情难却,慷慨解囊以助之。郭遂挑选几方石
期刊
依形取像、依色判面是再创造的基本要领,这方《达摩》亦是:取俏色部位作头,颈、肩依依顺势,胸前一缕,巧镂成经卷,右腕借势甩出,夸张而自然;面孔集合达摩本身的特征和原石顶部鲜明的色纹,突鼓的眼睛、卷曲盘旋的络腮胡子,灵活生动,袖口、襟口也借淡黄色分明。除了高超的技艺,我们还可看出雕刻师的慧眼独具,一侧冲出个精灵,在草花的半遮半掩下顽皮尽显。  巧用特征,巧妙构思,成就了艺术品的精巧之美,似也可从中悟到
期刊
热点——西南 西北    云南黄龙玉在争议中出现,在争议中发展,又在争议中遍及各地市场,充分体现了石界规律——“好东西才是硬道理”。今天的龙陵人已不必喋喋不休地与别人分辨黄龙玉究竟是不是“玉”,而只需尽可能地搜寻宝物,等着各地藏家和石商上门。云南当地的热血沸腾自不必说。云南之外,黄龙玉的热度也不仅波及广东、福建、上海等一线地区。在山西太原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经营者已视黄龙玉为不能缺少的品种;即使是一
期刊
莹莹玛瑙质,清清玉骨白。  紫檀一炉火,端坐不染埃。  经年茶色淡,品日味自长。  痴情能煮沸,读石解相思。
期刊
此石最大的看点就是一圈圈的纹,黄、黑、白、灰,于流畅中形成规律,圈出了脸部轮廓,更难得的是纹而有“眼”,而“眼”是“活眼”,在恰到好处的浅黄映衬下愈发有神,配着如鼻分出左右脸的正中一棱、惟肖的嘴巴,愈发生动。  石贵在有神,有了这炯炯双眼提神,圈圈纹线聚气,加之刀削般的棱线增其骨力,像什么还重要吗?  观此目如对吾心,抒心妙意,其余不足道哉。
期刊
“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观看了洮河奇石后, 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  洮河发源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西南西倾山与李恰如山之间的勒尔当草原,一路呼啸奔腾,掀浪吐玉,穿过幽深的海巅峡进入临洮境内,南北纵贯全境115公里,从毛笼峡汇入黄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据专家断定,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洮河、大夏河上游在地质历史上是世界级古特提斯海洋-西秦岭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
期刊
对于一位石商来说,买卖石头应该是我的本职,而且一块石头能卖个万儿八千的,也绝对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儿。  一块石头卖了6万块!这事搁谁身上,都会半夜笑出声来,可这一次,我不但没有乐起来,反而得上了相思病。不是嫌石头卖得便宜了,而是心里实在有些割舍不下。  2009年1月,中国赏石界的权威杂志——《中华奇石》,其《赏心苑》栏目里刊登了我收藏的一块命名为《梯田》的吐鲁番绿陶石。此石通体绿色,质地滑腻,而最
期刊
虽然银川不是奇石资源大省,但它是连接南北石市的纽带,也是西北极有影响力的奇石交易地,每年都有不少的石友从全国各地聚拢到银川,而大家到了银川,有一个地方定是要去逛一逛的,那就是坐落在银川闹市区的西塔淘宝奇石广场。  银川市西塔淘宝奇石广场成立于2005年,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塔综合市场银川古玩城三楼,总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共有奇石店铺26个,临时小摊位三四十个。整个市场管理有序,店铺风格统一、设计整齐。
期刊
石市,是乐园,也是战场。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得意和无奈,也有“捡漏”或“打眼”的极致戏剧。新石种上市,老石种选精,精品石易主……你来我往,手眼并用;魔高道高?教学相长。为刊者,惟愿石市红火,使卖者赚得痛快,买者买得如意。于是遍访各路高手,搜集独门绝技,特辟《买卖过招》栏目,愿在买卖过程中助君一臂之力。也以此为诸君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  当然,技巧招式,绝非根本。踏实学习、诚信经营才是王道
期刊
提及龟,就佩服起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劲头。  此龟,厚厚的甲壳,玻璃般清澈,冰块般温润、平滑,黄里泛着白。风塑水凝而成的头颅,长长地伸向一方。喜欢它,便是由于这上浅下深的明朗,配合这可贵的出形。试问:是身份本就不凡,还是背负的责任才让他走得这么坚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