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IP时代,艺术家能分得一杯羹吗?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ue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大IP?跟艺术有什么关系?
  随着近年一些流行电视剧剧风靡网络,IP一词成为公众关注的热词,IP,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其原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现在我们所说的大IP,更广泛意义上来讲是那些被广大受众所熟知的、可开发潜力巨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大家熟悉的流行电视剧《琅琊榜》、《芈月传》、《花千骨》原先都是网络上的小说,但这些小说一旦被影视制作人看中,并拍成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后,便会被公众所认知,由此延伸出其他的产品,如同名手游、手机主题应用等,甚至带动起特色旅游线路的发展。商业转化的过程产生了数亿的附加值。所以,知识产权不仅是对原创者的保护,它更是可以商业转化的“香饽饽”。而艺术家同样可以把作品复制、衍生,甚至出售获得相应收入。
  艺术创作从来都主张独创性和珍贵性,大量地复制自己的原创作品岂不是稀释了自己作品的含金量?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作者托夫勒曾出版一本书,名为《第三次浪潮》,该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在农业社会,艺术家依附于上流社会,高雅的艺术品几乎被上流社会所垄断;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原先森严的等级秩序已被打破,人们对于艺术品的需求大幅提升,到了上世纪50年代左右,世界艺术的中心逐渐由欧洲的巴黎转移到美国的纽约,这时候,美国的本土艺术家迅速崛起,其中,有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注定被载入史册,他就是安迪·沃霍尔,他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艺术概念——艺术品复制,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大量复制,为公众所熟悉。他曾琢磨着,为什么可口可乐不能成为艺术品?由此,他便创作了第一件作品可口可乐,紧接着,有着番茄、牛肉、蛤蜊等多种口味的浓汤罐头也进入了他的绘画领域。在他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图案简洁明朗,硕大的logo宣告着它的商品身份。将可口可乐、罐头甚至美元、明星等商业对象置于画布中央,在当时是巨大的创意。他通过当时兴起的丝网版画大量复制作品传播,完全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并带动了波普艺术的潮流。
  齐白石也是这样的成功者之一,他生活的年代里,作品大量地被刊登、出版,甚至以前我们风靡全国的齐白石画虾搪瓷脸盆,那积累了“群众基础”可是十分深厚的。所以说,艺术品是可以被大众消费和接收的。试问,如果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只被少数几个藏家收藏,他的作品能拍出亿元天价吗?安迪·沃霍尔在复制了自己大量的作品,广为大家所接受后,他把自己的原作拿出拍卖,不仅不影响他的价格,反而远远高于最初的市场价。
  安迪·沃霍尔和齐白石的成功得益于工业社会带来的社会变革,艺术家通过大量的宣传途径推广自己的作品,从而获得大一批簇拥者,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就叫粉丝经济,大IP。所以,从罐头脸盆到如今的互联网,变得只是宣传途径和载体。当代艺术要实现产业化,就是一个核心IP的打造过程,当然这核心IP需要满足大众需求,也有学术内涵,有市场推广的衍生延展。这一部分,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
  按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怎么做?
  从一件艺术品到艺术产业的转化,这就涉及到版权问题,从法律上讲,艺术家一件作品自诞生起,在五十年内,其版权归艺术家所有,之后就会成为“公版”。但在这五十年内,版权还可以被授权、出售。当艺术机构从艺术家手中获得版权后,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就会使尽浑身解数去推广这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及其衍生品。我们可以从影视产业的模式来作参考,影视产业大致可以分成四大板块:作品创作、工业复制、发行和电影院建设,前期的剧本撰写、拍摄、宣传等等的投入最后通过大众的电影票获得了回报,行业各方在这个过程中各分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
  影视产业的这种模式,如何借鉴到我们艺术产业上来?
