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要素重叠,促思维生长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将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多种要素,按照特定目的和一定方式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习得知识、获得经验、提高素养、陶冶情操。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多种要素,可将其分为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教师、学生、学习内容、教学行为等构成了实体要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构成了非实体要素。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问题设计,也是由多个要素构成。上述的多个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投射到具體的问题设计中,就构成了多要素重叠的问题,多个问题按一定方式构成了有机的课堂,成为按时间线性运行并不断发展的系统。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而计算思维是其中的核心。计算思维从思维的角度表现为算法思维、程序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多种思维的综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计算思维的关注逐渐拓展到整个思维层面,以此应对不断丰富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内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通过多要素的重叠的问题优化设计,促进思维的生长,成为关注的重点。南京市科睿小学陈佳老师执教的《小树成长记——我的动画片》一课,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的第18课,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图层的方式制作动画。陈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呈现了通过多要素的重叠的问题优化设计,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
  ● 情境创设与获得技能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精心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将操作技能融入其中,营造出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教学情境也成为架构起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桥梁,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探索与实践操作中,学会知识技能,掌握操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概括能力不足,情境设计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基于学校大单元主题活动,以“小树成长记”为故事线索,同时开门见山地布置制作动画的要求,引导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培育沃土、栽下希望、绿意葱茏、盎然生机这四个环节的设计,将相关的技术操作如导入背景和角色、操作工具、另存影片、复制图层等对应其中,使得技术操作与故事发展的线索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如果灵感与顿悟思维的某些结果不能建立具体的生动的形象,那么,灵感与顿悟就是一句永远说不清的空话,所形成的概念仍然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从四个环节中所对应的技能操作要点可以看到,在陈老师的课上,她将发展学生具象思维与技能操作紧紧地关联在一起,使得学习脱离了空洞的讲演,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 问题设计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本节课体现了问题设计与发展能力相结合,促进了思维的生长。
  奥苏伯尔问题解决模式中提出了用四个阶段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来分析这节课,教师在完成了呈现问题情境的第一阶段后,在第二阶段,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的条件。教师基于学生已经学习奇奕画王的基本绘图操作,对软件界面较为熟悉的学习现状,结合情境,明确了使用奇奕画王所完成小树成长的动画制作的目标。第三阶段,陈老师引导学生调动认知结构中与当前问题的解决有关的背景设计问题,运用一定的策略使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空隙得以填补。陈老师使用知识迁移的方式,让学生演示尝试插入自选的图片作为背景,同时巩固基础操作,再进一步从插入背景到插入角色做转换和迁移,让外显和内隐的关联性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分析思维能力。第四阶段是对问题解决的检验。对此,教师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为什么小树生长速度不同?②为什么树苗和树芽在同一图层?③为什么小树会跑?④为什么找不到树芽图层?通过这四个问题,帮助学生形成逆向思维能力,并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带动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安排的操作实践是对真实问题的分阶段解决的过程。在操作实践中,伴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各阶段的小问题的解决,若干小问题重叠起来,实现了整个问题的解决。同时,问题的设计融入了教师对计算思维能力的思考,使学生面对未知问题的解决时,具有基于计算机的问题求解的思维方式,从会操作的“技术员”层面提升到善分析、会思考、能设计、能制作的“工程师”层面。
  ● 知识习得与形成素养相结合
  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的能力的重要性。对于普通大众,不是所有人未来都要从事计算机行业,深刻领会计算思维,但现如今,“程序驱动”的数字化工具早已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每个角落,甚至已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在未来,我们不仅要具备操作这些信息技术工具的技能,还需要深层次去理解这些信息技术工具,知道它们的运转方式和应用流程,及其背后的逻辑与结构,甚至可以对它进行重构设计。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不仅要追求学科的操作实践知识,更要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这种“计算思维 ”的能力才是迎接未来的思维方式。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是在三年级讲授的,但其中包含了对象、属性、帧与关键帧、图层、时间轴、文件格式等丰富的计算机科学的专业知识,如何将它们传递给学生,并将它们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它们,是个有难度的命题。陈老师基于“小树成长记”的故事情境,通过培育沃土、栽下希望、绿意葱茏、盎然生机这四个环节,将上述知识,以及对象操作、动画设计与制作、优化迭代等包含计算思维的实践操作,以及推理思维、空间结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等思维方式,很好地融入其中。在对象操作中,学生感悟了组合分析、概括与迁移;在动画制作中,学生领会了图层与帧的概念,形成了基于时间轴的空间思维;在评价阶段,发展了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
