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山水:接她气又有大气象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山水的浓郁、灵秀,北方山水大气、雄浑。陈华辗转南北两地学习和写生,既深悟岭南山水写实、硬朗的传统技法,又为北方山水的格局、当代的观念所启发和吸引,他力图在南北山水画不同历史、学养的交相辉映中,探求自己独特的艺术范式。
  陈华上世纪60年代出生,时代并没有给予他很好的机遇成为一名职业画家。高考考美院时,他从几十万人中脱颖而出进八复试,但是因为他没有系统地学习素描而被美院拒之门外。然而他没有放弃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在工作之余,常常弄笔。
  直到十年前,陈华先后到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系统学习,南方的学习让他扎实了技法,强调临摹古人与写生山水。北方的学习打开了他的视野和格局,加之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切磋观念与技法,又得多位名师指点,多年反复苦学揣摩,陈华的创作得到了极大提升,融汇岭南山水与北方山水之气象与笔法,逐渐形成一种秀美温润与大气磅礴并存的气象。
  “北方山水多表现大山大水,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在技法上也多以硬朗的线条勾勒出大山大川的雄壮气势;南方山水更多是湿润、浸染,给人以水墨淋漓的气氛。我一直想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有北方的雄壮又有南方的秀美,目前还在探索中。”陈华说。
  尽管陈华在团委系统和领导岗位工作近三十年,但是他身上并没有一点官气,给人的感觉是低调、朴实,不是特别擅长言辞。但他画画却格外投入与认真,他不喜应酬,常常在画室中一画就是一天。他说画画的时候完全不感觉累,只有停下来才感觉腰酸背痛,但这是他人生最大的享受。他觉得画家要比做官好一百倍,“做官只是一时风光,艺术却是一生的追求”。
  艺术一直是陈华的一个梦。多年追梦,他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值得倾其一生去追求。画画就是他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不愿像很多人那样匆匆忙忙、庸庸碌碌地过一生,更愿意实现用艺术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刘书民点评
  中央文史馆画院南方分院院长
  广州美院教授
  观其作品,熔众家一炉、装万象于一胸,可谓渐入画道。自古画者皆寂寞。陈华君在当今浮躁的社风中,能耐得住寂寞,不断学习、进修和磨炼,渐成自家面貌。其南北融合的画风,亦越来越笔势遒劲、大气凝重;他的作品不浮躁,不哗众取宠,而清雅自然、古朴厚重的笔墨风韵,使山川丘壑在画中更显生动豪放的气韵;难能可贵的是他把作品做到雅俗共赏,既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又深得大众的喜爱。去年他的作品在全国铁路美术大展中获得一等奖,在广州市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美术大展中获得银奖,还举办了三次个人山水画展,从这些可以看出,陈华君的山水画厚积薄发的态势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了。
  王全石点评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是他坚持走写生的路子很好,他写生的作品很有自己的特点。他做到了南北兼容,从画面能看出岭南派的影子,岭南派其实就是注重写生,强调自然生动的东西。他又有北边的东西,从画里面可以看出既有灵秀的一面,又有朴实的一面,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所以显得更加丰富,有一种浑厚感,能够把这几样东西兼容到一块,做到雄奇和淡远有机的结合,很不容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怎样把自己的性情和自然的山水结合起来,再找回自己,是画家今后努力的方向。
  石纲点评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省画院副院长
  湖南省中国画学会主席
  陈华的画不俗气,特别是小画的生活情景融合很好。画要打动人,就要有生活。中国画远观气象,近察笔墨,他做到了,他把内在的气象表现出来,同时体现生活。陈华的画有给人以震撼。他的画南北脉络融合得较好,是一种探索。
  何文发点评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陈华的山水画题材都比较接地气,很有生活味,很有看头。有些作品尺幅虽然不大,但有大画的气象,不管是构思还是细节的处理,都很用心,笔墨线条非常精彩,让人眼前一亮。在岭南的中青年画家里边,他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他的画风很容易被市场接受,在学术上也站得住脚。(编辑/董萍)
其他文献
把历来被鄙视的“手艺”用思想这个词来言说,我是比较早的一个人。过去很少有人敢说手艺有思想,认为工艺师傅是“下九流”的。我认为手艺的具体形态今天也许没有用了,但是它的思想形态是可以启示今天和未来。因此,我更强调器物的思想之用,而不仅仅是实用,我强调器具的美学趣味、美学上的启示、美学关系等。  去年9月,中国美院民艺馆正式开馆。首次展览“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名称就表达了它不会做成个材美工
