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线虫致病杆菌杀虫毒素对棉铃虫的中肠组织病理学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与小卷蛾斯氏线虫HB310共生,对多种昆虫均具有较高生物活性.本实验通过盐析和非变性凝胶电泳等方法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 0菌株的细胞内分离纯化出具胃毒活性的蛋白毒素Ⅱ.经毒素Ⅱ处理的棉铃虫幼虫,中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类似于发光杆菌Tca毒素和Bt δ-内毒素.棉铃虫4龄幼虫口服毒素Ⅱ 6 h后中肠组织开始发生变化:首先围食膜前端破碎,中肠柱状细胞伸长;随着时间推移,12 h后整个围食膜被破坏消失,中肠组织病变加重,肠壁细胞排列疏松混乱;随着毒素作用的逐渐减弱,处理72 h后棉
其他文献
对已完成全序列分析的籼稻(北京基因组信息中心,B GI)和接近完成全序列分析的粳稻(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IRGSP)的蛋白质数据库进行两步HMM(hidden ma rkov model)模式匹配
为了分析尼罗罗非鱼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的表达规律及其功能,克隆了尼罗罗非鱼IRF1基因c DNA全长,与其他脊椎动物IRF1基因进行比对,构建IRF家族系统进化树。然后使用Poly I∶
以黄淮海平原玉米主产区5 3份玉米品种为材料,以德国布拉本德食品仪器公司DSE-25型双螺杆挤压膨化实验室工作站为膨化设备,研究了玉米籽粒品质性状与挤压膨化特性的关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