  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技能、思维整合起来,构成了陈老师精彩的一节课。知识习得与形成素养,相辅相成。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创造实践。通过将这个过程中的多种要素,包括知识、情境、问题、能力、素养等的重叠,构建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对学生的思维的生长和创造实践,发挥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专栏主持人,从2014年开始起步,一路走来,从不少读者的反馈中感受到了关切,从杂志编辑部的大小编们那里汲取到思想火花,从合作作者群的字里行间聆听到对教育改革的鼓与呼,更透过专栏,触摸到了时代和世界对深度学习的强劲脉搏……在这里一并鞠躬致谢!  在我们行将告别2018年之际,我们也迎来了本专栏的收官。然而,生命不止,永遠在路上,我和我的伙伴们依旧会借力跨界元素而助力成长提升有关的话题,依旧会追随
1978年我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求学,其时钱先生六十不到。我时常会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的走廊里、师大的林荫道上、波光摇曳的丽娃河畔,看到钱先生比年轻人还潇洒挺拔的身影。有时穿着西装,风会掀起他米黄风衣下摆的一角。那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大家求知若渴,每有新书出版争相购买阅读。钱先生的《〈雷雨〉人物谈》就在那时出版。我买了,一口气读了几遍,对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怎么能把周朴园、繁漪分析到如此让
课程概述  《〈红楼梦〉导读与写作》校本课程是我们学校独立设计与实践的创新性信息化课程。本课程融合阅读与写作,辅之以情境游戏浸入式阅读,其整体设计思路是推行整本阅读,配合写作与研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设计原因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前者要求学习者具备以汉字、汉语作为生产生活交流工具的能力,后者明示学习语文还起着传承文化文明的作用。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语文的教育目的都是通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用相机或手机拍摄一些事物,或清晰,或模糊,变焦在其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在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课题、目标、问题、知识的分析和把握就如同摄影变焦一般,傻瓜式的聚焦只是死记硬背般地照搬了已有的套路,而精准的教学变焦考验了教师的各项能力,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让教师晒出独特的教学风格,展示不一样的教学魅力。在苏州市优质课的上课与研讨活动中,我在和同行们学习的同时,从摄影变
一、“非虚构”:个人化的真实  何为非虚构?按照西方的分类方法,叙事文学可以分为两大类:虚构和非虚构。从广义上说,非虚构是相对于虚构而存在的文学族群。它自古就存在,像西方的史诗文学、中国先秦的史传文学、语录体散文等。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回忆录、日记等等,都属于非虚构的范畴。狭义的非虚构,是指1960—1970年代在美国兴盛的“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报道”等文学类型。它在英语中的表达是“Non-fi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将多媒体技术恰如其分地融合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促进了学生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以“图”激趣,开启数学情境的窗口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产生探究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其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己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而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开发,都离不开对课例的设计、观摩和反思研讨。说课作为课例研究的一种主要教研活动方式,是教师展示并讲解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过程,并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进行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这种预演更为高效。因此,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有效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是每位教师在说课中必须面对
摘要:作者将微课与混合式学习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的教学,进而从实践层面思考该模式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13-0053-03  ● 导言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大多仍采用“课堂讲授 学生练习”为主的模式,
摘要:创客教育的本质是在核心素养思想指导下,依托跨学科知识整合和工具的熟练应用,在创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客教育是在创造中学习,具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优势,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与实践者聚焦于如何将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对创新思维工具在创客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关注不多。本文首先概述了创客教育的内涵,然后通过对头脑风暴工具与创客教育关系的探讨,结合头脑风暴工具在创客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头脑风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技术支持教师的教学反思日益引起教师教育领域和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海燕博士撰写的《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正是一部系统研究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专著。该书吸收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紧扣时代特征,提出了颇有创见的,针对技术支持教师反思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学术贡獻及实践价值,是