期刊
绀香时节的清晨,姑苏老城依旧弥漫在浓烟细雨、柳绿莺鸣的春色里,小桥细流潺潺,古巷侬语绵绵,一切都显得宁静与安详。李晶从春眠中自然醒来,这又是他编织美丽一天的开始。作为一名八五后的艺人,他给自己取名“霜天晓角”,嗜好戏曲和收藏古物。他平日就喜欢住在这幽静的旧时的庭院里并取名为嗜闲居,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但他却不闲着,每日,李晶就在嗜闲居致力于修复老团扇,同时他也遍访苏州各种手工艺人,并利用各种新老材质
期刊
某次春日茶叙,偶遇几位收藏界的朋友,聊起了关于对当下收藏界的些现象。朋友大都观点都很犀利又富含深意,随便抽出来都是真金白银的干货,有些甚至根本就是血泪宣言。说来说去都是艺术品经纪人和藏家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特别记录下来,以飨同好:  (1)当下有些藏家,特别是有些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有种很奇怪的心态,可以很虚心地向些眼光好、背景知识丰富的艺术品经纪人学习经验,但在接受倾囊相授后却永远去别人那里捡
期刊
几乎每一件上古金器的身后,都有一段坎坷曲折的流传史,见证家国的百年沉浮。自上古大禹铸九鼎起,鼎便成了国之化身、正统所系。《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们是古老岁月里大事的见证者,穿越千载时光,一旦重见天日,必为惊天之藏。  我们要感谢那位叫克的人,他为祭祖上余荫,铸成一鼎,以传千秋万代,鼎上金文向后人告诫,不忘旧德,缅怀祖上荣光,也使今天的我们得以知悉西周往事;我们也更应该感谢鼎
期刊
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民间文物修复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博物馆修复并不对民间开放,另方面民间商业修复机构难以寻觅,修复人才严重匮乏,修复技术让人担忧,修复价格使人茫然等诸多问题直困扰着藏家。如今,民间商业修复文物仍然处于“江湖”状态,让其走上正轨,并非易事。  商业修复有多难?  近些年来的艺术品市场繁荣,催生了大量的文物修复公司,也吸引了大批人进入。这些修复公司般规模不大,隐身于北京、上海、广州
期刊
什么是大IP?跟艺术有什么关系?  随着近年一些流行电视剧剧风靡网络,IP一词成为公众关注的热词,IP,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其原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现在我们所说的大IP,更广泛意义上来讲是那些被广大受众所熟知的、可开发潜力巨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大家熟悉的流行电视剧《琅琊榜》、《芈月传》、《花千骨》原先都是网络上的小说,但这些小说一
期刊
再访孙晓枫,应该已经超过12年了。  12年一个轮回,虽然很长时间内未再谋面,我们竟然有相似的生命轨迹:比如,在2008年都有个特别的际遇,都曾经离开过这座城市去往另外个城市生活,都在一个轮回之后重新回归。  所以对孙晓枫的记忆,竟然是很多个不同印象的叠加——  有时候,场景会放在一个潮汕风格明显的老宅子里,他是趴在奶奶的大床上,一笔一笔认真描《芥子园画谱》的小顽童……  有时候,他又是那个桀骜不
期刊
编者按:亓吴楠,故宫宫廷钟表修复师的第四代传人,其参与修复的一对乾隆时期的铜镀金乡村景色水法钟不仅珍稀,而且修复难度极大。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一段清官做钟处的兴衰史,与一种延续御钟生命的使命。  自鸣钟,自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后,就以其精密的构造、巧妙的设计一直备受宫廷的青睐。从万历皇帝赞誉为神物,到顺治皇帝的“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这种来自西洋的奇珍被众多帝王喜爱、把玩,而乾隆皇帝对自鸣钟的痴迷几近
期刊
元代张渥的《临赵松雪(孟頫)饮中八仙》并没有过多展示杜甫诗中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怀才不拘的豁达豪放,而是以线描手法勾勒出“饮中八仙”坐立卧行间的瞬间,将悠然宁静之气隐于水墨线描之中。  肖像诗、铁线描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中“诗与画”相辅相成,北宋苏轼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中国诗画艺术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画家与中国诗人的共同追求。将诗歌的意境进行视觉绘画创作,将两者艺术形式完美结合成
期刊
非赢利的博物馆和只为盈利的画廊、拍卖行之间一直存在着的界限就像当初的柏林墙般严密,但是在美国,这种现象也在慢慢地得到缓和。界限两边的双方也在渐渐地互相渗透——越来越多的世界级著名博物馆的策展人在为画廊和拍卖行做展览咨询,有些甚至直接跳槽,更有一些年轻的博物馆策展人会在商业空间内组织展览。  说起大型博物馆的展览,从德高望重的策展人规划,到伴随展览的精致硬皮图册,再到世界各地各大收藏的借贷艺术品,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