  艺术品同样可以参照上述的模式来操作。首先,艺术家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创作,这一部分是属于艺术家个人的独特创造;然后艺术家可以通过授权进行工业复制、制作艺术衍生品,到了一步,艺术品已经不再是一件孤品,而是变成了可以用工业社会的价值体系来衡量的工业品了;再往后,这件艺术品的版权可以通过文交所实现流通、交易,从而实现了艺术与金融的对接;最后这些艺术衍生品走进千家万户,实现艺术消费。我们假设,一件艺术品完成创作后,艺术家授予机构版权,发行1万版的复制品,并协议艺术家从复制品的收入中获取10%的收入,那么这1万张复制品以每张1000元来发售的话,总收入就可达1000万,而其中的10%,也即100万,就是艺术家理应获得的版权收入。
  由此说来,艺术未来能像影视产业那样,发展成成规模的产业吗?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艺术领域目前在版权的商业转化上依旧是一块洼地,未来是一块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但要实现产业化,需要艺术家和艺术从业人员的思维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我们不要仅仅把目光锁定在眼前的作品出售上,更应该加强版权意识,另外,国家层面也需完善好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艺术同样能实现产业化发展。
  (编辑/雷焕昂)
其他文献
3月11日,在荷兰最古老的城市马斯特里斯特,第29届TEFAF拉开了帷幕,带来20个国家共计269个参展商,参展作品大多数来自欧洲本土,其他还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乌拉圭和阿根廷等。  TEFAF(欧洲美术博览会)是全世界最大、最有名望、最奢华的艺博会,以“世界上领导性的艺术和古董展会”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旨在提供一种文化精英的一站式欣赏和购买服务体验。这种体验是所有其他展会可望而不可及的。
期刊
清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  LOT号:3605  来源:香港苏富比2016年秋拍  估价:HKD 2500万-3000万  成交价:5564万港元  《乾隆十年秋补桐书屋制》款  题识:  不解攫驿解琴意,七弦挂壁何不可。  晖十有三丁晨星,导和理性图书左。  湘江夜月来水仙,窗映飘萧绿阴锁。  何须鸣玉觅金儒,爱渠亦复周旋我。  御制。“乾隆御笔”印  乾隆十年秋补桐书屋制,尺度一依钦定律吕正义
期刊
邮票为有价证券,为显慎重,民国邮票在正式印刷前都会先印刷多种试模、试色、试纸的样票,其中以最原始的母模印样最为珍贵、重要和难得,所有正式发行邮票均源于母模。  因此,邮票母模是衡量一个收藏系列水平的重要标准,通常母模都只印1至2枚,所以要想收集到除了有魄力、眼光外,还要有缘份。以下—件中信版邮票的“众模之母”,正是对“缘份”的最好诠释。太平洋战争摧生中信版邮票  在抗战前,中国邮票多在北平、英国伦
期刊
已经习惯了和受访者坐下来在一杯咖啡或者茶的氤氲中开始交流,和肖恩·斯库利的交流方式却是移动式,几乎就是一场追逐。紧密的行程安排和身体原因,肖恩已经没有坐下来聊天的时间。但又有什么关系?步移景换式的采访,加上忽远忽近的距离,却每次如此真实地贴近他与作品合一的状态……那反而是—个多维度的肖恩。或者换句话说,这位国际级别的抽象主义大师更适合碎片化的多维度呈现。  【光】  很多年前初认识肖恩。斯库利时,
期刊
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方法的选择是根据织品的现状而决定的,针线修复法是纺织品修复方法中最为传统的修复技术,主要针对那些纤维强度较好的织物而进行。针线修复的针法操作种类较多,有绗针法、回针法、锁针法、铺针法、缭针法、交叉针法等,根据织物的损伤情况选用不同的修复针法。刺绣工艺,是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在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领域,刺绣技法大多用来对文物破损的刺绣图案做补绣,比如,一件文物上破损
期刊
把历来被鄙视的“手艺”用思想这个词来言说,我是比较早的一个人。过去很少有人敢说手艺有思想,认为工艺师傅是“下九流”的。我认为手艺的具体形态今天也许没有用了,但是它的思想形态是可以启示今天和未来。因此,我更强调器物的思想之用,而不仅仅是实用,我强调器具的美学趣味、美学上的启示、美学关系等。  去年9月,中国美院民艺馆正式开馆。首次展览“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名称就表达了它不会做成个材美工
期刊
绀香时节的清晨,姑苏老城依旧弥漫在浓烟细雨、柳绿莺鸣的春色里,小桥细流潺潺,古巷侬语绵绵,一切都显得宁静与安详。李晶从春眠中自然醒来,这又是他编织美丽一天的开始。作为一名八五后的艺人,他给自己取名“霜天晓角”,嗜好戏曲和收藏古物。他平日就喜欢住在这幽静的旧时的庭院里并取名为嗜闲居,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但他却不闲着,每日,李晶就在嗜闲居致力于修复老团扇,同时他也遍访苏州各种手工艺人,并利用各种新老材质
期刊
某次春日茶叙,偶遇几位收藏界的朋友,聊起了关于对当下收藏界的些现象。朋友大都观点都很犀利又富含深意,随便抽出来都是真金白银的干货,有些甚至根本就是血泪宣言。说来说去都是艺术品经纪人和藏家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特别记录下来,以飨同好:  (1)当下有些藏家,特别是有些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有种很奇怪的心态,可以很虚心地向些眼光好、背景知识丰富的艺术品经纪人学习经验,但在接受倾囊相授后却永远去别人那里捡
期刊
几乎每一件上古金器的身后,都有一段坎坷曲折的流传史,见证家国的百年沉浮。自上古大禹铸九鼎起,鼎便成了国之化身、正统所系。《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们是古老岁月里大事的见证者,穿越千载时光,一旦重见天日,必为惊天之藏。  我们要感谢那位叫克的人,他为祭祖上余荫,铸成一鼎,以传千秋万代,鼎上金文向后人告诫,不忘旧德,缅怀祖上荣光,也使今天的我们得以知悉西周往事;我们也更应该感谢鼎
期刊
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民间文物修复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博物馆修复并不对民间开放,另方面民间商业修复机构难以寻觅,修复人才严重匮乏,修复技术让人担忧,修复价格使人茫然等诸多问题直困扰着藏家。如今,民间商业修复文物仍然处于“江湖”状态,让其走上正轨,并非易事。  商业修复有多难?  近些年来的艺术品市场繁荣,催生了大量的文物修复公司,也吸引了大批人进入。这些修复公司般规模不大,隐身于北京、上海、广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